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巴金的作品讀後感

近日,我到嘉興市圖書館去借了一本喜歡看的書——《巴金文學作品》,因為我特喜歡巴金的文章。

在《巴金文學作品》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蘇堤》這篇文章,其中敘述了巴金和他的兩個朋友在黃昏中乘著小木船在清波蕩漾的西湖上遊覽中與船夫的一個故事。在這篇簡短的文字中蘊含著人生所經歷的一個道理:自己講過的、說過的,都要誠實、守信,提供人們所需要的幫助。

另外還有一篇《生與死》也是我比較喜歡的,在這篇文章中能體會到別人送給你的關愛,展現了自己的魅力,別人給予你的愛能幫助身邊的人,但不能隨手而丟棄和放棄!

人生的路還很漫長,巴金爺爺,你愛真理,忠實地生活,這是至上生活的態度。沒有一點虛偽,沒有一點寬恕,對自己忠實,對別人也忠實,你就可以做你自己行為的裁判官。就像曹禺說的一樣:“你用你的心血,點點滴滴,一年一年地寫出各種作品,感動了成千上萬的善良的人,他們—就是世界上這些數不盡的讀者,由於你的勇敢、坦白、誠實、智慧和熱情,改善了世界,正在為日後光明的世界鋪路。”巴金爺爺,你那含有豐富知識的心靈中表現出了認真和期盼;你那些楚楚動人的文章中有著您的心血;你那顆真摯的心靈中蘊含著妙手回春的血汗!

是您寫的一篇篇美文展現出了一道才華的小路,是您用自己的雙手打開想像的大門,是您那妙趣橫生的故事幫我們拉開了心靈的窗簾,謝謝您,巴金爺爺!

巴金的作品讀後感(二)

——《寒夜》讀後感

巴金的小說《寒夜》,寒夜寫於1944年冬天桂林淪陷的時候。當時巴金住在重慶的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裡,晚上常常要藉助蠟燭來照亮書桌,時寫時輟,兩年以後才完成這部長篇小說。

走進寒夜,一種淒涼陰鬱的感覺瀰漫我的身心。此後的閱讀也同樣走不出這個氛圍。小說以“我”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敘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以此揭示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貫穿於其中的其他人物並不多,母親、妻子、兒子,以及僅有的幾個鄰里同事同學。

矛盾的主線來自於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為什麼她們老是爭吵?為什麼這么簡單的家庭,這么單純的關係中間都不能有著和諧的合作呢?為什麼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手足無措,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裡行間表現得細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會有一點點的善意的怨恨。因此我想這也正是小說的成功所在。“樹生”的塑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捨。對於“樹生”我能夠表達的是一種偏愛。這個人物值得讚賞和稱道的是她的善良和勇敢。

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著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包括兒子的妻子以及孫子的母親。她的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製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為母親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卻無法接受她對於兒子和孫子的愛的偏執。

這三位主人公就這樣在那個充滿了苦難的歲月里生活著,沒能夠等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沒能夠得到他們自己嚮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開始。個人悲劇的產生和時代的悲劇密不可分,和個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逃離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小說反映的人物悲劇帶有那個時代的普遍性。

小說借“宣”的嘴巴反覆說過“我做過什麼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為什麼我該接受這懲罰?”“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裡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小說最後這樣描寫宣的離世。“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著,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鐘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然而“宣”終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悅。這樣的描寫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劇色彩。描寫“宣”的性格時,用了無數的夢境來襯托他的無助矛盾的心理,還有反覆的自言自語甚至害怕發出的聲音都形象的把“宣”這個人物呈現再我的面前。

“宣”懷著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宣”最終的絕望來自於對生命苦難的無法承受,從精神到肉體都渴望擺脫。

在描寫“樹生”的矛盾心理的時候這樣寫到,樹生心想,“她(母親)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於這種生活,為什麼我就不可以?為什麼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我為什麼就不能犧牲自己?”“難道我就應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么?”可是當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麼地方去。()她反覆的說,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雖然她的決定並沒有給她帶來快樂。

但是母親的話永遠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麼苦都可以吃,什麼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么?“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覆,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並沒有犯罪,為什麼應該接受懲罰?這裡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牢?她應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樹生“最後選擇了離開。小說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樹生寫給”宣“最後的一封長信,信中完全徹底的表達了”樹生“多年來沒有表達的一切,以及道盡她最終的選擇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雖然她離開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給”宣“生活費用,囑咐”宣“及時看病。而且最終回來,當得知”宣“的離世,兒子的不明下落時,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溫暖。而在此之前她並沒有以實際行動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

