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曉說》讀後感

《曉說》讀後感(一)

讀《曉說》之前,我對高曉松的印象還停留在校園民謠上,像《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若不是《曉說》我都不曉得高曉松如今已是胖松,是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有各種背景和傳奇經歷。有點孤陋寡聞了。年前就看完書,一口氣讀完覺得很有意思。其人學識淵博,橫跨中西,各種故事信手拈來,難得是他的分享,拿得穩HOLD住,看後總會有些收穫。年中回家在電視上也看了半集,為什麼是半集?當時見胖松坐在古色古香地演播室里,手持一把大扇,慢悠悠地搖,慢孜孜地聊,聊的是什麼,是歐巴馬競選,正當喜氣的過年期間,不耐這麼慢悠悠地調侃,於是轉了台。要我說,也可能是第一時間看的是書,而不是脫口秀的電視,所以現在還是覺得看書比電視過癮。

看到《曉說》的最後一期,高曉松用自己的視角解釋了一下科學與藝術,說科學與藝術就像是兩條平行線,而地球就在這兩條線的中間,就像是奔跑在鐵軌上的火車。但是,科學和藝術的速度有時候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科學進步的很慢,幾千年才進步一點點,這個時候人類用藝術來解釋世界,所以,那個時代出現了很多大師,大師帶領我們的精神進步,給我們塑造了信仰。但是,當科學追上藝術,進入爆發期以後,也就是工業時代知道現在的資訊時代,一直是科學在解釋這個世界,打破了很多一切藝術的解釋,比如,月亮不是嫦娥,而是反射太陽的光線等。所以,也就是說科學是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而藝術則是在引領我們的精神。這也是現在很多人說現在的大師越來越少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以後當我們又需要藝術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大師又會出現。看到這,我想起來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說的是未來會發生右腦革命,因為當計算機進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的系統系思維和邏輯性思維就會被電腦所代替,那個時候人們可能更多地要進行藝術型的創造,而在這方面電腦是沒法跟人類相比的。結合這兩點,我想右腦革命一定會發生,那個時候也就是科學追趕藝術的時代,人類開始用藝術解釋世界,解釋那個時代的人類。而作為個人來說,我是一個典型的理科男,所以可能更加側重系統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但是也不可忽略了藝術性思維的培養,音樂、舞蹈等都是培養自己藝術氣息的有效方式。其實,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需要你的左腦和右腦同時開發的。

不管怎麼說,曉松的《曉說》有點冷幽默又有些文藝范,即使本人滿臉鬍鬚,算不得風流倜儻,但口中有錦繡,一吐就是讓人思讓人笑的語錄,也不簡單。

《曉說》讀後感(二)

看了《曉說》之後,不經思考,探究世界奧妙是自人類自從不再需要每天出去冒著生命危險奮力捕食的時候就開始的,然而畢竟石器時代的人們對於很多自然現象是無法解釋的,由於生產力的制約,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探究和思考,但同時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感,所以人們把無法解釋的事物變化歸咎於神的存在,漸漸的宗教產生了,宗教規範往往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規範從原始宗教的產生來看,在管理人的集體活動的組織,如國家機器,還沒有產生,科學和教育還十分不發達的時代,宗教是限制人的自然屬性,保證和培養人的社會性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原始宗教祭拜的是他們身邊的東西,如獵人祭拜的是各種動物、山神;漁民祭拜的是河神、水神;採集人祭拜的可能是各種植物,樹神、花神。這些祭拜對象既不是抽象的心靈之神,也不是唯一的主宰天地的神,而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自然之物。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習慣用這樣的方式解釋著世界,但是這樣的發展始終存在著弊端,漸漸的宗教不再僅僅是人類用於精神寄託、心靈安慰,用於理解世界的工具,而變成了統治者剝削和統治世界的工具,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羅馬帝國滅亡。大批受到東方文化影響,還保留古羅馬帝國精神的人才逃往義大利,帶回許多新鮮思想和藝術,在羅馬開辦教授希臘語的學校,促使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形成。歐,間接導致產生了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以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口號,目的在於摧毀以 神 為中心的封建的意識形態,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資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想新文化,它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義」,就是從14世紀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自此之後科學的發展開始慢慢超越精神和思想的法陣。

