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一個人的戰爭讀後感

一個人的戰爭讀後感(一)

初讀《一個人的戰爭》是在朱成碧的QQ空間,我為她另類的創作思路在午夜時分笑出聲來。再讀此文,不由心生憐愛。這是怎樣的一種母女之深情?沒有一個讚美之詞,唯有咬牙切齒的痛恨。或許是優越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的寵愛,在反覆讀著這樣一篇以特殊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祝福的散文,我竟然找不出一句話來表達讀文的感受。對於“母親”這個詞多年來我始終保持沉默。

我是家裡的三女,父親特別寵愛我。母親雖然沒讀過幾年書,思想卻非常開明。小時候我長得特別可愛,父親的朋友虎叔家三個男孩,每天叨叨著讓我給他家做女兒或者直接做媳婦,媽媽都笑著徵求我的意見。那時年紀小不懂事不願意離開家,虎叔很失望。後來也沒能當成他媳婦,到現在虎叔還拿我調侃著。其實虎叔家的男孩個個帥氣,而且家底很厚實,但要想成一家人還是需要緣分的。

《一個人的戰爭》中的“我”並不是因為母親要拿她去換兒子而生氣,是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而傷了自尊心。從此埋下了“恨”。母親的形象在作者筆下“醜”到無與倫比,倔強的性格隨著成長而根深蒂固。其實,在母親眼裡,每個孩子都是她的寶貝,即使換到了別人家,我相信母親會多了更多的惦念和牽掛。

我是家裡唯一自由戀愛的女孩而且屬於早戀,也許是我愛上的男孩特別斯文特別優秀,父母像疼愛我一樣疼他,直到我們結了婚生活在一起,依然照顧著我們。我們一直在母親身邊生活,可以說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即使買了房子也沒離開父母。直到我36歲離開家,母親的惦念更深,到現在還少不了給我們送這送那的。弟弟心疼母親,跟我開玩笑說:“姐啊,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啊。”每次聽到這話,心底總會有不可名狀的滋味湧起。

這點恰恰與《一個人的戰爭》中所描述的截然相反,而我卻能感受文中“我”在逆反心理下的叛逆行為。讀著一句句“憎恨”,我的眼角終於滴下了淚水。我沒想過要恨,只是那些世俗的眼光與做法讓我浪費了一生中最燦爛的年華,硬生生讓一個不知愁滋味的少女演變成“憂慮”青年。這裡,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掙扎。

因我早戀,生活的不穩定讓外界多了許多的讒言,致使我們的戀愛婚姻走了長長的八年時間才有了結果。青春有多少個八年?也正是外界的壓力迫使我產生“逆反”心理,非要證明自己不是生活的弱者,從嬌生慣養到自尊自強自食其力的過程對於我來說多么的艱難,以至於回首往事依然會淚流滿面。就為了爭這一口氣,我一意孤行,不顧父母的理解、嘆息與安慰,姐姐們的規勸、阻攔,最終讓羨慕的眼光圍繞著我。而我失去的永遠都不可能再要回來,青春、容顏、無憂無慮……

母親退休後幫我養孩子,我不需要操一份心。母親愛乾淨,會織漂亮的毛衣。在我女兒上幼稚園的時候,連門衛都認識我女兒,一個星期六天沒有重複的穿著,讓可愛的女兒更加漂亮惹人喜愛。鄰居都說我只生了孩子沒養過孩子,這話一點都不假。在我坐月子的時候,我還放不下沒人能接替的生意,坐在床上偷偷幹活。母親除了嘆息也拿我沒轍。我沒有為命運而屈服,失去的同時得到了我所想要的一切。然而,權衡一下得失,又能怎樣?只不過爭回了一口氣而已。我們最終為這一切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一個人的戰爭》中無奈下走進了母親精心設定的婚姻圈套,此“恨”綿綿無絕期,卻是母親對女兒未來的期盼。女兒的不理解,女兒的報復,母親眼裡的女兒,疼痛的同時她又會如何面對?這就是母親的偉大之處。我所能理解的母愛就是默默的,不需要隻言片語,或許一個言神一句責備一個行為就可以表示出來。這種痛徹心扉的自責,在女兒憎恨之下,又一次淋漓地表達了出來。

