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梁實秋雅舍小品讀後感

梁實秋雅舍小品讀後感(一)

初讀《雅舍》,我不禁被那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平和沖淡、樂觀闊達之情深深感染了。於是,在這個喧鬧的塵世,我也痴痴幻想著有這麼一處安放心靈的「雅舍」。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大概每個人的內心都會對這處「雅舍」有著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體的物象,而是能給人以曠達樂生、從容優雅心境的心靈之「家」。其實,梁實秋先生的雅舍並不雅,實在是一個典型的陋室,四根磚柱「孤零零的」,木頭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卻安放了先生的心靈,安放了先生的人生。在雅舍中誕生的閒適的小品文,更是給了萬千國民以現實的鼓勵和精神上的慰藉。

讀《雅舍小品》,深感梁實秋的散文具有一種以雅為本、俗中透雅的藝術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紅大紫的俗,而是以雅為骨子的、充滿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種洗卻了人間煙火氣的雅,而是帶著暖烘烘的生活氣息、讓人覺著親切的雅。更可貴的是:其雅與其俗都發自真性、生自真情,毫無造作與牽強。梁實秋毫不吝惜地將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會,在散文中包羅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樂、家長里短等最普通的題材,用恬淡的目光來看待周圍環境,以平和心境來品味世界和人生,於質樸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當藝術精雕細鏤,從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與老舍、林語堂等人一樣,梁實秋堪稱20世紀中國散文的幽默大師,《雅舍小品》給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優雅從容。諷刺散文在幾位大家的筆下格調風格各異,魯迅講求辛辣乾脆,周作人則湛然和藹,梁實秋更注重智慧的開掘,詼諧幽默,嘲諷而不乏寬容,他總是用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以超然的目光審視社會世相、人生百態。又以一種幽默、閒逸的心態冷靜地審視、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沖和,又有老莊的通達,也有佛禪的超脫。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態圖,以平常心寫平常事,但總能搔到生活的癢處,寓莊於諧,使讀者有所啟迪。例如《下棋》一文,不僅刻畫了觀棋人這種左右為難、進退為谷的情狀,同時也在前後文中生動細膩地刻畫出「交戰」雙方在對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精彩口搏、武鬥場面,幽默詼諧,俏皮機智,具有生動傳神的藝術效果。又如《乞丐》是一篇刻畫世相人情的散文,作者通過對「乞丐」現象的透視,洞見整個社會的變化。借世相的描摹抒發自己的感受,表達筆者對人生的深沉關懷,這也是雅舍小品既超脫又厚重的一個支點。《雅舍小品》小中見大,生活瑣事皆成妙文,幽默調侃更是入木三分,總體而言,可謂「絢爛之極趨於平淡」。究其原因與作家曠達樂生、幽默風趣、從容優雅的人生態度有關,與作家「兩腳踏中西文化,一身處新舊之間」的人生歷練有關,更與作家學養思想有關。

然而,作品不論好壞,總有它產生的特定時代背景,又說作家在創作時的特定文化心態往往決定了作品呈現的原生態。在我看來,《雅舍小品》可謂是「生「不逢時。梁實秋於1939年到1947年之間創作了《雅舍小品》,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要求文學擔負起民族救亡的使命。可想而知,在那樣一個動盪的年代,還能泰然自若地寫在這些與時事無關的生活瑣事需要怎樣的心境,他又會遭到那些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抗日救亡文學者怎樣的唾罵。於是,梁實秋因《雅舍小品》被戴上了「與抗戰無關論」的帽子,一時間,他成了千夫所指,「走狗」、」漢奸」種種罵名鋪天蓋地。

既然時局壓力如此之大,那麼梁實秋為何還要執拗地堅持寫《雅舍小品》呢?原來,他與魯迅先生的論戰使他受到了文壇大多數的咒罵和唾棄,與「左翼」文人結怨甚深。乃至在抗戰時期講統一戰線的時候,他的言論仍收到「左翼」文人的圍攻以及毛澤東的批評。另一方面,作為英美派留學生,他民主言論與自由思想又經常觸犯蔣介石當局,從而左右不討好。在這種時候,他的苦悶與落寞是可想而知的。人在苦惱煩悶的時候,或者遺失出家,或者在藝術的情感宣洩中得以解脫,無疑梁實秋選擇了後者。梁實秋的性格是很倔強的,從與魯迅等「左翼」文人論爭時的一些藝術主張,到編輯《中央日報》副刊所受到「與抗戰無關論」的批評而生的觸動,都可以在他的《雅舍小品》中找到影子。甚至可以說,《雅舍小品》是梁實秋用文藝創作的方法,對此前關於他所有批評進行的一種回應,當然同時也是梁實秋性情的流露。從另一個角度看,《雅舍小品》也是對「與抗戰無關論」的藝術實踐。他用藝術實踐對於「左翼」文人的批判進行回應——我的小品文就是寫「與抗戰無關」的,難道就不成為藝術品了嗎?到底你那些「抗戰八股」經得起時間考驗,還是我的小品文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

其實我認為《雅舍小品》的遭遇是歷史必然現象,因為文學和人一樣,需要適合生存的土壤,而中國的新文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文學革命的發生,使西方文化的現代精神進入中國,這就從目的性上註定了新文學不可能「為藝術而藝術「,與時代無關,與現實社會無關。直到後來「尋根」作家的出現,梁實秋那些「與抗戰無關「的小品散文才」旱田逢甘霖「。不過就梁實秋寫小品的初衷而言,他也是在干預現實而無所作為的情況下,以小品的形式消遣生命。能撥開歷史煙雲與現實的遮蔽,這大概也正是梁實秋小品散文的當代魅力所在。

梁實秋雅舍小品讀後感(二)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較為深厚。 小時親炙故都風情, 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遊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後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嘗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升華;學成歸國後,歷任南北數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捲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備,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裡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 其間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範。

梁實秋雅舍小品讀後感(三)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總惹來無奈一笑。看得出來作者對於國學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

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歷,世間百態。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想。可見作者思考問題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讀《雅舍》並未覺出有多少晦澀難懂,卻依舊覺得讀得很累,或許是人生履歷不夠。沒讀一篇文章都要想許多,其中有問題,還有許多深刻的地方沒能理解。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後按年齡寫,按職業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基本表達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並不全面,是著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髒!」。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於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藝術,什麼歌劇,古典音樂會後,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才會這樣。我呢,沒有什麼藝術細胞,就如畢卡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麼,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著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繫了許多生活上,作者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看著,還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許多了。

至於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一「豆腐乾風波」為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了解寫了出來。至於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於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的看法。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