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拿來主義讀後感

拿來主義讀後感(一)

魯迅先生的文章真的是越看越美越有味兒,別看這是雜文,魯迅先生也沒用上什麼華美的詞藻,但就是給我一種字字珠璣的感覺,從辭彙語句的平常,體現文章內容的不平常、魯迅先生內涵的不凡。

在整本文集中,最最令我感興趣的,就是這篇《拿來主義》。魯迅先生在文章的開頭就開門見山地點出當時中國政府的腐敗,「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而到後來可更好,成了什麼「送去主義」啦,幾位大師帶著古董出國,還說是「發揚國光」。再後來,乾脆就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出國了。

文章的第二段,魯迅先生大致有些調侃的意味兒,「為什麼我國沒有人根據『禮尚往來』的禮節,大聲地說道:『拿來』?!」「雖然送出去也不是壞事,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魯迅先生還在這裡批評他為「瘋子」,此處令我不禁笑出聲來。然而再一想,先生說得是個道理,尼采不是太陽,中國也不是太陽,魯迅批得有理,評得有價值,我們是應該大聲對那些向我們索要的國家說「拿來」!魯迅先生這段最值得我拍手叫好:「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這篇雜文需要我們反覆去咀嚼,去思考,否則,你感覺不到這篇文章的精妙,感受不到魯迅先生的良苦用心,我細細品了四遍,也只是略懂一二,感到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這雜文已不是普通的雜文,這篇《拿來主義》,是揭露社會腐敗的明鏡,是斬斷社會黑手的利刃,是對那些向我們索要的國家喝令停止的判書!中國人不是懦夫,我們要伸出手來,大聲、堅決地道「拿來」!我們不要「閉關主義」,我們要踢開「送去主義」,我們要「拿來」!尼采發了瘋,中國不可以!我們要大聲地說:「拿來,拿來,拿過來!」,弘揚民族精神,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血有肉有骨的錚錚之國!送去,便要拿來,我們不是弱者!

弘揚我們的民主精神,象魯迅先生一般地喊出來,讓世界知道我們,向世界展示我們的風采,讓那些愚夫們,聽聽我們鏗鏘的中國之聲——「拿來」!

拿來主義讀後感(二)

「拿來」的反義詞是「送去」,既然有了「送去」,也該有「送來」。「拿來」與「送來」的真正區別是:一個主動,一個被動。這區別小則相差無幾,大則天淵之別。

同樣是打開中國的大門,為何「改革開放」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而「鴉片戰爭」卻成為了中國人的恥辱?這是因為「改革開放」是拿來的,而「鴉片戰爭」是送來的。

我們作為學生也應該明白這一道理:要主動學習,而不要被老師和家長牽著鼻子走。拿一個現實一點的例子來看,同一班學生,一部分勤奮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生肯定成績好,而每天老師都要留堂的同學的成績並好不到哪裡去,這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差別,我不否認有先天的因素在,但我相信這也是極少數的。

同樣是學習,我們也該弄清「我要學」還是「要我學」

送來太多,也許會感到厭煩,甚至恐懼,學習也一樣。我們厭煩、恐懼學習,那後果是不堪構想的。拿來可以量度而為,所以我們不妨把學習當作一種興趣或一件樂事,我們何必這樣勞累身心呢?慢慢「拿來」,天長日久,「拿」的多了,成績也就上去了。

魯迅先生曾對「拿來主義」做過一番評論:「我們要學會取捨,對於好的東西,諸如西方的先進技術,我們要「取」,要拿來。對於又好又壞的我們可以取他好的一面,如鴉片,同送入藥房,對於無用的「姨太太」我們要舍。

的確,當今正處於改革開放時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們要學會取捨,正如同打開一扇窗,我們既要呼吸新鮮空氣,又要防止飛蟲進入紗窗。

現代人喜歡包裝自己,將自己包成「洋」貨,自以為很前衛,很「酷」,卻不知其實不過是取別人的糟粕。

曾有一則報導:一家速食麵廠有幾百萬向國外購得一套製造速食麵的流水機器,結果安裝不了,一問才知是國外被淘汰的七十年代的機器。如此「取」的損失可真是代價慘痛,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孔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尚且如此,那我們呢?

如果說我們「取其糟粕」只是讓我們丟失面子,那麼那家廠的「取其糟粕」便讓國家蒙受巨大損失。如此的「借鑑」要不得。我們要學會該怎樣「拿來」!

在現代開放的經濟浪潮中,會有更多的新鮮事物進入,而我們青少年處於可塑性較強階段,好奇心強,且模仿能力強,所以我們要學會取捨,取其精華,舍其糟粕。

拿來主義讀後感(三)

前些天,在校學習了魯迅的《拿來主義》有幾點感受,想發表一下。

第一次讀完這篇文章,其實感覺魯迅說得有些過了,但是,重讀一遍,又感覺到,文化的取捨真的沒有這麼簡單,一味地守舊或一味的接受,都會給民族帶來災難與痛苦。我過去一直強調,要保留自己國家的文化,堅定不移地不被西洋人所同化,那也得加上一層「拿來主義」的思想。()我讀完魯迅的這篇文章後,更加堅定地認為:在革除自身不良的腐敗文化的同時,也要有新的先進文化來替代,莫成為把自己的「魚翅」送給外國人,而把「煙槍」「菸斗」往自己家搬的情況再次重現。我們國家有些有識青年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迫於言論自由與高壓政治,也沒有過多說些什麼,這裡我也不便對這個問題展開言論,也沒有資格;而更多的人,則是被一些「御用文人」所寫的文章而蒙蔽頭腦。魯迅曾經說過:「我的作品,不論早期或晚期,一律都在封禁的行列。」我想,現在有很多人也深有體會吧。

既然一個國家的文化要革新,那麼「革」的那一部分要「命」出來,而創造性的思想也越發重要,這又不得不講到教育,當然,中國的教育現狀人皆見之,病態的制度和無效的改革也有目共睹,這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只有學生,想像一下,一個國家的學生可以當商品一樣賣來賣去的,這有多麼恐怖。並且改變學生的,是這樣的一種制度而已,這已是公開的秘密了,我不舉例說明了。前面說到創造性,那麼真正負責國家大業的創造性的研究生等科研人員中,有大半是為了求得高薪職位,而並不是想真正研究科學;然而那些真正想研究科學的人,承擔國家文化接替的人,卻拚命在過四六級英語,而無心去研究科學,如此這搬,革去的文化又怎麼來用優良的新文化來替代呢?

而看看現在,被稱為「90後」的青年,國家20年後形態的預兆,又是如何呢?層出不窮的「非主流」,大肆糟蹋「魚翅」,而大量引進「煙槍」「菸斗」並大口地抽著鴉片,那些「姨太太」是被走散了,卻形成了個文化空缺,這些糟粕來填補,這不是繼承了晚清失敗的命運嗎?網路小說的盛行,低俗小說的流行,這不都是精神鴉片嗎?而被這些「鴉片」所侵害的又是我們國家下一代的建設者,我想,30年代的魯迅如果看到1個世紀後的30年代還是一樣,魯迅又會有什麼樣的言論呢?

《拿來主義》寫得精彩,對文化取捨的建議也值得我們參考,而又有多少人會想到一個世紀後的國家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