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浮世德讀後感

浮世德讀後感(一)

我讀了不少書,而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是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悲劇。其悲劇意義不在於從書齋到愛情再到政治和事業的複雜情節,而在於人作為一個無從選擇的生靈,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涼。人只是個傀儡而已,繩索一會兒交給上帝,一會兒交給魔鬼。到底控制我們的是上帝還是魔鬼,又有什麼實在意義呢?對於一隻螞蟻來說,死在大象腳下還是人腳下,有什麼分別呢?人理應相信並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頭一樣握在誰的手中,那麼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義占有我們的靈魂,那麼我們應該向這位頂禮膜拜並接受它施捨的羽翼飛升天堂,還是牽著魔鬼的手義無返顧地下地獄呢?我想,這也是《浮士德》留給我們的並不難回答的問題。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個人心中的嚮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終貫穿並隱約流露這個主題。浮士德與魔鬼簽訂契約,在皇宮荒唐地享樂無一不體現著他的追求。就在浮士德即將長逝的時候,還預言著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著:「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預言中得到了滿足。依據契約,浮士德被光明聖母帶上了天堂,好像一位為殺戮而生的將軍被送進了養老院——全世界都為之興奮,而他自己卻活得像個小丑。

喔看完書之後。我想,每個人都曾嚮往自由,也曾渴望幸福。但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都不一樣,方式也大不相同。不論怎樣,我們卻要堅持一個道理:堅信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爭取到的才是最長久也是最彌足珍貴的,其他任何方式所帶來的結果註定是一場悲劇。我想《浮士德》之所以成為傳世不朽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吧。

浮世德讀後感(二)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少兒版的世界名著──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講述的是一個「異人」,一個永遠不安於現狀,一個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的一生痛苦曲折,但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故事情節大體是這樣的,上帝與魔鬼靡非斯托發生爭認,魔鬼認為人世的代表──浮士德野心勃勃,好高騖遠,永不知足,不會有好下場;而上帝認為浮士德在追求時偶爾會誤入歧途,但最終會走上正途,於是雙方便打賭,由靡非斯托下人間去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能放棄自己高尚的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魔鬼靡非斯托下到人間後,與已對追求知識感到厭倦和失望的老博士浮士德打賭說,他可以讓浮士德永不滿足的內心得到滿足,條件是拿浮士德的鮮血做抵押,如果有一天說:「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走他的靈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界,先後經歷了男女之愛,對宮廷中的權勢財富以及對以古希臘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均會得到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百歲高齡而且雙目失明的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真美啊,請停下來!」,但他的靈魂沒被靡非斯托抓進地獄,而是被天使護送上了天堂。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大文豪歌德,他從二十五歲一直寫到八十八歲。它的原本是德語歌劇,青少版被譯成了文章。《浮士德》分為兩部。第一部是這樣的,浮士德在書齋里沉思時,碰上了魔鬼靡非斯托,浮士德便和他打賭,又去了地窖酒店,恢復了青春,還喝了魔湯,變得風流多情,愛上了單純的瑪格利特,最後害死了她。第二部更加曲折,靡非斯托帶浮士德去了皇宮,遇上了老實巴交不乾正事的皇帝,陪皇帝玩了幾天。浮士德在靡非斯托的幫助下,從眾母哪裡得到了古希臘美女海倫和美男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愛上了海倫,於是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海倫。海倫走後,戰爭爆發,皇城之旅的那個皇帝多虧有了浮士德的幫助。於是皇帝賜他海邊,浮士德便用後半生圍海造田,成功了。他死前說了那句話,但他的靈魂仍被送上了天堂,因為他最終做了一件人們都看見的大好事――圍海造田。

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深奧,我卻不這樣認為,看下去就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人鬼之間還有很多搞笑的對話,真佩服歌德。

浮世德讀後感(三)

《浮士德》是歌德根據流傳於民間的有關浮士德的故事而寫成的一部悲劇。這個民間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交替時期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神性與人性、因循與追求的各種衝突。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文藝復興時代一個巨人的形象,他厭惡宗教和傳統加於他身上的束縛,渴求生活,不斷進取,為實現人的價值、生活的真諦而不停地追求。在浮士德身上有著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純潔,這種活力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意義進行鍥而不捨的探求,就是在不斷克服錯誤和過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後走上正途。就在對「最高存在」的意義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類的苦樂集於一身,要在個人的內心中領略人類的全部感情。他衝破了知識的牢籠,擺脫了官能的享受和情的羈絆,走出了「小世界」,而進入了「大世界」。在這個「大世界」中,他曾為帝王服務,曾同古代的美結合,但這給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虛和一場幻景。最後他在為人類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偉鬥爭中,感到了最大的滿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後答案無疑是積極的,但有著空想的性質。離開改造社會單純地改造自然,到頭來也只能是一個幻想。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為他挖掘墳墓的場面當作是他的人民與大海搏鬥的壯麗景象,()為這種幻想提供了一個例證。這也正是浮士德悲劇意義之所在。

我特別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說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積極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