最讓我內疚的是,在母親生病臥床不起時沒能照顧過她一天。當時的工作性質特殊,我只能匆匆忙忙騎車去看望母親一眼就得走。都是二姐忙裡偷閒照顧著母親,病人的情緒不穩定,有時候剛好遇上內向的二姐被母親氣得流淚,我都特別的難受。讀著《一個人的戰爭》中,為母親的擔憂,不由升騰起許多的歉疚。

一場母女的較量最終在一個人的戰爭中宣告結束,動情之處震撼著我們這些同樣做著母親的兒女們。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兒女們將會以怎樣的目光對待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即將老去的我們,真正領悟到母愛是世界上最為珍貴的情感,我們又將如何去面對。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請關愛每一位愛我們以及我們愛著的人吧。

本意只是寫點讀後感,沒想到竟然口羅嗦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只因太多的場景牽起我內心那片不願意觸碰的柔軟的情愫。《一個人的戰爭》細膩的筆調豐富的情感把女兒對母親的極其複雜的心理表露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看到了母愛的光輝,以及女兒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與祝福。

一個人的戰爭讀後感(二)

這兩天,在改完了一篇關於“後馬克思主義”的論文後,因為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關係,匆匆忙忙地把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讀了一遍。

之前就曾聽說,這是中國女性主義小說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就因為這個特定的詞,情緒上頗有些牴觸。等到讀了進去,一開始也確實感覺這不是我喜歡的那種類型。敘事很女性化,很自我,一味沉浸在自我內心的感受和掙扎中,有點婆婆媽媽,有點顛三倒四,還有點神經兮兮,不知道為什麼,那種感受總會讓我聯想到另一位女性作家——張愛玲筆下那濕漉漉的弄堂和小屋……其實,小說中那種女性的自我感覺還是很獨特很有起伏變化的,外在的背景,比如上山下鄉,比如上大學,比如電影的夢想,比如對於同性的痴迷,比如四處的漫遊,比如……都顯得淡淡的,模糊而且不確定,只有那個在夜晚才變得神采奕奕的女性——多米,用自我傾訴的方式,用自言自語的方式,用纏來繞去的方式,“真切”地流淌出所謂女性成長的經歷和心緒。

我看的本子是學生自己列印的,共60餘頁,前20頁看得很慢,用了近一個上午的時間,這包括著中間的不耐煩,和偶爾上網溜達溜達,和偶爾到陽台上抽根煙……再往後就變得迅速起來,1個多小時之後,我開始陷入另一種頗有牴觸性的沉思狀態,對於這樣一部充滿了女人感性的作品,在我的感覺里是不應該運用理性的理論的方式來分析的,因為這樣一來,那些在天上在一個特定空間裡飄來飄去的奇異感覺就要遭殃了,這部作品可以冠以“女性主義”之名嗎?似乎可以,又似乎不那么確切。這種感覺,在我走上陽台,沉浸於被作品勾起的胡思亂想中變得越發強烈,這些胡思亂想來自很久以前,仿佛是被作品中那個相信魔法的多米給施了法,我開始想起很多以前的所謂輝煌的往事,曾經的學生時代,曾經的天高地闊,曾經的一切皆有可能,曾經的情緒激昂目光遠大……可是,我現在只能用敘事學的方式來把這部作品加以分析。

我開始反思閱讀過程中的情緒,前後的轉折何嘗不是生活狀態的某種折射呢?或許,自己現在的閱讀喜好已經無意之間被影視給簡單化了,已經缺少那些沉浸的、自我的、想像的、不著邊際的……的體驗了;或許,這只是一個所謂文學製造的幻影罷了,那個多米,或者是林白,所講的那些沒頭沒腦的話,其實只是為了製造某個“真實”的自我形象,這個形象越真實,也便越具有修辭性的效果,假如不是那幾段大膽的然而隱晦的性描寫,或者還缺乏貼上某某主義標籤的力量。理論是抽象的,可是生活異常純粹,純粹到讓人迷惑的程度,那個多米,或者是林白,小心翼翼地避免著各種敏感辭彙的陷阱,結果還是一不小心便讓理論家們給陷進去了,於是,顛來倒去的生活,顛來倒去的感受只剩下一個明確激昂然而空洞虛無的字眼。

文學訴諸於內在的感覺,敏銳纖柔,甚至隔離塵世,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很不後現代的,當我在某個採訪記錄中看到林白的照片時,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感覺;當我無意中看到了一位師妹的博文時,又開始深深地為這種感覺的遲鈍而一聲嘆息:

