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經濟類書籍讀後感

經濟類書籍讀後感(一)

這幾天,到圖書館查找有關經濟類的書籍,發現了張五常先生的《經濟解釋》。讀完之後頓覺受益匪淺,同時也發現原來經濟學的文章還可以這樣寫,這的確是本很有意思的書。

張五常是一位天賦極高的華裔經濟學家,他在產權理論方面造詣很深。拜讀完《經濟解釋》後,卻發現張五常竟把經濟學的文章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一下子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經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這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讓我深深地敬佩起張先生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詼諧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一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推薦給更多的同學,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經濟解釋》這本書就如同張五常先生本人一樣充滿了爭議。正如張先生自己在文中寫到的一樣:"《經濟解釋》這本書不是課本,選修經濟的學生可以讀,也應該讀,但因為我往往不依常規,學生考試時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許,張先生在這裡是高估了他的讀者,認為他們應該已掌握了傳統的經濟理論,現在已不需要他像經濟學課堂上一樣灌輸所謂的經典理論,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從一個全新角度去闡釋最為簡單的經濟學道理。

《經濟解釋》這本書確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課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徵與經濟學的靈魂主線,即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經濟學的脈絡上,是不散經濟學的靈魂思想上,即我們所謂的"理性經濟人"假定、稀缺、競爭、效用(在《經濟解釋》中張先生使用了"功用"這一翻譯)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論等。實際上張先生也正是按照這樣的脈絡來為讀者講授他所理解的經濟學。當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觀點,也許這也正合乎張先生的處事原則,因為在他的《經濟解釋》之中也同樣充滿了對權威觀點的懷疑。這正如他在"經濟解釋之三"中所明確指出那樣,"世上沒有不可替代的理論".但我對張先生的學識之淵博,行文之流暢,觀點之新穎確是十分欽佩的。

張先生把《經濟解釋》的第一章便定為了"科學的方法".在這一章中張先生則更像一位哲學家,向讀者傳授著他的經濟哲學。而這種經濟哲學正體現了張先生科學的精神,這種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則正是我們在學習和研究經濟學問題時所必不可少的。這一章一開始,便介紹了兩種極端理論,一為特殊理論;一為套套邏輯。所謂特殊理論,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釋一個現象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不具一般解釋力。所謂套套邏輯,是指一些言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是錯的,例如說"四足動物有四隻腳"便是一個套套邏輯。這兩種理論實際是無用的,我們應儘量避免走入這兩種極端。但有時對特殊理論而言總要比完全沒有理論好。

張先生對待學問是十分嚴謹,極具科學精神。但書中的有些觀點我不能完全認同。張先生在對馬克思的評價時帶有極強的個人偏見,特別在談到意識形態方面的作用時,我覺得偏離了他一貫所堅持的科學的立場。例如張先生認為"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論,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因為"馬克思的理論從來沒有人試用事實加以驗證。"對此我並不認同。另外,在談到剩餘價值時,書中說道:"剩餘價值究竟是什麼?一些學者說是租值,一些說是利息,一些說是利潤,另有一些說是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回事。""說來說去都不清楚。"在我看來,這就好比在冬天我們穿棉襖,夏天穿汗衫,無論穿什麼都不會改變我們是同一個人的本質。

不過,如果我們避開書中所謂的"個人偏見","科學的方法"這一章對指導我們的學習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張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樣,"本書是為中國人而寫的,我認為,科學方法論對中國人比對其他好些民族更為重要。"因為中國人始終是一個感性重於理性的民族,他們似乎更容易成為藝術家而不是科學家。科學的精神對我們這樣一個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張五常先生雖名為"五常",但他似乎從不會被傳統的東西所束縛。《經濟解釋》成功地避開了枯燥無味的教科書模式,它舉例甚多且始終圍繞著生活,因為張先生更強調的是經濟理論的解釋作用。張五常無所畏懼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拋下了一連串的爭議給他的讀者。

我想《經濟解釋》這本書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個問題,即經濟理論的解釋性問題和爭議性問題。也許張五常正是想藉此激發我們對經濟學的興趣,也正因爭議,才讓我們有了對權威指手劃腳的勇氣。讀完此書並體會到這兩點,我更加認為這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經濟類書籍讀後感(二)

