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孩子:挑戰》讀後感

  這本書讀過兩遍。當然,一遍又一遍,感觸不同,收益匪淺。

  首先,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題目,英語叫做《children:the challenge》,漢語翻譯為《孩子:挑戰》。孩子與挑戰之間為冒號。冒號的意思是解釋說明。我對此的理解是,養育孩子的過程,是孩子長大的過程,更是父母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並不是我們將孩子生下來,就隨意的讓他長大,遇到問題想當然的按主觀判斷去解決;而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習孩子的心理發展,學習孩子的學習與思考方式,學習如何更積極的與孩子相處,學習如何用更加科學和正確的理念去引導孩子,因此整個過程對每一對父母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是一種需要用學習去戰勝的挑戰。

  其次,這本書中大量的案例,都讓我有一種置身其中的畫面感。全書三十八章,每一章中都有近乎十幾個不同年齡段,不同家庭背景的案例,常常這些孩子發生的事,就好像我們家姐姐妹妹剛剛發生過的,讓我感同身受,引起無數共鳴。而書中對於孩子們出現的種種狀況,都給出了一定的解決方法,整本書就仿佛一本紅寶書,方法集,非常實用。

  除了上面兩點大的感受,我再結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並且以一個在我們家常見的場景為背景,談談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幾個點。

  「家庭星座」是在這本書的第二章《了解孩子》中第一次提到。當時看到這幾個字,我的腦海里似乎浮現出了一片星空,浩瀚無垠,由一個又一個不同形狀的家庭星座構成,而每一個家庭成員就是構成星座的那一顆顆閃亮的星星。浩瀚星海,我的家庭也在其中。書中說:每個「家庭星座」成員的行為模式,由他們對自己家庭位置的想法來決定。同時,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又微妙地影響著其他人的行為。這段時間,我們的家庭人際關係發生了變化,我的兩個孩子也很快的隨之給自己重新定了位。

  我們家平常有六口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姐姐妹妹。在姐姐讀幼稚園的時候,每個成員的家庭位置基本固定,家庭關係也相對穩定。爸爸媽媽在對兩姐妹,不論是物質付出,還是精神陪伴方面都幾乎平衡。但這種關係在姐姐讀國小之後開始打破。姐姐讀國小之後,因為之前沒有上過幼小銜接班,所以在剛開始階段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給姐姐。每天早晚接送姐姐,中間我自己上班,下午回家輔導姐姐作業。讀拼音,讀課文,聽寫,口算,這些工作都要有家長的陪同。所以我每天陪伴妹妹的時間只有晚上吃過晚飯,姐姐寫好作業,帶姐妹倆下樓玩的這段時間。妹妹似乎已經從這種家庭位置中看出了自己的位置,並且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她開始有所行動。每天姐姐寫作業的過程變得非常難熬。妹妹纏著我,我抱著她陪姐姐寫作業,如果讓妹妹去找爺爺奶奶,妹妹就會一直在地上打滾,哭鬧,並且喊著:「媽媽都不管我,媽媽都不管我了」。妹妹一哭鬧,姐姐覺得影響她做作業,於是戰爭爆發,一片混亂。

  從上面的場景中,我似乎能看到「發展人際關係時,孩子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給自己定位「。妹妹發覺媽媽給她的陪伴減少了,於是開始重新尋找方法吸引媽媽的注意力,引起媽媽的關注。家庭星座圖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還是上面的場景,如果繼續往下看,姐姐妹妹戰爭開始。如果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可能已經聲嘶力竭地喊,並且開始批評挑起事端的那一個,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局面。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試著將書中的幾個工具運用到我上述的場景中。一個是第十七章的」退出衝突「,另一個是第二十四章的「不參與戰爭」。書中說:手足之爭非常普遍,甚至被認為是有多個孩子的家庭的常態。姐妹倆開始一打我一下,我還你一下,有時候會比較激烈,妹妹抓破姐姐手,姐姐推倒妹妹,等等不同形式的戰爭。我選擇堅持書中的指導,離開現場,停止對兩個孩子的過度關注,讓她們自己解決問題。往往隔上幾分鐘,當我再回到房中,她們已經停止了戰爭,開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有時候甚至兩個人又開始玩在一起。我不免驚嘆這本書對於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我只是還原了我們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某一個場景,就發現《孩子:挑戰》這本書給了我相當多的指導。而事實是這本書中提到的三十八個工具幾乎囊括了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再通過一系列的工具指導,最終達到改變孩子不當行為的目的。通過正面管教課程,通過閱讀更多的孩子教育方面的書籍,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可以更加科學,更加人性的教育和陪伴孩子。我們不再像我們的父輩那一代一樣只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我們開始自知和覺醒,注意自己的行為和語言,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我想再過十幾年,或是幾十年,我們的世界將會收穫更加有幸福感,更加有責任感的一代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