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哈姆雷特讀後感2000字

哈姆雷特讀後感2000字(一)

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溫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這句話,無疑,相當精闢。

創作於1600——1601年的劇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他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在很大的層面上,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劇中的人物,地位不同,性格鮮明,但都遭受了同樣的東西的摧殘,那就是擺布自己的欲望,還有被稱之為命運的偉大的囚籠。這樣的情形,也許自從有人以來,便不曾消失過。他們是與人共生共在的。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滅。一開始的哈姆雷特處於某種意義上的「童年時期」,他沒有經歷過什麼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環境也比較單純。而後來高貴的令人崇拜的父親死了,而貞潔的母親一個月不到就改嫁了篡奪了王位的叔父。這使他對世界產生懷疑。而這種懷疑直接促成了他後來的彷徨。當他得知了原來是叔父殺死了父親,這加重了他對現實社會的失望,對它的原先的天真進行了再次否定,使他不信任,「我所見的幽靈也許是魔鬼的化身」。後來,通過戲中戲發現了叔父的罪大惡極之後,他依然沒有終止他的彷徨?為什麼?哈姆雷特並不是那種高喊口號的人,懷疑使他思索。原先完美的東西原來並不存在,貞潔抵不過欲望,道德戰勝不了貪念。他認為他也許應該去復仇,可是那道德敗壞的人是他的母親,他有她的血。可是殺死他父親的叔父和他一樣是人,擁有的是人的思想。可是就算復仇成功,一切還會回來嗎。為此他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活著是一種痛苦,但是對死又懷有那麼絕對的恐懼。他遇到了一個無法回答的難題,卻又無從逃避。

哈姆雷特的情形並不是唯一的,細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生活的大手對每一個人握得是如此之緊。

老國王橫死,這和王后並沒有關係。但是作為婦人的她面臨著兩種選擇,那就是道德或者是欲望。是做寡婦保護自己的名聲,還是嫁給新國王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可以理解為精神欲望和物質欲望的相分離。,她選擇了後者。然而她遭到了哈姆雷特的蔑視和批評,道德的空虛帶給她相當大的痛苦,其實王后是一個善良的人,她並不是道德敗壞。那麼,她靈魂里那些污點是什麼?以前沒有嗎?就算她最初選擇了道德她就幸福嗎?國王死去的瞬間她的不幸就被決定下來。這種不幸從一開始她就無力改變。說到底,她是在選擇哪種不幸,而不是在選擇自己的命運。

新國王,那個篡奪了王位的叔父,他是劇中最大的反派,是道德的敗壞者。他一心想要王位,並且對王后懷有欲望。但國王是別人。是他的兄長,他註定得不到王位。我們可以把這種命運絕對不會給予他的東西稱作失去。他和劇中所有人一樣面臨著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的消失。但他努力去爭取,其實在此刻,他表現了一個英雄一般的氣概,他勇敢地去爭取絕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他的悲劇就在於此。他付出了代價,他的手上沾滿了別人的鮮血。他無力地懺悔。在後來,他發現哈姆雷特得知了真相後,他又開始拯救自己的可能會失去的辛苦到手的幸福生活。他徘徊在罪孽和理性之間,最終都沒有跳出來,死在自己淬了毒的劍下。

我們發現了劇中所有的人物都面臨著一個異常強大的勢力,那就是外部世界。原本他們都像孩子一樣比較快樂的生存在美好的上天為他們安排的溫床里。直到他們有一天發現這個襁褓實際上是一個深淵一般的沼澤,而自己是多麼的渺小。「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哈姆雷特最早發現了自己的無能。這不僅僅是他對復仇的無能,還在於復仇這種行為本身的無能。國王的篡奪王位,王后的改嫁,都不同意義上和這個行為有共同之處。他們全都沒有達到自己想要達成的目的。反而陷入了另外的困境中。

這個劇本的又一個一名叫做《王子復仇記》。實際上這個王子並沒有給老國王復仇,儘管他最後刺死了新國王,但這更大的意義上是為了行將死去的自己。他的復仇很失敗,因為他一直在彷徨,他憎恨這個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對別人冷嘲熱諷,對自己則是不斷地責備。他嘗試著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時候他一動不動。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魯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進行精神上的抗爭。

但是最後呢?新國王死了,他也許可以說被復仇了。勒替斯死了,計畫失敗了。哈姆雷特死在了別人對他的復仇里。鬼魂依然在地下,上不了天堂。

有人說哈姆雷特的劇情太過於牽強,怎麼可能所有人都死了。但是這恰恰是現實所在。他向我們表現了一群對抗命運的人的最終的結局。他們嘗試著改變命運,結果什麼也沒有解救。他們嘗試著挽回過去,結果什麼得到。這種無奈,依存於每一人身上,也許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哈姆雷特》式的悲劇伴隨著每一個人,各個方面,並且無時不刻。

哈姆雷特讀後感2000字(二)

