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風中的紙屑讀後感

風中的紙屑讀後感(一)

近日在看周國平的一本書,書名叫《風中的紙屑》,讀後感讓人清新、自然。鬱悶的時候很喜歡一個人看看這種類型的書讓人心情很舒暢,也可以排解一些煩惱。

昨天是中秋節,聽一些老歌,想一些老朋友,同樣是一個人的日子但心裡暖暖的,有一些歌讓人覺得感傷但有一些回憶讓人覺得美好。時間轉瞬即逝,日落日出,春去冬來,我的生活因為時間變淡了、變簡單了,在心裡住著一個知己、一個朋友、一個愛人足矣!緊張的生活和工作有時更讓我嚮往和喜歡一個人安靜獨處的時候,完全屬於我的夜。也許人都是兩面的吧,平日裡的我比較外向,但安靜的時候讓自己都覺得不是我了,安靜地似乎聽見自己的心跳聲才知道自己是活著,像空中的風箏在看細水長流但絕不回頭。

我以為我是了解自己的,但有些時候會發現自己比想像地敏感,敏感地忘記了一切想記起來的東西。近日問一個朋友:「愛是什麼感覺?」對方回答:「心痛的感覺,一種心痛但又不離不棄,一種提不起也放不下的感覺,愛有多深傷就有多深」。也許真的是當自己足夠堅強的時候就不會再懼怕什麼了,真正的擁有實際就是讓自己有一顆充實的心和堅定的信念吧。

中秋的夜我更憧憬自己想要的幸福,我以為我會收到最要想的祝福,可是秋天的風讓我覺得今夜應該獨品《風中的紙屑》,也許我離他始終只有一個轉身的距離,不聽、不想、不見、不聞,只去體味屬於自己的味道。

風中的紙屑讀後感(二)

我利用寒假的時間,拜讀了周國平先生的《風中的紙屑》,並頗有感悟。故就一篇來談談我的感受。

我很喜歡《比成功更可貴的》這篇文章。

周先生說一個僅僅為了名利而從政、經商、寫書的人,無論他在社會上獲得了怎樣的成功,都不能說他有事業。我非常贊同這一點。讓我們來仔細想想,社會上大多數人工作的目的除了養家餬口之外,有幾個人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的辛苦奮鬥?又有多少人是在為了名利和權勢?前者一定占大多數。我認為,工作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名利,為了虛榮,為了攀比物質條件,而是應該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願望而工作。為了名利而戰的人,到頭來往往都會活得很累。他們從來不會停下來思考自己究竟在做什麼,而是一味地沉浸在錢的海洋中。如果告訴他們明天他們就會死亡,又有幾個人會覺得無怨無悔,沒有錯過些什麼?應該不多。所以說,正確的工作目標比在工作中獲得了成功更可貴。

周先生又說,最基本的劃分不是成功與失敗,而是以偉大的成功和偉大的失敗為一方,以渺小的成功和渺小的失敗為另一方。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好。有些人是通過不斷地努力而獲得成功的,這當然值得我們學習。有些人也付出了很多,但因時機不好,可能得到的只是失敗。我想我們不應該蔑視這種人,而是應該把他們和偉大的成功者一樣看待。他們雖然失敗了,但是遠比渺小的成功者強得多。渺小的成功者往往受到一部分人的誇獎。不過這些誇獎也不過就是寫虛名,對本人是沒什麼太大用的,還可能使本人沾沾自喜。渺小的失敗者就更不必說了。不過渺小的失敗對於有遠大志向的人或許也是一種警告吧!這也就是說,成功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努力過了,你是否無怨無悔。

周先生寧願做一個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願是一個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說青春是一個夢,那麼追求就是青春本身,是一個人心靈年輕的最好證明。我想,就拿高中的學習來說吧。我們高中生學習的淺層目標是為了高考能考出個好成績,深層目標是為了學習知識,提升自我素質。但我相信,在我們剛剛高考完的暑假裡,讓我們感觸最深的、回味最久的一定是我們高中三年來的努力,三年以來的學習時光,而不會是一份簡簡單單的錄取通知書。所以說追求本身比夢重要得多。我也願意做一個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是一個不再追求的成功者。

在艱難中創業,在萬馬齊喑時吶喊,在時代舞台上叱詫風雲,這是一種追求。在淡泊中堅持,在天下沸沸揚揚時沉默,在名利場外自甘於寂寞和清貧,這也是一種追求。追求未必總是顯示進取的姿態。我認為這段話說的很好。在艱難中創業,這是堅忍不拔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萬馬齊喑時吶喊,這是一種豪氣沖天的追求。在時代舞台上叱詫風雲,這是對名利的追求。但我不喜歡這種追求。因為這樣容易迷失自我。在淡泊中堅持,這是執著。在天下沸沸揚揚時沉默,這是睿智。在名利場外自甘於寂寞和清貧,這是深沉。因此,我們也要找準合適自己的追求方向,從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品味追求的過程。

我想,比成功更可貴的東西一定還有很多,它們還在等著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地尋找,認真地感悟……

風中的紙屑讀後感(三)

