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詩詞名句

木蘭詩

木蘭詩

郭茂倩編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
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
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
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
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
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
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
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
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
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
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
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
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
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勳,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
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
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
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
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
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髮,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夥伴,夥伴們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
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注釋

1、唧唧:紡織機的聲音
2、當戶:對著門。
3、機杼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子。
4、惟:只。
5、何:什麼。憶:思念,惦記
6、軍帖:徵兵的文書。
7、可汗: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8、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9、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10、願為市鞍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11、辭:離開,辭行。
12、濺濺:水流激射的聲音。
13、旦:早晨。
14、但聞:只聽見
15、胡騎: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6、啾啾:馬叫的聲音。
17、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18、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19、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20、朔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21、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22、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23、策勛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24、賞賜百千強:通假字通「著」,穿。
25、雲鬢:像雲那樣的鬢髮,形容好看的頭髮。
26、帖花黃:帖」通假字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27、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迷離,眯著眼。
28、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隻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42、「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後意譯為同行的人。
29、行:讀háng。
30、傍地走:貼著地面並排跑。

賞析

木蘭詩是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於《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古文苑》題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後,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並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於民間」。《樂府詩集》列入《梁鼓角橫吹曲》,亦題《木蘭詩》,雲是「古辭」,並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按《舊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職。又據《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梁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汗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後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現,並擬作《木蘭歌》一首。至於「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梁詩中已經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做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讚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遊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願。它對木蘭的謳歌,顯然也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緻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傑出的成就。

《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對後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並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後,據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台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至於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都可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膾炙人口。

《木蘭詩》的思想傾向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木蘭不一定實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裝卻實有其事。木蘭不過是這些女子中的一個代表而已。木蘭的悲歡離合,是富有戲劇性的。因此,千百年來,她的感人的事跡在民眾中流傳不息。《木蘭詩》究竟表現了一種什麼思想傾向呢?

這首詩一開頭,它就把讀者吸引到它所描寫的場面中了。木蘭平日織布時發出的「機杼聲」,已經被她的聲聲嘆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場秋點兵」,老父名在軍籍,家中沒有長男,怎能不使木蘭焦慮、愁悶?但她終於做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勇敢的抉擇。

木蘭從軍,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當她一旦做出「從軍」的抉擇,她的態度則是積極的,這從她四處購置行裝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現出她的主動性和堅決性。木蘭初次遠離家園,異鄉的山山水水,都會觸動她的思親之情。詩中對此的描寫是真摯的,也是非常感人的。從軍,使木蘭得到同男子一樣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機,十年的戰火考驗,使她從一個善良、熱情、能幹的閨中少女,成為一名建立戰功的「壯士」,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變化啊!

戰爭,贏得了勝利,也贏得了和平。環境變了,木蘭何去何從?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論功行賞的大典禮中,由於她是一個女子,不配得到自己應有的榮譽。她只有辭受封爵,走上解甲還鄉的惟一道路。無名氏作者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用歡快的筆調描寫木蘭骨肉團聚的歡樂,讓她在「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之後,以女子的面目出現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貴的是,最後用兔子跑在一起,難辨雌雄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並不比男子遜色。

這樣描寫木蘭的從軍與還鄉,表現了作者的進步的思想傾向。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正確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來的這種社會現象。有人認為,木蘭還鄉是她不慕功名富貴,是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本色。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子作男兒」,除了木蘭,還有一個黃崇嘏。謝枋得在《碧湖雜記》中把她倆的事跡當做奇聞逸事加以記敘。木蘭是在戰場上殺出來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歸」;黃崇嘏是五代時期蜀國的女子,她女扮男裝,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屬。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黃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講明自己是個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裝,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視為反常的現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內」是封建禮法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代父從軍,並發揮出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然而,她卻不能隨著戰爭轉入和平,繼續留在朝廷為治理國政而做出新的貢獻。不然的話,所謂「牝雞司晨」的惡名就會落在她的身上。木蘭和《木蘭詩》的作者都無法改變這種命運。

