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風雅頌》讀後感

《風雅頌》讀後感(一)

在圖書館中偶然遇到的一本書,第一眼看到名字的時候以為是可以怡情的,權當閒暇時的消遣物,卻不料讀完這本書後內心的鬱結不減反增,就像一根細長的針扎進了心裡頭,拔也不是,不拔也不是。

首先來說一下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本身,貫穿全書作者想要揭示的精神邏輯是當今社會正迅速發展成型的極權社會的官本位邏輯,這是作者寫作的目的之一吧。由此作者通過幾個誇張得超乎現實的事件來酣暢淋漓地展現。先是作為著名大學的教授楊科回到家發現自己的妻子與學校的副校長通情,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慍怒和氣憤,反而連連為自己沒有事先打個電話回家而撞上這事來道歉,在三方都沉默的凝重對峙中竟對著副校長李廣智下跪乞求他不要再這樣做,他認為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對待事情的應有的素養。他常對別人說我是知識分子,是教授 …… 不慍不怒是因為他要保存作為知識分子,作為教授的身份和顏面,但其實他只不過是生活在官本位邏輯陰影下的一隻螻蟻,他並非不怒只是不敢發怒,他並非為了保存臉面而退步而是對方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學校的副校長。

來自農村的他清楚地明白到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天生性,在人的價值與官職等級相掛鈎的社會裡即使他擁有滿腹的詩書,滿腹的才華他的價值也只有通過他的職稱來顯示,這樣一來身為副教授的他自然是沒有本錢,沒有力氣與自己的情敵副校長較量的。其實在這裡我們讀者看到的是作為調節社會秩序,勸導教化人心的道德倫理在官本位邏輯下的慘澹色彩,悄然褪色。

作者揭示的第二層意思是知識分子的劣根性。由此他塑造了清燕大學 文科教授楊科這樣一個角色。當代知識分子對社會不公,道德淪喪的妥協;對維護自身身份名聲而壓抑內心衝動的虛偽;對廣大普通社會下層勞動人民民眾的自命不凡都一一在楊科身上深刻地體現。

楊科一而再,再而三地對學校領導幹部的妥協,先是對副校長與自己妻子姦情的妥協,再有對學校領導決定將其送往精神病院以確保學校獲得評比冠軍的妥協;最後有對學校再次決定將他送往精神病院以掩蓋校長姦情的沉默的妥協。在這裡楊科表現出極度的服從,幾乎沒有思考反抗的痕跡,即使是在精神病院當他發現自己遭遇的與當初協定的並不一樣,大家統統以病患的眼光來看待他他也沒有對自己的處境遭遇產生一絲懷疑,一絲怨恨。他徹底地妥協服從,一再降低自己的承受底線,然而我們可以看出他其實是沒有人格底線的,從來是逆來順受,企圖逃離現實的荒唐而在精神層面上來尋找自我安慰,就像他一再強調「我是知識分子,是教授 …… 」他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謊言中幻想來自四面八方的尊重,不得不說他是一個可憐的人。

楊科同時也是一個虛偽的人,正如他向自己的鄉村情人玲珍坦言的那樣「你知道我就是那麼一個爛人。」他對年輕貌美的女孩擁有欲望但面對一個個發誓不會暴露他行跡的性服務者他都以一種聖人的姿態拒絕了,並且以勸導,哀求她們放棄這樣的職業為己任,奔走相勸樂此不疲。甚至在過年時與 12 個他勸導的女孩共處一室,雖然這樣的做法已經不妥,但面對女孩們的誘惑,他卻令人驚異的不為所動,並且請求她們當一回他的學生聽一回他的課讓他重溫在大學教授的榮光與幸福。但這只是楊科被自己身上教授的光環所禁錮,被知識分子的道德所震懾而不得已而為之的,他內心深處是無比的渴望放縱自身,一旦他甘願放棄教授,知識分子這個身份,將一切都拋棄後他就毫不保留地發洩內心的欲望。就像在得知自己痴戀的小敏嫁人之後,他來到天堂街「我躲著每一個熟悉的人,鑽進天堂賓館開了房,挑了姑娘選了人,包了她們在屋裡,脫胎換骨 …… 」「毫無節制,荒淫無度地揮霍著我的學識,榮譽,尊嚴和我口袋裡的錢。」之前所有勸導的虛偽不盡言之。

自命不凡是楊科,也是當代知識分子的一個通病,在貌似平等親切地對待中隱藏著內心高人一等,妄圖鄙夷控制一個個敬重他的學識不足的人。就像楊科作為村子裡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人在鄉人的鼓吹下真的以為只要自己摸一下小孩的腦袋他就會成績飆升。在對待被他拋棄的舊情人玲珍上,他沒有絲毫的愧疚,對玲珍真摯的不變的愛表現出當然的接受和自豪,儘管玲珍與他並沒有什麼關係他卻在內心排斥她與其他的人好,包括她的女兒,他認為自己的被愛是應當的,因為自己是令人望塵莫及的教授。同樣在對待性愛問題上的自命清高,抑制自己表現出不與世俗同流,都是為將自己籠罩在令人敬仰的不凡境地而作的欺騙。

