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最好的告別》讀後感

  養病期間,讀完了阿圖(阿圖 葛文德,AtulGawande)醫生的《最好的告別》(Being Mortal)。

  這本書跟《解憂雜貨店》幾乎同時買來,但讀後感卻遲遲未有,一來是書讀得斷斷續續,沒有成效;二來則是讀完了書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總的來說,這本書是個沉重的話題,沉重到無法去思考,一思考就會落入一個深淵中,解決不了,卻又跟著難受。

  它離我還算遙遠,但離我的親人卻如此接近。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如何對待老年病的問題,如何幫助老年人(其實我覺得年輕人也應該認識)認識到,從對醫學不確定性的認知到對死亡必然性的豁然。你選擇在醫藥技術的折磨中苟延殘喘,全身插滿管子的活著,還是跟家人,跟自己需要的環境,跟你自己的醫院開開心心地死去。醫療對於患者,究竟是活著的人對即將逝去的親人的苦苦留戀,從而抓著不放,還是死者的意願?

  這都是從理性的醫藥科學到人文科學都需要綜合考慮的話題。

  Being Mortal 應該是Mortal Being換了順序,譯為凡人,相對於神的存在,正確的參考也許應該是「身為必死的凡人」。

  那麼,既知必死,醫生的責任究竟是維持病人的生命質量,還是延長病人的生命長度?

  我們一直猶猶豫豫,不肯誠實地面對衰老和垂死的窘境,本應獲得的安靜緩和醫療與許多人擦肩而過,過度的技術乾預反而增加了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剝奪了他們最需要的臨終關懷。人們無法迴避一個問題: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此大多數人缺乏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給醫學、技術和陌生人掌控。

  這並不是一個誘人的前景,人們自然而然地喜歡避開衰老的話題,所以暢銷書大多是《Younger Next Year》、《Ageless》、《The Fountain of Age》等等,卻有效地規避了如何面對的問題。

  也因此書中「主流的醫生會避開老年病,因為他們沒有對付『老廢物』的措施。『老廢物』要麼耳背,要麼視力差,要麼記憶力衰退。為『老廢物』看病,你得放慢速度,重說一遍或者再說一次。而且他不止一個主要問題,他有15個主要問題,他有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胃病等等,有些病可能已經50年了。」

  身體的衰退就像藤蔓一樣慢慢蔓延,一天一天,變化微小不易察覺。人會適應變化,直到有一天,某件事情發生了,才明白情況終於不同了。衰老是我們的宿命,死亡總有一天會來臨。當我們身體的最後一個備用系統失靈時,醫藥可以決定你的生命道路是猛然下降的,還是舒緩下降,於是當各式各樣的醫療設備加在病人身上,或者護工,或者療養院等等一切手段都實施之後,有了以下的情景:

  「在愛麗絲搬家後的幾周,我見到了她。她一點都不開心,也完全沒有適應。她從來不是一個會抱怨的人,所以她並沒有表達任何憤怒、不快或者痛苦,但她顯得從所未有的沉默寡言。大體上,她還是原來的樣子,但是,她眼睛裡的光芒不見了。」

  總體感覺這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書,需要很多時間去閱讀,更需要很多時間去思考。在我看來,需要靜下心來反覆地讀,身臨其境地去想,才能慢慢接受。

  我無意於推廣或者嫁接,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對我這樣的年輕人而言,衰老和死亡也許近也許遠,都可以由自己說,但從來不能讓你感同身受。也許它在某一刻離你特別近,離你親人,你的朋友,甚至是你的擦肩而過的路人,我們可能從不在意,或者在意那麼一瞬間,在意一陣子,但卻沒有思考過。

  只能說,我有讀閒書的習慣,所謂閒書,可能就是暫時用不上,或者永遠用不上,又或者用上了我也不知道的書吧。這本書也許今天之後就會放入書櫃,我想,終有一天我還會再翻開。人生在世,閒事也做過不少,何況看幾本閒書呢?

  我扶他起來,他緊緊抓住我的胳膊,緩緩邁步,半年以來,他走得最遠就是客廳……

  生命是短暫的,如何面對別人的告別,或者以後與自己最好的告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