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一)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行將合上時,卻有想要流淚的衝動。在鬧世喧囂、張狂、失意、疲憊、喜悅、悲傷,以及任何的時候,都值得一讀。

目送,畢竟會是跟隨每個人一生的動作目送吸引了我,龍應台筆力獨到,以女性細膩感性的筆觸剖析人生的悲歡辛酸——「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樣的句子讀起來令人心碎。為人子女者當讀此書!

對親人,對家庭,對生活,這些我們天天要面對的,我們已經熟悉到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的,讓我們喜歡也讓我們無奈的一切的一切,龍應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觸動了人性的柔軟,善良和美好。當然更多的是共鳴,因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們父母這一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在欣賞美文的同時,似乎也在討教對人生、對社會、對親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見。

龍應台的《目送》是本難得的好書。在你看完前幾篇,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台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後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後,龍應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說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徵,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說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二)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對親情和作者周邊人物的感悟,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老去,各種真實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來讀《目送》,頗有共鳴感,經歷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歡《目送》中的一句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稚園時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級時那大大的書包幾乎能把孩子帶到,到現在,孩子卻不願依賴你了,獨立,她成了少年。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少次這樣目送孩子的離去。父母的日漸老去,我對父母的依戀依舊繼續著。歲月的流逝匆匆,心裡更加深深地體會著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這世世代代的輪迴,上蒼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沒有人能改變上蒼的決定。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陪著父母老去,陪著父母,一直走下去……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龍應台,台灣作家。文章有深度,有理性,有直言不諱,也有女性的溫和細膩,我個人很推薦她。

許是很久沒有讀書的緣故。當念及此段話的時候,還是心下一軟,似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讀到小半本書的時候,有了久違的感覺,居然為一本書想落淚。《山路》、《寂寞》等都是很好的文章,「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很蒼涼、很實在。

那篇《(不)相信》,「現在讀來,」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在卻信了「。比如相信」性格決定命運「、」船到橋頭自然直「。

《1964》中」孩子們,今天十二歲的你們,在四十年後,如果再度相逢,你們之中,今天最聰明、最優秀的四個孩子,兩個人會成為醫生或者工程師或者商人,另外兩個人會終其一生落魄而艱辛。所有其他的人,會經歷結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辛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跌倒》中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的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當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你跌倒了,你的修行開始。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我們在這裡,等著你。可是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辛福》中辛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的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深邃、憂傷、美麗。

相比龍應台以前的書,我最愛讀的是這本《目送》。而且這本書肯定還會有重讀的時候。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