看到《哈姆雷特》這本書的名字,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應該是描述一個人的。我曾也聽過身邊的人提過這一本書,這是一個偉大的悲劇,我是帶著好奇心,去看著一本書。

起初,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因為人物不熟悉,而且人物也不少,我是有些看得不是很明白其中的關係。後來看著看著,也搞清楚其中的人物關係了。《哈姆雷特》算是我第一本看得劇本,看起來很明了,人物之間的對話等等。

基本上描述的是這樣的故事:哈姆雷特的父親前任國王死了,母親改嫁現任國王,哈姆雷特父親的弟弟,哈姆雷特眼裡,這是不正當的,是亂倫的,罪惡的事情。由於父親的死,給哈姆雷特很大的打擊,以至於後來遇見鬼魂,開始復仇計畫。讓鬼魂用他的身體,而他自己則精神頹唐,為了不讓國王發現異常,就裝瘋賣傻,並告訴自己的好朋友霍拉旭要保密。其中愛上了一位女孩奧菲利亞,並也巧妙地利用這個原因,掩蓋了他的裝瘋賣傻,讓國王認為是因為哈姆雷特父親的死和愛情上的打擊導致哈姆雷特的行為怪異。但是,哈姆雷特最後是真的愛上了這個女孩。因為哈姆雷特很愛戴他的父親,所以在他死後,知道他死是因為國王謀殺的。整日被仇恨圍著,總是想著怎麼復仇。本來哈姆雷特還是有一些懷疑的,後來因為宮裡來了戲班子,哈姆雷特就趁這個機會試探一下國王。吩咐準備的一齣戲是講發生在維也納的一件謀殺公爵的案件。觀察國王面色不自然,裝著身體不適的樣子,離開了。這時,哈姆雷特確定了不是他自己的幻想,而是真的是國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還和母親結婚!正當哈姆雷特想著怎麼報仇的時候,王后召見他說話,哈姆雷特覺得是個機會,就去盤問王后,國王怕王后偏袒兒子,便讓奧菲利亞的父親躲在暗處。後來在這過程中,哈姆雷特錯手殺死了他。他指出了王后的罪責,也懇求王后對上帝承認過去的罪孽,離開國王。要是王后以真正的母親的樣子來對待他,那他也會以真正的兒子的態度來祈求上蒼保佑她。王后終於感動了,答應照他說的去做。本來國王可以哈姆雷特殺死波洛涅斯這個藉口去殺死哈姆雷特,但是考慮到那些愛戴哈姆雷特的子民們,還有王后的阻撓,便沒有傻死哈姆雷特,就放流放了。從中國王安排人在這途中殺死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也知道其中肯定有鬼,就巧妙地扭轉局勢。但是還是被海盜俘虜了。但是海盜們對他很尊敬,放了他希望他能在朝里說些好話。哈姆雷特回到王城,知道他心愛的女孩死了,很是傷心。因為看見心愛女孩的哥哥跳墳,悲痛的哈姆雷特忍不住跳了出來,因為哈姆雷特殺死了他的父親,因此痛恨哈姆雷特,狠毒的國王便利用這一點來殺害哈姆雷特。讓雷歐提斯讓他使用一把塗了致命毒藥的開刃尖頭劍來和哈姆雷特比劍。起初,雷歐提斯心存猶豫,認為自己的良心不讓自己這樣做(劍刺哈姆雷特),前兩回合都讓哈姆雷特勝利,最後一回合以為和哈姆雷特的挑釁,仇恨的心復燃了,就刺傷了哈姆雷特。在這期間,因王后誤喝了國王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飲料,哈姆雷特便知道了這是國王的陰謀。而快死的雷歐提斯,把所有的事情告訴了哈姆雷特的好朋友霍拉旭,後來,雷歐提斯死了,哈姆雷特也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殺死了國王。奄奄一息的哈姆雷特用最後一口氣要求親眼目睹這場悲劇的好朋友霍拉旭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要他把全部秘密公諸於眾。當霍拉旭含著眼淚答應他一定忠實地這樣做時,哈姆雷特便死了。正在這時,遠征波蘭的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到達宮殿,霍拉旭和其餘人都流著淚祈禱天使保佑王子的靈魂。大家都覺得,要是哈姆雷特沒死的話,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最尊貴、最得人心、最仁慈、寬厚的丹麥國王。

從這故事可以看出莎士比亞把故事寫得曲折且吸引人,各種陰謀等等的。通過哈姆雷特父親的死因和鬼魂來描寫哈姆雷特的復仇計畫和過程。在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很矛盾的,很憂鬱的,明明完好的父親卻被陰謀害死,明明深愛的女孩,卻因為自己的報仇,而失去了心愛的女孩。哈姆雷特給我的感覺,就是掙扎在現實與仇恨之間,讀起來心裡也是從滿苦澀,莎士比亞把哈姆雷特描寫的很直白,完完全全的體現出一個憂鬱的哈姆雷特!整一個故事,從鬼魂、裝瘋賣傻、失去愛情、試探國王、誤殺大臣、被流放,到最後的決鬥,故事曲折,激動人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嘆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內心痛苦的掙扎。明明心裡是善良的,不想這樣,但是被命運控制著,被仇恨蒙蔽著,母親改嫁與父親弟弟,和父親的死亡,給哈姆雷特很大的打擊,最後愛情的葬送,在這如此的大悲劇中,還有這小悲劇。