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清代的女詞人王筠在《鷓鴣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蘭、崇嘏那樣一顯身手,只好在她的彈詞《繁華夢》裡讓女主人公登上藝術舞台,來抒發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見,木蘭的還鄉,決非什麼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麼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木蘭詩》的作者不可能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從木蘭所走過的和平──戰爭──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覺地反映了木蘭在特殊條件下所創造的奇蹟,並熱情地歌頌了它。這正是作者忠於現實生活的表現,也是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蘭詩》的思想傾向是什麼?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它對於普通女子所稟賦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讚賞的態度。而且也要看到,這種態度是寓於烘托、隱喻等描寫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們才能用「海內靈秀或不鍾男子而鍾女人」這類明確的語言把它說出來。但是,在《木蘭詩》中,卻沒有明朝人那種明顯的尊女卑男、矯枉過正的傾向。而明朝人對於婦女潛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樣大膽的估計,除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條件外,從歷史思想源流來看,《木蘭詩》是有啟蒙作用的。

《木蘭詩》的語言特點

《木蘭詩》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開篇採用的一問一答,是民歌中常見的。《木蘭詩》語言生動質樸,極少雕飾斧鑿:「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流傳千百年來,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口語;除了「萬里赴戎機」六句文字比較典雅外,其餘都保留著民歌的形式和風格,連鎖、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語言豐富多彩,有樸素自然的口語,有姿致諧適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這都是當時文人的擬作中所沒有的。……既然《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篇幅頗長,又多長短句,是否被樂府機關被之管弦?在我看來,此歌是能夠入樂演唱的。單就原韻來說,篇幅較長的樂府詩歌大都是隔幾句換一個韻,很少一韻到底,這樣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節複雜而有變化。《木蘭詩》一共換了七個韻,也可以說是七種曲子:「唧唧復唧唧……女亦無所憶」;「西市買鞍韉……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暮宿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天子坐明堂……不知木蘭是女郎」;「雌兔眼迷離……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就相當於一個題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這裡則是一個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韻的句數比較整齊,而《木蘭詩》的句數卻比較參差。正因為它曾為樂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來都被收入樂府歌中,而且直到現在,仍有評彈藝人在演唱《木蘭詩》。

《木蘭詩》的語言繁簡

文學作品的語言要繁簡得當,既不可貪多務得,也不能一味求簡。我們細讀《木蘭詩》,便可以悟出這個道理。

《木蘭詩》緊緊圍繞著木蘭的形象著墨。它有時「惜墨似金」,寫得極簡;有時又「潑墨如水」,盡力鋪排。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戰鬥生涯,顯得何等簡練!其中兩句寫朔風凜冽,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它通過環境、景物、氛圍的描寫,渲染出木蘭思家的複雜心情和嚴守崗位的戰士氣質。儘管邊地生活是艱苦的,周圍寂靜得只聽見忽斷忽續的刁斗聲,木蘭和夥伴們卻仍然穿著甲冑,隨時準備為保衛祖國而戰。此情此景,寫得有聲、有色,多麼耐人尋味!真可謂字字千金,一字減它不得。而「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四句凡二十字,僅複述了上文「市鞍馬」三字的內容,驟看覺得何等呆板和累贅!但仔細品味一番,又覺得它十分靈活和簡潔。因為這麼一渲染,木蘭及其一家緊張而又周密地準備戎裝的氣氛便完全烘托出來。正如劉大白在《舊詩新話》中所說:「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實其間層次分明。因為有駿馬而無鞍韉,不可以騎坐,所以還得買鞍韉;有鞍韉而無轡頭,不可以控御,所以還得買轡頭;有轡頭而無長鞭,不可以驅策,所以還得買長鞭。」這種東、西、南、北循序鋪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屬常見,但是《木蘭詩》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爺娘聞女來」以下六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句,或依時間,或依輩分,或依性別,都採用循序鋪排的方式。正是在這種很容易流於程式化的鋪敘中,《木蘭詩》卻寫得風趣橫生,興味淋漓,使情事如見,景物若畫。從這方面說,它又像是「潑墨如水」了。

全詩著力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後的心理活動,而很少寫她在戰鬥中的英雄業績。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如「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幅少女思親圖,真是呼之欲出。木蘭以一女兒身,在多年艱苦的征戰生活中,能喬扮男裝而不被察覺,已顯得異常聰明和機警;在萬里關山的殊死爭奪中,又能屢建戰功而奏凱歸來,更顯出無比英勇和豪健。在這裡,兒女情與英雄氣不是相得益彰了嗎?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歌,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傑出的成就。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讚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遊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願。它對木蘭的謳歌,也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木蘭詩》很有特點,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緻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詩人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至於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可以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經膾炙人口。

木蘭的故事深入人心,廣為傳頌。據《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據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直到今天,舞台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詩》中木蘭的形象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秀品質,是一個深深紮根在中國北方廣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裡尤為可貴。

詳略得當:忠孝兩全,深明大義。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