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作文大全

家鄉風俗

家鄉風俗(一)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吟誦著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 元夕》,不知不覺元宵節又到了。

聽媽媽說,她小時候的元宵節最少不了的就是花燈。她有一個啞伯,扎出的花燈整個村子裡無人能比。手指靈動地上下翻飛,細細的篾絲就彎成了圈,繞上了線,變成了「兔子」滾圓的身體,胖胖的耳朵。用不了幾分鐘,一個篾絲搭成的「兔兒燈」就初步成形。接著,便是給它糊上各色的紙,每一隻「兔子」都五彩繽紛,與眾不同。最後還不忘點綴一番:畫一雙紅紅的眼睛,貼一張小巧的三瓣嘴,圍一身剪成須狀的皮毛,安兩對木製的輪子。不一會兒,一個活靈活現的「兔兒燈」就誕生了,讓媽媽愛不釋手。一到元宵節晚上,媽媽和她的夥伴們便拉著「兔兒燈」在村路上行走。無數的「兔兒燈」像點點繁星,蠟燭綻放著亮麗的光,映照在孩子們的臉上,化成了歡樂和幸福蕩漾在心間。

在爸爸的記憶中,最難忘的就是元宵節的夜晚「照田宅」。吃過晚飯,幾個孩子在大人的帶領下,扛著早已紮好的稻草把,來到自家田裡,點燃火把。孩子們在田間飛奔著,歡笑著,火把像一條條火龍,吐著火舌,照亮了田間的每一個角落,田裡火光環繞,夜空因為有了那一簇簇耀眼的花苗富有生機。這燃燒的火把不僅寓意著害蟲被驅走,也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樂。雖然夜已深,可大家卻久久不願離去。那點點火光在田間閃耀著,閃耀著……

而在我的記憶中,元宵節又留下了多少影子呢?還記得三年級的時候,學校里舉行了「歡歡喜喜鬧元宵」活動。教室里,我們搓著湯圓,雖然手上、身上全是白花花的米粉,但心裡卻樂開了花。操場上掛起了許許多多的彩燈,它們在風中搖擺著,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同學們在琳琅滿目的彩燈之間穿梭,一個個笑語盈盈地欣賞著。在彩燈之間掛著一條條燈謎,同學們有的仔細地思考著,有的幾個圍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還有的猜中了就興高采烈地去兌獎。整個操場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我也快樂地在人群中穿梭著,在彩燈間流連著。這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元宵節給我的童年生活畫上了絢麗的一筆。

歲月的腳步匆匆,它把元宵節又帶到了我們身邊,可那些曾經的歡樂卻在悄悄流逝。我多想像爸爸媽媽小時候那樣拉一回「兔兒燈」,照一次「田宅」,再歡歡喜喜地鬧一下元宵,找回難忘的記憶。

家鄉風俗(二)

燒塔。燃塔是潮州部分地方一種中秋夜孩童常玩的民俗遊戲活動。它起源於何時,不得而知,但是清代潮州各縣、府志對此卻或詳或略,多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志》中說:「中秋玩月……兒童燃塔為樂。」清光緒《潮陽縣誌》也說:「(中秋)兒童則聚瓦片結小塔燃之。」

中秋節這天下午,有燒塔習俗的地方,孩子們四處收集殘磚瓦片,選一個如禾坪等一樣開闊的場地,累砌瓦塔。小型的瓦塔一般直徑五六十厘米,高一米半左右,而大型的瓦塔直徑卻有兩米多,高三四米。疊砌的方法是:取來幾塊舊牆土磚或石條砌成塔基,然後找來幾塊磚頭,砌成一個瓦塔門,用舊瓦片從塔基逐層砌起來。架瓦片時注意留空隙,二片瓦之間留一空隙,第二層就在下層的空隙處疊起來,依次砌上去。在疊砌時逐漸收縮,成塔狀,最後出現塔尖,用一磚片蓋於塔尖。塔中央一般插有一根較粗的木條做塔心,燒塔時可以不斷燃燒保持火勢。砌塔時下面要留有「灶口」,並用柴草填實塔里。黃昏時分,孩子們便把柴草點燃。燃至夜半,熊熊烈火從磚瓦的縫隙向天上竄。這時,他們又將準備好的松香、食鹽、硫磺和鞭炮往塔里撒,發出噼啪作響之聲和藍色火焰,被燒得通紅的塔身與明月交相輝映,輝煌壯麗,令人嘆為觀止。

潮州民俗的中秋燒瓦塔有兩層意思:一是紀念元朝末年潮州人民只燃放煙火為約,作為殺掉元兵的信號;二是因潮音瓦與「蟻」同音,燒瓦塔讀成燒「蟻」塔,把蟻燒死。俗稱中秋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或減少螞蟻的為害。

家鄉風俗(三)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總盼著過節。春節和中秋是家鄉最受重視的兩個節日。或許是因為那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只有過節時家裡才會改善一下生活;或許是一到過節就放假,總會搞一些娛樂活動,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或許兩者兼而有之。總之,過節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們忙歸忙,每到過節也都有一種心情的放鬆。當然,最高興的還是我們這些無憂無慮孩子。

春節的時候,雖然恰逢農閒,但總感覺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獨中秋,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想往。後來想起來,似乎是心緒不同使然。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穫的積蓄,()又是收穫的開端。說她是積蓄,是由於夏收才過不多時候。說她是開端,是因為秋天邁著她碩果纍纍的腳步迎面而來,融著人內心即將收穫的欣喜。我想惟有經歷過鄉村生活體驗的人,才會有這種情感、心境和內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圓圓的月光之下,圓圓的月餅,蘋果熟了,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們品嘗著節日的美食,談論收穫的話題。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備思親」。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媽媽每年都要親手給我們做月餅吃。媽媽做的月餅外觀象大餅,很厚實,新鮮的面,新鮮的餡。不管是蒸出來的,還是烙出來的,上面都有用農家的大碗所刻畫出來的月的圖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餡,也很特別,主料是紅塘,裡面放些芝痲、清紅絲,果仁、葡萄乾什麼的。新做出的月餅,蒸的,柔軟可口,適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輕人情有獨鍾。你看,新端上來的月餅,熱氣騰騰,一股清香味道兒撲面而來,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市場上的月餅琳琅滿目,各種瓜果一應俱全,但是我還是喜歡吃媽媽做的月餅。月餅的花紋雖然沒有太多變化,但是花紋總是那麼的清晰,那麼均勻,那麼好看。所以一趕上中秋過節回家,總要吃上兩大塊兒,覺得好香、好甜……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因為從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水平變遷。

你看,農家餐桌上,除家禽肉類,傳統的蔬菜等食品外,越來越多的餐桌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肉類、蔬菜、海鮮。

「無酒不成筵席」,喜慶的日子,中國人總要飲一點酒。過去,多是二鍋頭等高度白酒,現在人頭馬、茅台等國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這些都預示著祖國經濟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紅火。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藍圖上的規劃和構想,而是逐漸成為千家萬戶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真。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收穫。我願意在這種意境中感受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中秋節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更祈望我的親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愈加美麗、富饒;也從內心起期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或許,這就是我中秋情結的真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