當一切即將結束的時候,縈繞於腦海的三個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懷著一腔的悲憤看著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我因此看到我生長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值得慶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顫抖,和文字一起。

小說的寫法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推崇的,是慣常的敘述風格。但是一直伴隨我的卻是《紅樓夢》中和汪樹生一樣結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們幾乎同樣都是耗盡心血才得以獲得解脫。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樹生“這個形象的時候腦海里是不是有著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敘述這個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會生活中他們的角色。因為家庭是一個港灣,可惜風雨飄搖的世界裡小小的港灣同樣不能躲避風浪的侵襲。這就是我對於巴金老人的長篇小說《寒夜》的理解。

巴金的作品讀後感(三)

——《家》讀後感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我比較喜歡巴金的作品,特別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的文學成就應該是最高的,影響也最大。《家》發表於1931年。作品是以愛情故事為情節發展的主線索的。作品描寫了覺慧與鳴鳳,覺新與梅芬,瑞珏,覺民與琴等幾對青年愛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們所選擇的不同生活道路,比”五四“以後許多同類題材的作品思想上顯得深刻。它不再是那種人們熟悉的自由戀愛和反抗舊禮教的故事,它的批判鋒芒不僅針對著舊禮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它的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號召青年起來反抗封建專制主義,投入社會革命的洪流中去。

《家》中的人物眾多,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爺,覺慧和覺新這三個典型人物。高老太爺是這個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專橫,衰老和腐朽,象徵著舊家庭和專制制度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高老太爺是這個家族的至尊,掌握著全家人的命運。《家》里發生的一系列悲劇事件,直接或間接都與高老太爺有關。小說用許多沉痛的事實,控訴了家長制和舊禮教對於人的青春,愛情,生命的摧殘,而封建壓迫者在扼殺人性的同時也喪失了人性。

覺慧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典型。他是封建專制的叛逆者,他對舊家庭的反抗,以至於最終離家出走,表現了”五四“新思潮的影響和新一代要求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青年的覺醒和成長。巴金在覺慧身上寄託著對青春的讚美和對生活的信念。他是《家》的主角,是最能打動讀者心扉的形象。

在”五四“思潮的衝擊下,覺慧痛苦的感到家是一個”狹小的籠“,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墳墓。他下決心不去做高老太爺們所期望的紳士,也不願像大哥覺新那樣忍受下去,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爭取自己的幸福。他敢於對抗高老太爺的旨意,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社會革命活動,編寫進步刊物,發表進步文章;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和舊禮教,支持和幫助覺民逃婚,大膽向婢女鳴鳳表示真摯的愛情;他不怕冒犯尊長,公然揭露他們醜陋的嘴臉;最後,他又堅決的從這罪惡的家庭出走。作品突出了覺慧熱情,叛逆,追求的精神,這正是”五四“時期接受新思潮衝擊的激進青年的特徵,也是覺慧這個形象所以能給人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

《家》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覺新。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卻又不敢行動的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他也受過”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清醒的認識到是舊家庭和舊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和愛情,但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特別是所謂”孝“的毒害,長房長孫特殊地位的約束,舊意識的沉重的十字架,已經將他的生命活力消磨殆盡,造成了他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的性格特徵。”家“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一種精神束縛,覺新是個善良的弱者,思想與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他那清醒而又懦弱的性格使他不能擺脫嚴厲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巴金對覺新充滿同情,同情之中又不無批判。《家》的結尾,瑞珏慘死的教訓,終於使覺新有所醒悟,他痛苦地感到”我們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並表示支持覺慧出走。

除了高老太爺,覺慧和覺新這三個典型外,《家》還刻畫了其他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像純潔,剛烈的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丫頭鳴鳳,溫和善良的忍受著舊禮教束縛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女子瑞珏,勇敢的爭取個性解放的青年覺民與琴等等,《家》所揭露的舊家庭的腐朽使人憤怒,激起人們反封建的決心,促使舊制度的滅亡;《家》所揭示的抗爭之路又使人們看到勇氣和希望,鼓舞人們去探索光明的未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