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克萊默夫婦讀後感

克萊默夫婦讀後感(一)

昨晚觀看《克萊默夫婦》,是因為《正面管教》第四章給我的推薦。獲奧斯卡多項獎項。

喬安娜全職媽媽,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覺得失去了自己,心情抑鬱,丈夫泰德工作繁忙,對孩子和妻子淡漠,沒有關注關心。讓妻子喬安娜抑鬱不得解脫。喬安娜覺得自己心情糟透了,甚至有心理疾病的趨向,便萬般不捨的離開了孩子比利離開了丈夫泰德,離開了結婚生活了八年的家,去尋找自己。

丈夫泰德從此既當爹又當媽,剛開始,照顧孩子,完全沒有套路,不懂打雞蛋、不懂拿鍋鏟、不懂和孩子相處而發出我恨你的怒吼,送孩子去幼稚園行色匆匆對孩子幼兒生活沒有一點兒的了解。因為要照顧孩子,多次遲到,甚至把公司的大客戶弄丟,讓公司蒙受損失。繼而遭到公司的資遣解僱。

漸漸的,泰德這個既當爹又當媽的爸爸貌似帶孩子嫻熟了很多。而且成熟了很多,當孩子為了得到繁忙的老爸的關注,不良行為發生了,果汁弄濕了檔案,惹爸爸生氣,更惹比利失去歸屬感和價值感,從而怒吼我狠你,爬行動物腦的爸爸也報之以我也狠你。雙方進入報復循環(正面管教里拿此部電影做案例)。但第二天早上醒來,父子倆非常冷靜的一番對話,讓人很感動。互相以尊重對方尊重事實的談話,讓父子關係有了明顯的改觀。早上起來,各自小便後,比利幫忙準備早餐,自己像個大人一樣跟爸爸一起坐下吃早餐看書。儼然是個很了不起的7歲小大人。面對媽媽的相片,對比利說當別人跟你說對不起時不要計較,不要讓對方難過。念媽媽的信給比利聽,雖然身邊沒有媽媽,讓比利心中有媽媽。

比例玩耍受傷後,要縫針,嘴中不斷要求爸爸陪伴。泰德也跟醫生爭取了縫針時候一定陪著比利的身邊。陪伴的力量。

喬安娜,去進行了心裡治療,回到紐約,覺得自己狀態變好了,決定爭取孩子的監護權。夫妻對簿公堂。法庭上原告妻子的一番話,讓泰德意識到了自己過往對家庭的忽視對妻子的忽視,覺得是自己的過錯。同時法庭上的泰德也道出了自己對孩子的愛不亞於母親,沒有哪個權威的機構組織規定表明母親一定比父親更愛孩子。可是最終,法庭將勝訴判給了母親。當泰德的律師告訴他,如果繼續抗訴,將需要孩子比利出庭作證。泰德以此打消了繼續抗訴的念頭。

當泰德和比利商量好了後,準備行李送孩子去媽媽家時,這是的喬安娜做出了放棄監護權的決定。

這是電影裡的夫妻泰德和喬安娜都做的很好的,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得到愛,而不是自己認為的愛,做決定,考慮孩子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通過影片看出,父親泰德對孩子的愛不亞於喬安娜的母愛,喬安娜的母愛也不亞於泰德的父愛

泰德與喬安娜的離婚,歸於泰德因工作繁忙而對家庭對妻子的忽視,沒有騰出時間關心妻子。而妻子喬安娜得不到丈夫的關心,卻一味的沉默,不提出要求,不完全表達出來,沒能讓丈夫引起重視。自己又沒有工作,沒有轉移注意力的其他樂趣愛好,不能接受全職的自己,一心想通過工作找回自己。時間長,便有了離婚的衝動,這個衝動的量甚至可以讓她離開孩子!可見一個人在內心不能接納自己不能認可自己,這股力量有多大啊!大到能讓一個母親離開自己的孩子。

而在對簿公堂的時候,在發誓後面對律師的那番陳詞,各自道出了內心話,仿佛此時的他們才互相了解對方。可見夫妻雙方吵吵鬧鬧一輩子真是件好事情,互相及時表達出各自的意見和不滿,不吵不鬧才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危機。

另外,泰德找工作的那段也挺有看頭,為了能讓自己有工作,提高勝訴的可能,泰德急需一份工作,在中介求職以及到公司面試到要求公司負責人當即做決定的一幕幕體現了泰德的人格,自信的人格,有責任感,有愛。

克萊默夫婦讀後感(二)