鬼魂,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在開始時,設定了懸念,哈姆雷特的父親究竟如何死的?以至於哈姆雷特的勇敢一面表現出來,鬼魂是哈姆雷特復仇的很重要的線索。而奧菲利亞,這一人物更添了哈姆雷特心中的悲痛,愛情的葬送,雷歐提斯,沒有這一人物,最後的結局也就不是這樣了,也起了很重要的的作用,而哈姆雷特的好朋友烘托劇情,是唯一在這個悲劇中存活的人。最後,其中,有一個人物挪威王子,在劇中只有短短過場戲。他的重要性在於,由他說出全劇的最後台詞,似乎象徵一個更為光明的未來,闡述了劇作主題。

哈姆雷特讀後感2000字(三)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就是一幕極具震撼力的悲劇。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於敏感而猶豫不定,由於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他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於沉思、自責、自我懷疑上,加之憂鬱與孤獨,他迷惘、矛盾又痛苦。於是一再拖延復仇計畫,導致了最後的結局。文中最令人同情的就是悲慘的配角奧菲利婭,她柔弱、沉靜、靦腆又天真無邪。可她那脆弱的身心被愛和恨一起擠壓著、煎熬著。她不幸、痛苦、無助,卻都逆來順受地忍受了它,最終還是迷失了自己,離開了自己。「生存還是毀滅?是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這峨我不知道,似乎也不是那麼容易分得清的事情,只是哈姆雷特選擇了後者,承擔起了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如今的現實中,倘若我們遇到了困難,我們是去面對它,還是選擇逃避?我想應該是面對。無論是什麼困難,沒有人解決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麼也算的上高貴了。總而言之,不論在什麼艱難險阻面前,我們都應該勇敢面對,接受挑戰。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亞曾借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戲劇主張:「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演變發展的模型。」悲劇《哈姆雷特》正是劇作家這種現實主義戲劇觀的生動體現。

這個劇本的又一個一名叫做《王子復仇記》。實際上這個王子並沒有給老國王復仇,儘管他最後刺死了新國王,但這更大的意義上是為了行將死去的自己。他的復仇很失敗,因為他一直在彷徨,他憎恨這個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對別人冷嘲熱諷,對自己則是不斷地責備。他嘗試著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時候他一動不動。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魯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進行精神上的抗爭。

哈姆雷特是悲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思想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核心,它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教會進行鬥爭的武器。人文主義著反對以神為中心的封建神學,宣傳人是宇宙的主宰,是萬物之本。哈姆雷特對世界和人類抱有巨大的熱情和美好的希望。他說:「人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麼高貴!力量是多麼無窮!行動多麼像天使!了解多麼像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肯定人的現實生活,渴望純潔的友情和真摯的愛情。他聰明熱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他的戀人峨菲利亞說:「啊,一顆多麼高貴的心就是這樣隕落了!」這樣的王子自然得到民眾的擁護,連他的敵人克勞迪斯也承認:「他是為糊塗的民眾所喜愛的」。可是他一接觸社會的現實,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愛的母親連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沒有穿舊,就匆忙嫁給了從前受人恥笑的克勞迪斯。他感到憂鬱:「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經過一番深沉的思考,把個人問題與整個社會聯繫起來,發現「時代一切都脫節了」,「丹麥是一座監獄」,「我決心擔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樣為父報仇實際上成了改造社會的一個具體行動。他有意安排了「戲中戲」以便進一步證實奸王的罪行。當罪行的真-相確證以後,便立即行動。但為了尋找正義的手段,他放棄了在奸王祈禱把他殺死的機會,接著又誤殺了波洛涅斯,這樣就招來被放逐的命令。最後,他雖然逃了回來,在決鬥中殺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劍而犧牲,「重整乾坤」的責任也落空了。

《哈姆雷特》在藝術上也能集中體現作者的創作特色。劇作的生活畫面廣闊,情節的展開生動、豐富。劇作所反映的生活畫面,從皇宮到家庭,從深閨到墓地,從軍士守衛到民眾造反,從劇場到比劍場,構成了劇中人物活動的廣闊的背景。莎士比亞非常注重情節的安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復仇的情節之外,還配合諸如愛情、友情、親子關係等,對情節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相聯繫,作者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戲劇場面。如「戲中戲」演出的那一場,是一場重點戲,又是過渡戲,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動的轉折點。()

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他的戲劇語言豐富多彩,富有詩意。他的劇作主要是用自由的無韻詩體寫成,還有民間歌謠,其人物的語言也變化多端。

刻畫哈姆雷特時,多次運用獨白,詩體與散文交相使用,哲理與抒情相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哈姆雷特》是一部巨作,它給我很多很多,值得一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