出站前夕,曾幻想出站後要過閒雲野鶴般的生活,教幾節課,隨情適性寫幾篇散淡的文章,做個普通的大學老師。引壺觴以對酌,眄庭柯以怡顏。不承想,日子更加忙碌瑣碎,於學問更見荒疏。一個天性追求自由和浪漫的人要循規蹈矩、要謹慎忍讓、要利他無私、要事無巨細。它幾乎格式化了我的生存樣態。

老闆與張總的會談,千呼萬喚,左右逢源,觀色察顏,惴惴不安。深深領教了做箇中間人有多么艱難。況且,我的自我中心和強勢霸道很容易讓第三方覺得受到鄙視和薄待。

我必須做出調整和改變。

師妹在黨報工作,因為口無遮攔,睚眥必報,老闆告誡她:設若你手中有十塊石頭,不要都扔出去,要捏幾塊在手裡,或許更有威懾力。這對我同樣是啟示和忠告。

師兄穩重深沉,內斂博學,對我的性情頗為了解,我跟他訴說我的苦惱,說要自縛,要革面,師兄說,我還是喜歡天真坦率的你。我何嘗不願如此,可是角色不容人啊。師兄一聲嘆息。

我素所尊敬的一位教授,諄諄地告誡我:隨變所適,不荷其累,外合而內不訾……

一個人的戰爭讀後感(三)

《一個人的戰爭》是我讀過的林白的第一部作品。雖然唯讀過她這一部作品,但仍能感覺到她作品中的獨特氣息,以及一些很激進的思想,這可能與她出生成長的地方有關,她生在廣西的廣西的一個小縣城裡,遠離了中國中心地帶的正統文學,使她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南國風情。

小說的第一感覺是女主人公的獨立意識很強,從小說的題目就可以得到體現,在小說裡面自始自終都是女主人公“一個人”在戰鬥著。《一個人的戰爭》講述的是女主人公多米的成長的歷程。她自小由母親撫養長大,而母親再用心,也難免不讓幼小的多米覺得孤獨,甚至可以說是孤僻。但也讓她學會了獨立,當別的孩子還在媽媽懷裡撒嬌的時候,她已經學會一個人舔舐傷口,當別的孩子還在因為疼痛而哭哭啼啼的時候,多米早就流幹了眼淚。所以從小到大都很獨立,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在她的世界裡只有她自己沒有別人,甚至連母親都沒有。除開幾個有些關心她的人外,她沒有長輩的引導,她的路都是自己走的的,()也正因此她做過很多在我們看來十分荒唐的事。不過換做我們,如果沒有父母、老師的引導我們說不定會做得比她還傻。在無親無故無友的狀態下,她就這樣在男權主導的世界裡磕磕碰碰的前行,摔倒了爬起,摔倒了再爬起。

第二個比較讓人感興趣的是它的貞潔觀。文章中有一個細節在我看來是十分有趣的,這部小說應該算是悲劇吧,因為多米經歷的事情真的沒有幾件算的上是好事,然而多米對自己所遭遇的痛苦總是後知後覺,總是靠感覺行事,比如她因為很可笑的船上的騙局而失貞的事情。她的朋友還有老師都緊張得不得了,而當她知道真相後反而很鎮靜,像個沒事人一樣,她把她當做了一種人生體驗,甚至是旅途上的一段小插曲一段頗為艷麗的風景。我最開始是感到奇怪的,因為這太不符合一般常理了,哪一個失貞的女人會是這般鎮定的,哪一個不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後來想想這或許是對封建觀念的一種強烈衝擊吧。從中國古人一直到今天的現代人,對貞潔看得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中國的男人們,他們或許天生就有一種潔癖,東西不想用二手的,不管愛不愛的深,一旦妻子的身體被別人掠奪了,第一件事不是去找那個罪魁禍首,而是先把筆紙墨硯擺上來寫一首漂亮的休書了事,這樣不就是對那個罪犯的默許嗎,動了你的女人之後還讓其逍遙法外,我真想說真的是綠帽子戴上癮了。我個人覺得中國古代那些因失去貞操而自殺或被處決的女人們(浸豬籠),她們自己或許真的感覺沒什麼,她們可以活就夠了,只是被當時的社會給活生生逼死了,那個社會是怎樣的社會呢,只要你多看別的男人兩眼或許就認為你在勾引人家,。被男人們給逼死了,被男權所逼迫,被男人們的所謂潔癖給弄得生不如死,而周圍自稱純潔的女人們只能跟著附和,因為她們的天是她們的夫。她們所要做的就是四個字:聽話照做,她們不敢也不能申辯,她們不敢叫出捉住姦夫,因為男人的社會總是為男人辯護的,孔老夫子不就是個男人嗎,他所建立的倫理道德有究竟有多少是從女性角度出發的這很難說清楚或許連一成都沒有。

