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勵志人物

中關村:激盪著的中國夢

中關村:激盪著的中國夢

1998年底,一個26歲的年輕人走進北京中關村一家名為四方利通的公司,應聘程式設計師。這已是他應聘過的第五家企業。此前,這個只有中專學歷的年輕人曾在一家研究院擔任打字員。

這個年輕人名叫程炳皓,出生於北京門頭溝的他,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去考中專,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城市戶口」。就在他進入四方利通不久,公司完成了與海外最大華人網站「華淵資訊」的併購,一家全新的網際網路企業——新浪網宣告成立。

9年後,已成為新浪首席技術官的程炳皓從新浪辭職,拿著自己的全部家當300萬元,向朋友借了一間辦公室,帶著6個人的技術團隊成立了一家社交網站——開心網。隨後,他的網站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之一。

程炳皓的故事,只是中關村風起雲湧的30年中諸多傳奇中的一個,也詮釋著這處地方的魅力所在:一個普普通通的青年,僅僅通過自身的聰穎、奮鬥堅持,就能創造夢想,改寫命運。

中關村的魅力更在於,在這裡個人與國家相融合,夢想與現實相對接,共同激盪著成長中的「中國夢」。

造夢中關村

1980年秋天,46歲的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從美國考察回來,在矽谷和波士頓128號公路的所見所聞,滋養出了他的一個夢想——中國應建設自己的「矽谷」,讓沉睡在實驗室的科技成果可以轉化為有市場價值的商品。

這一年冬天,靠著從北京科協借來的200元錢,他在中科院的一間倉庫辦起了一家「北京電漿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這是國內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

中關村,就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當時光的指針划過1980年,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同步,中關村開啟了自己傳奇般的時光。多少懷揣五光十色夢想的人們,聚集在這片代表著新生與希望的拓荒地,為了理想和未來,踏上征途。

因為夢想,1994年,40歲的中科院計算所磁記錄工程師柳傳志加入了中科院新成立的「新技術發展公司」。20年後,這家當年以代理IBM電腦為生的公司收購了IBM全球PC業務,崛起為全球第一大電腦公司。

因為夢想,1992年,23歲的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生馮軍,辭掉了北京建築工程總公司的「鐵飯碗」,懷揣220塊錢闖入了中關村。從賣鍵盤做起,只要能掙5塊錢,他就願意踩著平板三輪車把貨送到買主家門口。4年後,這位「馮五塊」給自己的公司取名「愛國者」——「我們的夢想,就是要把愛國者這個品牌建成一個令國人驕傲的國際品牌。」而今,「aigo愛國者」已成長為中國數碼第一品牌。

因為夢想,1999年,31歲的鄧中翰放棄了美國創辦的企業回國,創立了一家叫「中星微」的公司,兩年後,中星微「星光一號」研發成功,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如今「中國芯」已占領了全球6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中關村的土地上,充盈著夢想。」互動百科創始人潘海東說,多少年來,中國人的心中一直有一個「中國夢」,而中關村,則成了「中國夢」最集中的體現之一。

「新的『中國夢』是一個憑自己的勇氣、智慧、創造精神爭取美好生活的夢。」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看來,這種「中國夢」是相信在這個國家的全球化和市場化的進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會,都有可能實現自己期望的夢想。它相信行動的力量,相信這個社會還有無限的發展的可能。

夢想的現實基因

「常聽到有人將開心網的崛起稱為『奇蹟』,其實,『奇蹟』不只在開心網,中關村就是一個充滿奇蹟的地方。這裡充滿著朝氣,充滿著變化,充滿著創業的機會,充滿著創新之美。」程炳皓說,「我常常會想,自己,以及這些千千萬萬的年輕人,很幸運地趕上了這個時代。」

1980年當陳春先的技術發展服務部開業時,這裡還是滿眼荒蕪。如今的中關村,已匯聚了近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每年新創辦企業3000多家,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85家,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技術創新源頭。

為什麼是中關村?是時代、國家、政府、企業、個人等各方面共同促成了中關村「中國夢」的實現。

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匯集,為中關村的創新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庫。