但造成這樣的問題錯不全在楊科,如果要分析人精神的扭曲,知識分子道德的迷惘不應只從他們身上找原因,社會氛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知識分子在現實社會中充滿無奈。小說中楊科遇到的現實問題不是虛構,作為大學教授教授的純學術課講授古代燦爛的詩經,探求中國人精神家園的這樣的課題沒有學生感興趣,相比之下介紹國外明星緋聞軼事的影視作品欣賞卻座無虛席;楊科費盡心思花費了五年時間創作出來的文學巨作竟找不到肯為之出版的出版商,他們甚至請求楊科出錢來贊助本書的出版;更有因為受到職稱的困擾而令夫妻之間出現感情裂痕。

總總事例說明在商業化氣息濃重的時代裡,知識分子對只是貶值,各方利益的博弈所造成的對學術的傷害感到切膚之痛,他們對社會精神狀態感到不滿和質疑但又無力爭辯,他們缺少對社會喊話的話筒,缺乏話語權,常常為處在越來越邊緣的地位而承受過多的焦慮。在不再以道德倫理為出發點和評判標準的社會裡大家遵循著絕對服從強權的制度,致使知識分子猶如生活在缺氧窒息的空間裡不得自由。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價值體系的崩毀,變成出賣靈魂的附庸者。就像楊科在家鄉隔三岔五地往紅燈區天堂街跑,將天堂街作為逃避世事,尋找心靈慰藉的溫暖的地方。一個高級知識分子要從與妓女的相處中重拾自尊,從她們的恭敬中找到自己的尊嚴,怎麼不讓人心寒徹骨。包括後來楊科不能忍受小敏跟一個粗鄙的木匠在一起認為自己的學受到了侮辱和輕視而在他們新婚當晚闖進去殺害了木匠,都是因為失去了精神支柱,價值體系崩塌而發瘋的表現。

楊科固然是令人同情的,但同時他又是可恨的,一個懦弱膽小,欺善怕惡的人不僅沒有勇氣改變現狀,對荒誕的決定提出異義,而且幻想依附對他施加壓力與困苦的強權來取得功名,對普通老百姓則抱有鄙夷的同情,虛偽的親善。

讀完全書我感到的是完全被毀滅的絕望,從書中不能找到任何能夠給予人希望的地方,即使其結局是楊科帶領著一群教授與妓女以淫亂為快活地生活在美麗的詩歌古城,但誰都明白他們終究是被主流社會拋棄的人,無論他們多麼快活。全書不留一點希望的種子匆匆地結束,沒有反抗絕望的英雄,沒有痛苦掙扎而不屈的靈魂,帶給人的不是一種可以細細品味延伸的希望的光亮,更不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持。但個人認為書中所描述的事件多為誇張的,虛構的,並不可以以此來全盤否定當今的社會文明,或許是作者發出的一個警示,但無論如何文學作品都應給人以精神上的力量,或是反抗的勇氣,而不應將部分的骯髒醜陋無限地放大為全部造成人內心的恐懼和慌亂而恍恍惚惚,這是不真實的。

《風雅頌》讀後感(二)

本學期看的書很少,偶爾翻閱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體育教師知識積累瓶頸的原因之一吧。由於課程太多,每周都有12節課,還要下午的訓練和早上的出操,每天感覺自己都很忙,當有時間喝杯茶都成了一種享受。所以讀書對於我來說,真的屬於一種高級生活的體驗了。但是我也相信,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可惜我沒有那麼用力的去擠壓我的海綿罷了。然而,幸運的是,今年還是偶爾翻翻這本《風雅頌》的書。

《風雅頌》是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的。看這書名一時還不知道裡面講的是什麼。但是翻開後覺得書還是值得一看的。裡面是百年來百位老學人的珍聞錄。全書分:「春夏秋冬」四卷,每卷都是近現代的大師,有我們熟悉的孫詒讓,還有一些我們不曾熟悉的各位大師生平事跡。主要描述這些大師的生活點滴,一些趣事奇聞,每件事都能充分體現各位大師的生活習性,品格。關鍵是每位大師,都是老師,而且如章太炎。國學大師章太炎,寒冬臘月不理扇子,其中有一段是這樣來描述的:章氏醫生講學不綴,從早年東京講學到晚年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學子眾多,像許壽裳所舉的黃侃、汪東、馬裕藻、沈兼士等等,可說是入門弟子。學術大師,他的著作常常可以影響一代人乃至一代一代傳下去。章太炎就是這樣的學術大師。