從「科學」的角度看世界

近代的科學就產生於文藝復興之後,科學得到發展我認為並不是一種偶然,它源自人類內心深處對真理的求知慾,在宗教統治的社會科學必將受到抑制,特別這一時期所湧現各種科學上的偉人,啟蒙了人類對科學的認知,數學、天文學的發展,直接導致了力學的完善,科學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產生了18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但是生產力是此時是領先於科學的發展的,自然科學當時研究主要是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經驗方法達到記錄、分類,積累現象知識的目的。在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啟蒙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裡經驗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這裡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有所幫助。」這樣的思想一直不斷完善發展,延續到今天。

「科學」和「人文」同解釋下的世界

我認為,世界是在科學和和精神的兩個層面上互相平行和互相促進的解釋著世界的一切,歷史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同時也哲學家,如著名思想家、天文學家康德的星雲假說力衝擊了形上學的機械自然觀,是繼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後的又一次科學革命。但是科學和人文他們的發展並不是同步的,在科技發展之後的二戰,人類不經思考,我們帶給我們幸福的科學,卻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輕易的殺死那麼多的人,所以在二戰結束後,湧現了大量的引領和塑造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大師們,如羅大佑、麥克傑遜等等的大師帶給人們信仰和理想。但真正思想上想文藝復興時期喚醒人們思想的偉人仍然沒有出現,因為科技的發展仍舊超越人文思想的發展,在我們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越來越缺少信仰和信念,人們越來越多的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物質的層面,對於思想、人文精神的追求在年輕人中逐漸減少,更多的年輕人考慮的是如何賺更多的錢,如何買更大的房,卻缺乏真正的理想和信仰,這也是90後和70、80後產生差異的一個深層次原因,我相信,不久之後的世界,人類人文精神的發展將會加速,漸漸超越科學的發展,現在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理論「量子論」和「相對論」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使得人類科學的發展速度開始減慢,弦理論的提出似乎讓人們看到了統一他們的曙光,然而弦理論的瓶頸不僅僅在於無法通過實驗證明還在於完善弦理論的發展已經到達了哲學領域的瓶頸,所以這又一次回到人文精神的領域,人類在等待新的思想產生新的理論來統一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理論,同樣人類也在等待,又一次精神和思想的轉變,引領人類像更高的高度進步和發展。

《曉說》讀後感(三)

《曉說》片頭的這段話不知聽過多少遍,不知不覺已經追完了兩季。的確,我們的世界仍舊很大,每個終點成了起點。不是每個人都有高曉松的自信、自傲、自省和自嘲的本事。但是每次聽他侃過大千世界之後,內心裡便多了一些豁達、感恩和勇敢。只有走過青春的人,才會感激年長。成長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財富。恨衰老的人,從來就沒弄懂過青春。在高曉松身上,我們讀到了人生曲線,那麼漂亮的弧線,中年返璞歸真便是少年。44歲的高曉松,內心裡一直很少年。然而,我們很多人卻是人未老心先衰。如果你懼怕世界,就來一起《曉說》吧,你會覺得世界其實也沒那麼可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如何使內心更加強大。

年輕時,他說青春如喪;中年時,他說仍是此間少年;待到年老,我猜他會說童心未眠吧。

《曉說》最有價值的地方是他沒有說教,()而是告訴你學會思考。比如他講美國槍枝泛濫,美國人卻仍然保持著高持槍率,製造各種血腥案件。但是,文中最後一句發人深思:不好也是人民的選擇,不能由政府單方面決定。當有朝一日,我們手裡有了選擇權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進行好的選擇?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講述的北京奧運火炬在美國傳遞時,中國第一代移民,那些兩鬢斑白的人是如何手持紅旗高唱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保護火炬。我想像著當時的場景,眼睛瞬間濕潤了。這是多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祖國,這個詞是所有國民的鄉愁集散地。千萬不要動輒就指責他人不愛國。所有的抱怨、指責甚至漫罵,都是愛國者的愛恨相交之舉。最可怕的是冷漠的旁觀者,他們才是真的不愛這個國。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世界這麼大,我們的幸福都是小小的。高曉松說最幸福的時刻是他的車子停在路口等紅燈,加州的陽光灑在身旁女兒的臉上,女兒睡得很安靜。他希望時間永遠停在這一刻。可世界是迷亂的,是動盪的,是紛爭的,是不安份的,而我們必須從個人的世界出走去觀察,去理解,去體會,去擁抱外面的世界,不論它的善惡。持有這樣心態的我們,才會笑著對世界說:不論多老,我心仍是此間少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