昨天看了《克萊默夫婦》這部電影,很早以前就聽說了,但是一直沒有機會看,看之前總是會有一種期待,用姚斯的術語就是“期待視野”,我構想的是描寫一對夫婦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相濡以沫,實現了愛情的升華的主題,剛開始喬安娜離開家的時候,我想他們以後一定還會走到一起的,看完了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影片寫的是父子之情,這個主題似乎在《西雅圖夜未眠》、《當幸福來敲門》等影片中也表露過。

女主人公喬安娜不堪單調無聊的家庭生活,其實她是厭倦了早已規定好的符號化角色:做一個妻子、母親、女兒,這也是傳統女性的社會倫理定位,她其實最想做的是女人,因此她離開了克萊默,離開了孩子,真正做了一次職業女人,這種要求其實也是女性主義者最基本的主張,她們不願意自己生下來就有一系列固定的角色,從女兒做起,然後做妻子,然後做母親,她們有著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她們渴望投入這個大千世界而不是侷促於一室之內,她們渴望做一個社會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人。這種想法是很正當的,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將這一切歸於男人,似乎不太合適,儘管男性在女性社會角色的規定中發生了一系列的作用,但是還受到了女性本身的性格等感性特徵的限制,()喬安娜其實也是有一種母性的性格的,她並不能完全拋開家庭的一切,儘管故事的結局並不身份完美,但是這個結局也許是最好的,因為喬安娜既無法做一個傳統的女人,又不能完全割裂與家庭的關係,只能選擇這樣的途徑,因為任何一種選擇都是有利有弊的,任何一種選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一直在想,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之間是需要一種距離的。一個人完全脫離社會與家庭是不現實的,一個人完全投入社會與家庭也是不行的,至於哪種距離是最合適的,那就要看個人的智慧了。克萊默就是沒有把握好這種距離,完全地將自己投入社會性的職業與角色中,忽視了家庭的溫情,而喬安娜也是沒有把握好這種距離,完全地將自己投入家庭,他們都是極端的零距離,因此雙方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尋找這種距離,幸運的是,他們都是有智慧的人,因此可以說都尋找了自己所要的距離。

其實我很欣賞像《特洛伊》、《勇敢的心》、《角鬥士》這些大片,它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但是這些溫情脈脈的家庭倫理片同樣也會給人感動與啟迪,一種是陽剛之美,一種是陰柔之美,人生也是這樣,既需要戎馬關山塞北的豪放,也需要杏花春雨江南的婉約吧。

克萊默夫婦讀後感(三)

首先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想到了的問題是在現代生活中女性應該怎樣來處理自己事業和婚姻家庭的關係。

影片中的鍾娜結婚後一直待在家裡照料丈夫,撫養孩子,操持家務,做著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這樣的生活一直過了八年。在這個過程當中,她有很多的煩惱,但她的丈夫因為忙於自己的工作,無暇顧及她的感受,她覺得自己一直都沒真正的為自己活過。終於有一天她忍受不了了,選擇了以離婚的手段結束了外人看來幸福的婚姻,並開始了自己的新的生活。她回到自己的家鄉——波斯頓,在那裡她向心理醫生做了諮詢,並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找到了自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終於為自己生活著了。

現代社會的女性大多數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會結婚、生子,建立起一個家庭。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轉換:由原來的只是父母的女兒變成為人妻,為人母。這樣勢必會影響我們原有的工作。我們就要學會正確處理兩者的關係。在婚姻關係中,女性不要完全的依賴自己的丈夫,不要把丈夫當成家庭的頂樑柱,自己的靠山。女性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或者說至少一份工作。不要因為家庭帶來的某些束縛而最終放棄自己的追求。我記得老師在課堂上說過一句話:任何男人都會尊重在人格上獨立的女性。然而在經濟上不獨立的女性在人格很難獨立。可以看出經濟上的獨立對於女性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對婚姻的追求,女性要比男性痴情的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社會在評價一個男性時更多的強調了他的事業層面。而對於女性我們的社會更多的看重了她的婚姻狀況。現在社會很流行這么一句話“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好像找對象就是尋找靠山。我覺得如果一位女性要想擁有一個美滿的婚姻就必須走出這個心理誤區,不要把婚姻認為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在愛情婚姻問題上,男性往往宣布說:男人喜歡需要順從溫柔的女人。許多女性對此毫不懷疑而且欣然接受,全心全意做一段賢妻良母后,卻發現自己處處被動受挫。在婚姻和社會生活中完全丟失了自己,就像影片中的鍾娜那樣。所以我們只有正確處理了自己事業和婚姻的關係後才能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婚姻生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