書中所舉的大師,除了章太炎還有梁啓超,康有為、蔡元培,雖然書中沒有每人的一生詳述,但是,每每舉例都能反映每位大師的個性,生活、作風。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每位大師都是品德高尚、學識淵博、做事務實、嚴謹。言傳身教都不足以反映這些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留下輝煌業績的大儒。有了他們的存在才有了中國文化的傳承,才有了開天闢地的創新。作為一名教師的我,雖然有些平庸、渺小,但是做事的意義是一樣的,教書育人,把自己這份與大師同級別的工作做好,是我接下來一生要努力的方向。

《風雅頌》讀後感(三)

6月30日晚上讀完了閻連科《風雅頌》的最後一頁。雖然讀他的作品並不多,(迄今為止唯讀過《受活》,《堅硬如水》,《耙耬天歌》,《風雅頌》)但我已被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和具有豐富內涵的作品所吸引。我為我們洛陽有這樣一位優秀的作家而驕傲。

小說《風雅頌》由十二卷組成,除去卷四,卷八,卷十二,剩下的每卷均由《詩經》中的45首詩的標題作為題目而組成。閻連科具有超人的想像力,不僅體現在文章的情節構思上,還體現在小說的語言上,讓人耳目一新。他說:「原來,我筆耕不輟,似乎都是為了寫出那樣一部小說:寫一部別人似乎讀過,又從來沒有讀過;我此前似乎寫過,又從來沒有寫過那樣的小說。」

小說《風雅頌》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既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驕傲,又寫出了他的無能;既寫出了他的勇敢,又寫出了他的懦弱;既寫出了他的善良,又寫出了他的變態;既寫出了他的審美,又寫出了他的醜陋。與其說他身上所有的特點代表了知識分子,倒不如說他本身表現出的性格特徵代表了人性的張力,是一個人處在複雜的社會結構中無知,無能而又全知,全能的表現。

作為一所名牌大學的教授,他對學術有著近乎痴迷的鑽研態度,用五年的時間嘔心瀝血寫出一部學術專著。當他帶著喜悅的心情急於與妻子分享這輝煌的成就時,推開家門映入眼帘的竟是妻子的紅杏出牆。他沒有表現出極大的憤怒,甚至選擇了跪地懇求妻子與那男人要下不為例。表面的軟弱並不代表他內心真實的感受,他尋找著一切可以報復的機會。向妻子探詢隱私,藏匿情敵的私物,與沙塵暴搏鬥,他是在以一種自我搏鬥的方式去減輕內心的痛苦,發洩對被社會拋棄的不滿。然而命運總是在捉弄善良的人,他的報復行為使他變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名牌大學的教授被冠以精神病的名義與世隔絕。如果先前他的懦弱使他坐以待斃,那麼進入精神病院的楊教授卻超乎清晰地選擇了「越獄」。出逃後,他選擇家鄉作為他的避難所。

故事沒有到此結束,與路遙《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樣,在來到大城市前他也有一個「巧珍」——一樣地勤勞善良,聰明機靈,並且同樣的目標使他們離開了深愛著他們的姑娘,甚至連結局都一樣,被城裡的「老婆」拋棄,又回到鄉村尋找那個深愛他們的姑娘。《風雅頌》的男主人公楊教授是被城市拋棄後為了他以前的戀人玲珍才回到家鄉的,20年過去了,發生了多少世事變遷,關於玲珍的故事有三個版本——吳胖子,豫西宴,付玲珍,耙耬酒家,不管哪個是真的,不變的是玲珍對楊科一如既往的愛。中年人的愛情就是讓人捉摸不透,()他們並沒有再在一起,玲珍自殺了,因為支撐了她20多年的精神支柱倒了。然而正是她的死成就了她一生的夢想——生不能同室,死而同穴。

小說一邊發生著耙耬山脈的故事,一邊發生著京城的故事。楊教授愛上了玲珍的女兒,在她女兒新婚之夜掐死了她的丈夫,他逃往「詩經古城」,發現了更有價值的學術研究。與此同時,京城裡楊教授的妻子剽竊了他的學術成果,並且大膽地與情婦住在一起,愛情事業雙豐收。當楊科帶著他的最新成果回到京城,等待他的只能是離婚,只能是再一次地回歸故鄉。小說的結尾也很值得深思,楊科帶著一群做皮肉生意的小姐和一批專家,教授住到了「詩經古城」,這些被社會遺棄的人,在「詩經古城」里卻得到了從沒有過的尊重,平等,這些被社會認為不正經,不正常的人,在這裡他們依據自己的專長,竟使這荒蕪之地再次輝煌。楊科走了,離開了這個天堂般的地方,他要去尋找比這兒更為輝煌的詩經古城和篇章。

楊科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也是命運悲劇,也是社會悲劇。對於每個人來說,每一天都會有出其不意的事情在他身上發生。人得學著去生存,適應他人,適應你的小團體,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我們胡主席說的好,要——與時俱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