最近看了《風中的紙屑》,我覺得值得一讀,這本書是由當代作家周國平先生所著,是他的隨感,空閒時把自以為有點意思的念頭記下來,寫成連貫的句子。他在序中寫道:實際上我並不是十分勤快,經常有懶得記下來或忘記記下來的時候。於是我想,在我的天空中,一定有許多這樣寫著幾個字的小紙片,我只是抓住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罷了,真正說來,思想恰如」風中的紙屑」,其中有一些落在了幸運的手上,大部分都隨風飄散了,因此,我給本書取了《風中的紙屑》這個名字。書中的一些感悟確實引起我內心的共鳴。

下面是我很喜歡的幾段文字和大家共欣賞:

一、享受生命本身

人生有許多出於自然的享受,例如愛情、友誼、欣賞大自然、藝術創造等等,其快樂遠非虛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們也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人們不妨讚美清貧,卻不可謳歌貧困。人生的種種享受是需要好的心境的,而貧困會剝奪好的心境,足以扼殺生命的大部分樂趣。金錢、消費、享受、生活質量--當我把這些相關的詞排列起來時,我忽然發現它們好像有一種遞減關係:金錢與消費的聯繫最為緊密,與享受的聯繫要弱一些,與生活質量的聯繫就更弱。因為至少,享受不限於消費,還包括創造,生活質量不只看享受,還要看承受苦難的勇氣。在現代社會裡,金錢的力量當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這種力量肯定沒有大到足以修改我們對生活的基本理解。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讓我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個人一生的確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的那麼緊張匆忙了。但是,也正因為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不抱野心,只為自己高興而好好做成幾件事情了。光陰似箭,然而只是對於忙人才如此。日程表排得滿滿的,永遠有做不完的事,這時便會覺得時間以逼人之勢驅趕著自己,幾乎沒有喘息的功夫。相反,倘若並不覺得有非做不可的事情,心靜如止水,光陰也就停住了。永恆是一種從容地心境。

二、人品與智慧

我很喜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美德即智慧。」一個人如果經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對於俗世的利益就一定會比較超脫,不太可能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說到底,道德敗壞是一種蒙昧。當然,這與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識字多的人也很蒙昧。在評價人時,才能與人品是最常用的兩個標準。兩者當然是可以分開的,但是在最深的層次上,它們是否是相通的?人品不但有好壞之別,也有寬窄深淺之別。好壞是質,寬窄深淺未必只是量。古人稱卑劣者為「小人」「斗筲之徒」是很有道理的,多少惡行都是出於淺薄的天性和狹小的器量。無論何處,只要有一個完美無缺的正人君子出現,那裡的人們就要遭罪了,因為他必定要用他的完美來折磨和審判你了。這般善人,也許你真的說不出他有什麼明顯的缺點,儘管除了他的道德以外,你也說不出他有什麼像樣的優點。相反,一個真實的人,一種獨特的個性,必有突出的優點和缺點,袒露在人們面前,並不加道德的偽飾,而這也正是他的道德。

三、輿論和名聲

輿論對於一個人的意義取決於這個人自身的素質。對於一個優秀者來說,輿論不過是他所蔑視的那些人的意見,他對這些意見也同樣持蔑視的態度。只要他站的足夠高,輿論便只是腳下很遠的地方傳來的輕微的噪音,絕不會對他構成真正的困擾。唯有與輿論同質的俗人才會被輿論所支配,因為作為俗人之見,輿論同時也是他們自己的意見,是他們不能不看重的。輿論是多數人的意見,並且僅對多數人具有支配的力量。當然,多數人也很想用輿論來支配少數人,禁止少數人的不同意見。但是,如果不是輔之以強權,輿論便無此種力量。一個優秀者面對強權也可能有所顧忌,這是可以理解的。撇開這種情形不談,倘若他對輿論本身也十分在乎,那麼我們就必須對他的優秀表示懷疑,因為他內心深處很可能是認同多數人的意見而並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的。()

在我看來,周國平先生一定是一個喜歡平時把筆記本帶在身邊的一個人,經常把自己所見所想,喜歡的、不喜歡的都記下來。在書中他提到:只有一次的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但許多人寧願用它來換取那些次寶貴或不甚寶貴的財富,把全部生命耗費在學問、名聲、權力或金錢的積聚上。他們臨終時當如此悔嘆:「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在時代舞台上叱詫風雲,這是對名利的追求。但我不喜歡這種追求,因為這樣容易迷失自我。在淡泊中堅持,這是執著;在天下沸沸揚揚時沉默,這是睿智;在名利場外自甘於寂寞和清貧,這是深沉。因此,我們也要找準合適自己的追求方向,從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品味追求的過程。曾經看過白岩松的一次訪談,很喜歡他說的一段話,「手機的確讓人類消磨無聊的時間,但是那些陪伴著無聊的偉大的東西也隨之消失了,我們現在只要無聊就掏出手機,遊戲、看新聞、跟人聊天,你很難有無聊時時光,千萬不要認為「螢幕閱讀」就是閱讀,減少點螢幕上的時間給書本,同時每天給自己一段放空和發獃的時光。要有時間多讀書,否則,你就有時間抱怨了」。我覺得周國平先生的文字是送給熱愛生活、情感深沉豐富、追尋人生價值、探求生命意義的讀者的一份珍貴的禮物,值得細細品味的一本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