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戰國策。秦策》讀後感

  提到《戰國策》,大家都會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唐雎不辱使命》,我們在中學時期學過,對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對《戰國策》感興趣,是因為它與其他史書不同,《戰國策》更多記錄的是戰國時期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的遊說之辭,全書主要通過人物對話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時代風雲。其在語言上的精煉雄渾,也是吸引讀者的一個重要原因。讀《戰國策》可以提升語言邏輯能力,這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把它作為必讀書籍的原因。

  前段時間在圖書館借到《戰國策》,最近通過課餘時間讀完《秦策》,寫下此感。

  秦國自孝公用商鞅變法以來,逐漸富強起來,在基本國力上高于山東之國,而後惠王雖車裂商鞅,但商君對秦國的影響卻一直根植在秦國深處。而山東之國,尤其是韓、魏,對秦國更是心有忌憚。在此背景下,張儀、蘇秦等輩,在惠王前連橫合縱的主張,改變了秦國和天下的局勢。而後經甘茂、魏冉等人治理,秦國日益強盛。韓、魏與秦相鄰,受到的威迫也最大。後范雎入秦,為昭王獻出遠交近攻的策略。此時秦國已然成為一家獨大的局面,白起與趙戰於長平,范雎用反間計,使趙國大敗。東方六國之中,只有趙國的軍事實力可以稍微和秦抗衡,此役之後,各國便如坐針氈,不得安寧。秦又使人在六國中遊說,六國皆爭相割地討好秦國,卻無共同抗秦之心。後范雎失寵於昭王,蔡澤、呂不韋先後相秦,秦已經具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秦策》中,遊說之士多來於六國,或逃入秦,或聞秦王愛才,主動西去事秦。商鞅從魏國逃入秦國,得孝公重用,實行變法。張儀受寵於惠王,而欺楚使楚與齊絕。昭王在位,穰候、太后權大,范雎勸說昭王加強王權,於是昭王廢太后,逐穰候,王權得到集中。范雎在秦地位日益提升,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攻三晉,又殺與自己不合的白起。而秦相多由於其他游士在秦王面前說壞話,多被秦王逐走。范雎因為王稽的原因在昭王前失寵,或許自己也預料到自己也會步入其他秦相的後塵,此時蔡澤見范雎,勸其辭退,范雎藉此機會舉薦蔡澤為相,自己也算是全身而退。

  在我看來,秦的強大是必然的,相比於東方六國,秦王更加禮賢下士,任人唯才,且秦王對人才的態度,也要遠勝於其他君王。而為秦國出謀劃策的歷任相國,更是對秦來說功不可沒,我認為商鞅、張儀、范雎相比其他相國,貢獻更大。他們或是在執政時期攻城略地,玩弄諸侯,或是使秦國賞罰分明,政治清明。想到《過秦論》中一句話,「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始皇能統一全國,確實是秦歷任君王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可以說秦統一中國是必然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