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名著朝花夕拾讀後感

名著朝花夕拾讀後感(一)

這個寒假,我讀了魯迅的一本名著——《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裡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范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范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范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

《朝花夕拾》給我們的思考太多太多,值得我們深深回味……

名著朝花夕拾讀後感(二)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我在假期里讀了這本書,體會一下魯迅那個年代小孩子的童年生活,給我的感觸頗深。

這本書中寫了許多關於魯迅年少時的小故事。比如《狗貓鼠》、《父親的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共10往篇文章,每篇都講的栩栩如生。《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其中有三篇是我最喜歡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講的是小時候淘氣的魯迅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到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的故事。如魯迅冬天下雪時捉鳥,他先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在下面撒下秕谷捉鳥,描寫的之生動,仿佛我正在看著他捉鳥。一直到魯迅被送到私塾讀書,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前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私塾對孩子們的束縛。

《父親的病》寫出了魯迅父親被庸醫所害的全過程,寫了魯迅的父親患病,四處求醫、找藥引的絕望,與想盡辦法為父親救治的焦急心情和父親臨終前魯迅心裡、思想變化及事後對於父親的痛處。

給我印象最深的文章莫過於《狗貓鼠》,這篇有趣的文章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裡與一隻仇貓的故事。寫到了狗為什麼會仇貓而引出魯迅為什麼會仇貓,又寫到了魯迅喜歡隱鼠和老鼠的真正剋星——蛇,到「我」救了隱鼠,又被貓吃掉的過程。

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從小就與小動物結緣——狗、貓、鼠等小動物我都養過,讀了這篇文章使我眼前又浮現出養小動物時的情形,仿佛魯迅與貓的博斗就是我在與貓博斗,倍感親切。在我3歲時隔壁阿姨就送了我一隻泰國貓,它的樣子初看起來象是只小狗,而且機靈、膽小、怕人,一不注意就到處躲藏,常害得我們全家出動去找它,後來由於搬家才忍痛將它送人。倉鼠更不用說,我家現在還養著呢,而且有兩個品種,學習之餘、閒暇時我就斗斗它們玩,別有一番情趣。

《朝花夕拾》的作者魯迅在中國文學界可是個了不起的大人物,現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於一個官僚的地主家庭,開始選擇學醫,後來認識到學醫只能醫治人們肉體上的病痛,精神上的痳木遠比身體上的病痛更可怕。從《朝花夕拾》的文章中我們隱約可以看到魯迅用平時的話語對舊社會的的厭惡、不滿和抨擊。

《朝花夕拾》帶我們領略了魯迅的那個年代的童年生活,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多麼美好啊,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現在這樣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渡過一個美好的、有意義的童年。

《朝花夕拾》真的是一本值得好好品味的好書,它使我明白了許多,讀完這本文學名著後,使我受益非淺。

名著朝花夕拾讀後感(三)

《朝花夕拾》,早晨的花兒,到晚上再去拾起,很有詩意的書名;同樣,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這本書使得我收益非淺,感觸良多啊!

初讀這本書,說實話,我也不是很讀得懂。就連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也是學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覺得:魯迅的這些文章,看起來簡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麼名著?

後來多讀了幾遍,我明白了,不要把這樣的名著當作佳作,其實,這本書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魯迅先生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樸實,甚至比較口語化,但為什麼卻能夠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為這樣的樸實,讓人感覺很親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訴說著什麼似的,「說」到興奮處,文字又會變得非常熱烈,這就讓人能夠從中品味和感受魯迅先生的點點滴滴。

郁達夫是這樣形容魯迅的文字的:「魯迅的文體簡練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之後,只消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主題道破。」是的,這個特點在《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中表現得一覽無遺。一開頭,便以「尋咒」從側麵點出中心,接下來便訴說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實,魯迅先生是話中有話啊,他借著說童年看《二十四孝圖》的事情,其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即對兒童的不重視。兒童都讀不到他們應該讀的書,而人們卻熟視無睹,這難道不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嗎?然而現在的孩子們別說愛讀書,他們連根本不想讀書,不思學習。再看看那時侯的孩子們,他們渴望讀書卻沒有書讀,而現在我們有書讀卻不願讀,這難道不是一個令人悲哀的現象嗎?

《朝花夕拾》中那幾篇描寫人的文章,我是比較喜歡的。首先,這些文章的內容比較吸引我——因為我喜歡看到各色各樣的人,再加上魯迅那種輕鬆而生動的語言,讀著讀著,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個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樣。比如《阿長與山海經》,描寫的是魯迅家的保姆阿長。文章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舊時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形象。有人比喻這篇文章是魯迅從記憶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異常鮮美的「朝花」。的確,對於這個婦女,魯迅先生不但沒有避諱寫出她的美與醜,反而是懷著真摯的感情懷念她的一切。不論魯迅先生對她是佩服、厭煩、喜歡或是討厭,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還發現,這個「長媽媽」跟「孔已己」很相似,同是舊中國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們的名字,都是已經被人遺忘了的,而外號也是隨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我寫完了這篇讀後感,「感」到了這麼多,我認為我才算是真正地讀懂了《朝花夕拾》這一本名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