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國學知與行讀後感

國學知與行讀後感(一)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 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 仁愛」 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嚮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 愛人」 、「 知識」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知與行讀後感(二)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在河邊發出這句感嘆,已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光陰如白駒過隙,在同樣的春夏秋冬中,人類走過了不同的悲歡聚散,從古至今沒有改變的是對文字的熱忱與尊重,從史官秉筆直書,到文人惜墨如金,是我們對古老的文化與生俱來的崇拜與信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上山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無不膾炙人口,每一句都蘊涵著深邃的哲理,它們經過了漫長的時間蕩滌與歲月的積澱,包含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國學知與行》便將這種智慧呈現在我們眼前。

讀《論語》跟孔子學做老師。在教育內容上,孔子重視「文、行、忠、作」,不僅重視書本知識,更強調社會實踐,提倡學以致用。在教育態度上,主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且學習前人的東西要有自己的態度,去偽存真,改其不足而學其優長。在教育方法上,孔子善於因材施教,採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育,而從不填鴨式地強行灌輸。在學風上,孔子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多聞闕疑」,「不恥下問」,反對弄虛作假和脫離實際。這一切,即使在當今最先進的教育理論中,依然是最重要的閃光之點。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僅僅是針對學校教育或親職教育而言,它還是一種自我教育的理論,是人生不斷自修,不斷進步的學說。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的說法,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人生的不斷追求融為一體,把做人與治學融為一體,真正體現了教育的本質。

讀到《老子》最大的收穫是理解了老子的「無為」思想。以前理解的是老子希望回到那種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他的無為思想中包含著的是一種避世的消極態度。其實老子是以「無為」,求得「無不為」。老子說「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正是從方法論上說明了老子主張以無為而有所作為。「無為」是順道而為,即按自然規律辦事,而不是破壞自然規律的人為,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講的是「道」永遠順其自然無所為而沒有什麼不是它所為。這一句又向我們闡述了老子認為道是萬物本源的思想。它雖無為卻無不為。即萬物無不由「道」的作用而成,要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無為。老子的辯證思想也讓人欽佩。「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面對成功,不要沾沾自喜,面對失敗,也不要就此放棄。世界上的萬物是會互相轉換的。

讀《莊子》欣賞他的睿智逍遙,更被老莊的笑對生死而折服。莊子在妻子去世的時候,鼓盆而歌,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莊子說,古之真人不悅生也不畏死,不要覺得生命在擁有的時候,有多麼可喜,死亡來臨的時候,有多麼可怕。這樣的態度,說起來瀟灑,但是貫穿到每一個凡人的生命中,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個人這一生在忙忙碌碌、緊緊張張,在整個這個匆忙過程中,其實對於越來越短的時光,都心存畏懼,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談生死呢?當讀到「脂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時才明白,對莊子來講,思想的傳承遠遠勝於一個生命。這就是莊子對於生和死這個形態的一種感悟。

讀到《韓非子》的時候本打算直接跳過去,一貴族寫的服務帝王的典籍,對我們能有多大幫助?還是喜歡孔孟、老莊那種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但它又這麼有名,出於好奇,看看他憑什麼與其他聖賢分庭抗禮,在諸子百家中占有一席之地。讀完之後發現韓非子是個直白的人,他對人性「好利惡害」的分析一針見血。確實「人皆挾自為心」「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因而要「因情」和「利導」。《韓非子》充滿了理性和智慧。如他的「賞罰有度」「量才用人,各稱其職」對我們班級管理也有指導作用,看來經典就是經典啊。

袁騰飛老師在講《兩宋風雲》時說:我們立國五千多年,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的歷史這麼久遠,我們靠的是什麼呢?不是我們的武裝力量多麼強大,歷史上我們被異族征服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也不像以色列民族,有一種宗教信仰支撐著。我們靠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炎黃子孫、孔孟傳人的傳統文化,使我們這個民族能夠生生不息,新火相傳,直到今日。所以讀一讀國學經典,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可以看到更廣闊的風景,經歷更成熟的人生。

國學知與行讀後感(三)

國學經典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星辰的瑰寶,在慢慢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像一根韌帶將中華文明之珠串聯在一起。

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已。」國學經典力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滋味。《論語述而》中也說道:「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在工作中讓我真切得體會到,這句話說得太對了。學校的老師們人才濟濟,他們基本功紮實,精通電腦。 音樂 .繪畫。而且教學多年的他們 經驗豐富,面對學生問題能輕鬆應對,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讓我佩服。《老子》和《易經》中的許多表述,雖然不一定能為世人背誦,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東西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古話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為人,還是謙虛一點的好。

在教育的科學發展的問題上,《易經》也早已指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我的理解是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來向老師學,求老師教,而不是老師去求學生學,那樣的效果會適得其反。只有始終保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掌握了學習方法的學生,才是具備發展潛力的學生!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經典國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並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