從1952年中國科學院定址於此至今,僅在中關村核心區就集聚了30多所國家重點高等院校、超過150家國家骨幹科研院所、6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60多家國家工程中心。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研發集團紮根中關村十多年不動地方的原因,我們希望我們的辦公樓是學生、老師們騎著腳踏車就能夠到達的地方。」(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對此深有體會,「企業+高校的模式非常經典、高效,是最能幫助人才成長、促進科技創新和研發成果轉化的模式。」

騰訊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由騰訊研究院牽頭組建的清華大學—騰訊網際網路創新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短短半年就在圖像視覺顯著性檢測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學校扎堆、企業扎堆,集聚效應開始彰顯,創新的氛圍在恣意的生長,也讓夢想迅速發酵。「挑一個地方吃個飯,聊到一個話題,迅速聚攏一批狂熱的IT人,飯桌都是技術切磋的場所」。開心網廣告架構師孫璐說,「有時,下個樓,就能把兩個公司的契約給簽了。」

當然,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多年來,中關村在制度建設、人才成長、投融資等各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如今,又在打造人才特區、科技金融創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舉措。

在騰訊研究院院長鄭全戰看來,中關村已經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因其產生的「中關村文化」、「中關村效應」使得身在其中的企業深受裨益,各種企業均能有相應的供其發展的「養料」和空間。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表示,目前中關村提供創新創業環境的土壤越來越成熟。從這個角度看,他對中關村的發展很有信心。

夢想在路上

1985年,還是一名研究生的張亞勤在中科院做項目,常騎著腳踏車到中關村去買電子零件,「那時中關村更多是電子產品交易的集散地」。

1999年,張亞勤回到中關村,參與微軟在中國的研究院的創建工作,那時,他的夢想是將研究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2006年,研究院已成長為微軟中國研發集團,張亞勤出任主席。他為研發集團制定了一個目標——「中國智造,惠及全球」。

如今,他的這個夢想已經實現——在微軟全球研究成果和產品中,有非常多的貢獻來自中國團隊。「做出真正改變世界的基礎研究成果或關鍵性技術產品」成為了張亞勤的新目標。

與張亞勤相同,已邁入而立之年的中關村也有了新的夢想——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經歷了微軟中國研發集團升格為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之後,這個月,張亞勤又將迎來微軟在中國的一個新里程碑——集團位於中關村核心區域的新辦公樓正式揭幕,這座耗資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新大樓的投建是由比爾·蓋茨親自拍板的,而這也是微軟首次在海外買地。

不僅是微軟,如今的中關村已經匯集了100多家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同時,中關村的企業也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百度進軍日本、金山拓展東南亞……中關村正日益成長為全球創新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潘海東、尹衛東、雷鳴……一批批的海歸正在中關村紮根、生長。平均每一個工作日就有兩家「海歸企業」誕生。

峰值計算能力全球第一的高性能計算機、抗甲流疫苗、抗癌新藥……一批批創新成果出現,中關村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名頭日益響亮。

CMMB、閃聯、TD-SCDMA、TD-LTE……一批中國標準開始走向國際,攀向全球創新鏈條更高端。

「當今的中國已真正步入到一個『求智的年代』,國民經濟向『智造』轉型,人才需求向『智士』升級,中關村作為中國的創新高地,完全有機會也有實力成為影響世界的又一個創新源地。」張亞勤如是表示。

「中關村的創新實力和影響力,最終取決於落戶在中關村的每一個企業。」在張亞勤看來,目前中關村的重點企業大多都是國內領先的科技企業、IT企業,尤其在網際網路領域,它們的影響力已經不小,不過從創新角度看,大多數中關村企業仍然處於跟隨狀態,需要時間做出更多真正能改變世界的研究成果或關鍵性技術產品,才能產生全球影響力。

「創新的火花需要更多的自由。」張亞勤也建議,要鼓勵企業自由地競爭,用「看不見的手」推動創新的發展;同時,加大與跨國企業研發機構的橫向交流,加強與國外研發機構的交流,增強國際化視野,同時也要增強對智慧產權的保護意識。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是創造未來。」現代計算機業先驅AlanKay如是說。中關村正在向著這個目標前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