近期看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感慨頗深,全書沒有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也沒有複雜深奧的近代數學知識,這是一本適合平民大眾閱讀的作品,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另一方面,其內容是博大精深,返璞歸真,用平易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了現代經濟學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徹,在當今眾多的經濟學著作中璀璨而奪目。

什麼叫經濟學?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義,經濟學是研究和處理社會中人一般生活事務的學科。該定義簡單而扼要,闡明了經濟學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是人類的一般生活事務,指出了經濟在人類一般事務中的基礎地位。據此,如果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年輕人連一些基本的經濟學概念都不具備,全然無知,那麼某種程度上,其可以形同於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這是一本給下一代閱讀的書籍,作為留給下一代的另一種貢獻。

本書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闡述了人們如何做出選擇,以及人們之間如何相互貿易。像這樣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他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交易的領域叫個體經濟學。而接下來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個經濟運行的輪廓,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原理九: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在這是個原理里,就有內容、體系結構到表述、體例都體現了「經濟學學生的入門教科書」的定位。給讀者很大的吸引,對一些不是學本專業的學生和看者來說,是個很好的入門教材。讓人懂得生活中學經濟,這本書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書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讀完就可以了,而是讀出他的精華,那樣只是一點,你也受益匪淺。然而這十大原理,讓我明白經濟學的博大精深。在各個領域中,經濟運行特點,對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帶來的影響。小到我們家庭瑣事,大到國家經濟實力。從簡單的例子到複雜的,在此期間,你可以提高閱讀能力,辨別經濟力度。這本書的內容側重於套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類教科書那樣側重於正式的經濟理論。作者試圖使讀者通過這本書的學習,在將來讀書看報、經商或從政時都能夠套用經濟學知識。但是這不意味著這本書沒有提供系統的經濟學基本理論,事實上這本書包含了經濟學初級教程所有的中心論題和基本原理。

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這是一本什麼書。可是網上的評價讓我匪夷所思,在我覺得一本寫理論的書,是乏味的,但是我卻看到了這本書的影響力不是一般的大,讓我很有興趣去看他。並且看了後也沒有失望,這本書的特點之一是在每闡述一個經濟學原理以後就儘可能地回到與這種原理有關的套用和政策上來。例如,這本書在第4章到第6章闡述了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後,緊接著在第7章至第9章把這些原理套用於市場經濟社會所面臨的三個重要問題:為什麼自由市場制度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的途徑?稅收是如何妨礙市場機制運行的?誰是國際貿易的贏家和輸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課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現在曼昆把它運用於經濟學原理教科書,來說明如何套用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原理》一書的絕大多數章節都有相關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這本書的大多數章節還設有「新聞信箱」,引用報紙上的新聞來說明如何運用經濟學思想來闡述當前的社會問題。最後,這本書的體系結構也不同於流行的經濟學初級教程。它不是從「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或「經濟學研究什麼」開始,而是在開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經濟學的十個基本原理,這使初學者一開始就能抓住經濟學的精髓。這本書也沒有嚴格遵守個體經濟學和總量經濟學的傳統二分法,而是儘量模糊個體經濟學和總量經濟學的界限。第一章的「經濟學的十個原理」既有個體經濟學原理,也有總量經濟學原理。

《原理》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讀者分析能力的培養,闡述了經濟現象分析的一般步驟,並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寬讀者的思路,激發讀者聯繫實際分析問題的興趣,進而從分析中形成觀點。在分析完市場失靈下政府的作用後,書籍循序漸進,水到渠成,重點介紹了企業的微觀組織行為,分別對完全競爭、壟斷、寡頭和壟斷競爭四類市場環境下企業產品的供需關係和企業運作行為作了詳盡的理論剖析,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前面章節的鋪墊終於滋育出了豐碩的果實,使讀者大飽口福,受益匪淺。

在全書微觀經濟理論體系構建中,曼昆顯然覺得還有必要對生產要素市場展開一些闡釋,進而向讀者展示了重要的勞動力價格原理:一個競爭的、利潤最大企業雇用的工人數要達到勞動的邊際產量值等於工資的那一點,邊際產量曲線即為勞動需求曲線。至此,《個體經濟學分冊》似乎可以劃上了句號。但著者顯然不滿足於此,在書籍的最後還拋出了不對稱信息、消費偏好、政治經濟和行為學等現代經濟的一些基本思想,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個今後學習的更加廣闊的空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