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史記高祖本紀讀後感

史記高祖本紀讀後感(一)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在我沒看《高祖本紀》之前,我只知道劉邦就是漢高祖。 但是在看完《高祖本紀》之後,我對劉邦這位漢代開國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

劉邦性格油滑,很難看出有什麼雄才大略,可他卻做了皇帝,這使我很不理解,但我把《高祖本紀》看完後發現劉邦雖然性格油滑,但他有識人的能力,知道誰有才華,也可以說劉邦是個伯樂,他找到了張良、韓信、彭越、蕭何、曹參、陳平等這些千里馬,幫助他打天下,終於建立了漢朝。

項羽沒有統一天下是因為他驕傲自大,經常不聽取范蠡的建議,不知道良藥苦口利於病的道理,更不知道將有才華的人為己所用,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劉邦也有不少缺點,比如說他假仁假義,因為他建立了漢朝之後就把韓信、彭越等開國功勳全部殺死了。說明他是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人。

史記高祖本紀讀後感(二)

看《高祖本紀》時有一處令我印象深刻,當陳勝吳廣起義的風波席捲到沛縣時,蕭何曹參都因為怕起義失敗,秦軍會殺害自己的家庭,而並沒有自告奮勇去領導大家,這是劉邦卻站了出來,並且和沛縣的諸多百姓闡明局勢,號召他們共同殺了沛縣的官吏起來謀反,從此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投奔他,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股勢力。

蕭何曹參都是很有才華的人,但是由於關鍵時刻的畏畏縮縮,所以沒有做到劉邦那個地步。但是分析當時的局勢,他們的這種做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動盪的局面下,誰也不能預測起義是否會取得勝利。沛縣的父老鄉親們面臨起義被秦軍鎮壓,不起義被陳勝吳廣的軍隊攻擊的危險,估計蕭何和曹參也不是沒有想過要當首領,但是考慮到自己家人的安全問題,於是就順水推舟的推給了劉邦。劉邦也不是沒有家屬,並且以多年後劉邦與呂后對於丞相人選的討論中可以看到劉邦不是一般的聰明,所以說他肯定不是沒有想到同樣的問題,他估計有兩種想法,一種像其他人一樣不確定,但是他毅然選擇了自己的前途,另外一種就是他對自己具有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終究會會成為不平凡的人,相信自己一定會帶領大家走出水深火熱。其實這樣的一種主動與自信,正是我們生活中好多人所缺少的一種精神品質。

劉邦當初與一群人在夜晚行走,有人向他報告說有一條大蛇擋住了,當別人都建議繞道而走的時候,劉邦卻說「壯士只有向前而已,有什麼可怕的?」,之後斬殺了白蛇。劉邦絕對不是魯莽之人,如果沒有充分的自信,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的。他斬殺白蛇,讓周圍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更加信服。

後來在劉邦帶兵打仗的過程中,智者酈食其去為劉邦獻計獻策。他說:領兵的將軍們,經過此地的有很多。我看只有沛公是一位大人物,有仁厚長者的氣度。這裡他所表達的沛公應該具有兩種他所看重的品質,一種是寬厚大義得民心,另外一種我想就是沛公具有充足的自信而散發出來的一種氣質,既不是簡單而魯莽的用事,也不是關鍵時刻的畏畏縮縮,即使是遭遇失敗也會依然向前,這也許就是眾多有才華的人,張良,蕭何,韓信,曹參,陳平,周勃,臣服於他的足下,甘願聽他指揮而少有謀反之心的原因吧。

一個領導者,重要的不在於他自身具有多少特長和才華,而在於自身散發出一種氣質,能把這些有才華的人糾集起來,(或許這就是老大說我的領袖氣質吧)。自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以前和我關係最好的老師在上高中之前對我說「其實你各個方面做的都不錯,只是缺一點自信」,我當時並沒有很在意。今天讀完,一邊思考一邊意識到,如果想成為一個領導者連自己都對自己的想法沒有充分的自信,連第一個提出來的勇氣都沒有,底氣都不足,還怎麼讓別人對你的想法充滿信心?具有信心,身上就會像劉邦一樣散發出領袖的氣質。所以嘛,實現自己的夢想,首先得先從培養自信心開始。

這就是《高祖本紀》帶給我的思考。

史記高祖本紀讀後感(三)

高祖本紀講了高祖劉邦的一生經歷,即是寫劉邦如何戰勝項羽,最後建立漢國的過程。讓人真切的感受到歷史的豪邁,悲壯與些許心酸。

本篇著重寫了劉邦的成功,而對於他的一些缺點陋習,比如奸詐,損人利己,虛偽等人品方面則有些忽略,不過終歸來說,劉邦是成功的,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雖然一生正氣,勇猛無比,但卻也只能是一個失敗者。歷史就是這樣殘酷冰冷,不得不讓人感慨。

人們普遍都認為劉邦是個品德高尚忠厚老實的人,認為他值得信賴,因此都紛紛依附他擁立他為王。而項羽呢,雖勇猛無比,卻又奸猾傷人,項羽曾攻下襄城,那裡的軍民沒有一個活下來的,全被活埋了,凡是他所經之處,都會遭到毀滅,他這樣的糟蹋人民,可想人民怎麼會擁護他,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其實比劉邦更有才的人很多,比如張良,韓信等,但劉邦趨合理的利用他們並把它們的才能發揮出來,劉邦本不是曠世奇才,但他善於用才,善於撫民,最終取得成功。

本篇高祖本紀中,司馬遷將劉邦和項羽做了強烈而且鮮明的對比,由此更加突出了劉邦的勝利。劉邦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胸懷大略,虛懷若谷,求賢似渴,善於知人用人;而項羽者過於稚嫩,氣量小,嫉賢妒能,造的後來眾親背離,淒涼的自刎烏江。比如說寫到項羽劉邦分別率兵去()關中擊秦時,項羽之描述了他在軍事上的勝利,而劉邦則不僅有軍事上的勝利,還寫到他撫慰軍民等安民措施。司馬遷還將項羽和劉邦用人方面進行了對比,項羽剛愎自用,有范增卻沒有好好利用,做事魯莽,不經思考,正如劉邦這句膾炙人口的話語所說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司馬遷正是經過這樣的層層對比,不對遞進,進而拉下了劉邦勝,項羽敗得帷幕。其實,很佩服劉邦。

本片高祖本紀語言精練,樸實無華,給我們讀者展示了劉邦與項羽爭霸的精彩以及歷史的殘酷與真實,劉邦與項羽兩位人物形象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劉邦得勝與項羽的輸給後人許多啟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