自古多少英雄好漢都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他們從來都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來就不糾結自己的色心、自己的意志問題,而要怪罪的是紅顏禍水,怪人家太好看了,對,男人們都這樣說,女人又怎敢多嘴,你多說一個字左邊臉就可能馬上有個紅手印兒。封建道德倫理把女人牢牢的鎖在了純潔、守節的殼子裡讓女人動彈不得,那一座座貞節牌坊下不知飄蕩著多少寂寞蕭瑟的遊魂。經常在電視裡面上演的是女人因為失貞而自殺,一方面是她們心靈受到了重創,另一方面因為她們害怕活在別人異樣甚至是鄙夷的眼神里,而多米在失貞之後的表現不能說是完全符合但至少是稍微符合現代開放女性的標準的。試問誰沒有身體的欲望,多米當時還是青春少女,對男性身體有所好奇也在情理之中,她上當受騙或許是故意的也說不定。多米憑藉自己的思維走在自己的路上,很多苦很多淚但是有自由,可以說是一個真正不受束縛的女性。

但是人怎么會有真正的自由呢,更何況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又何談自由。傳統的女性從出生開始就接受著婚後的培訓,她們的夢想被灌輸為成為良家婦女,成為好妻子、好媽媽,成年之後就會被緊緊地拴在丈夫、家庭、孩子中間,永遠都脫不開身。小說中多米也是被愛情所圍困,直到被騙受傷後才掙脫了束縛有了覺悟和自由。小說中真正的戀愛應該算是多米和K的那段不堪回首的戀情。K是多米愛錯了的一個男人。多米當時追求的應該是一種平靜的家庭生活,想要孩子和安定。但K是個獨身主義者,他不受束縛,什麼都不想要,孩子也不想要,因此當他得知多米懷孕的時候,寧肯用從多米身邊離開的方法來逼迫多米打掉孩子,他赤裸裸地利用了多米對他的愛,而多米自作多情地認為K是愛她的,為了愛情她什麼都可以不要,即使是孩子。所以她毅然決然地捨棄自己的孩子。從道德層面講這或許會讓許多人唏噓不已,讓人對多米的素質教育有所懷疑;從愛情策略上講,多米也表現得太過笨拙,太過單純,明明拴住男人的慣用手法就是為他生一個孩子,而多米卻為了挽留這個男人打掉自己的孩子。可以說在愛情裡面,多米表現得太傻、太天真、太夢幻。她拿出了自己的一切,結果是給錯了人。不過也從側面表現出了女性的一種執著追求,在愛情里在她們喜歡的東西上她們願意犧牲一切,她們不僅僅是書本上描摹的窈窕淑女,嬌羞柔弱,她們也可以很強勢,也可以做男人做不到的事情。別妄想在各種欺壓、欺騙、欺辱過後,還能再次打倒這個站起來的女人,永遠不能。在這個男權社會下,女人們要忍受更多的屈辱,更多的責難,可是女人也有著自己的生存方式、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任何人都不能破壞它,除非挖走她這顆女人心。

在林白的這篇《一個人的戰爭》里所展現的儘管是一個名為多米的普通女孩的蹉跎歷程,但是她寫了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活生生的女人,如何在男權社會下周旋,如何受傷、如何看透、如何覺悟。林白把多米的每一個心思甚至是每一個神經都寫到了,或許多米就是林白自己,不然不會有這么細密心思的描寫。多米是姓林還是姓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必定有多米這么一個影子,我們時而敏感脆弱,時而心如磐石,時而頑固不化,時而溫柔體貼。在男權社會下,我們艱辛地各自走著各自的路,各自迎接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風雨,進行著一個人的戰爭,但一個人的戰爭並不是孤獨的,因為此時此刻或某時某刻也有人在進行著一個人的戰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