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隆中對讀後感

隆中對讀後感(一)

讀諸葛亮的《隆中對》,研究一下諸葛亮如何為劉備籌劃戰略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採取的戰略步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今後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啟示。

劉備出道,到諸葛亮出山之前,基本上是一無所有。他的兵少得可憐,打點小仗就要向人家借兵;他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就像無家可歸的孩子,寄宿街頭;他沒有像樣的戰功,只打了幾次小仗,等到要與袁術、呂布、曹操這些人交鋒時,就傻了眼;他的名氣也不大,袁術就極為不屑地對人道:「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人,卻在《隆中對》戰略思想指導下,按照諸葛亮設計的戰略步驟行事,創出了一個像模像樣的蜀國,造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這不能不使人深切地感到,明確的戰略目標,正確的戰略措施,對開創事業,壯大力量,發展自己的極端重要性。

如何確定戰略目標,如何正確實施這一目標,《隆中對》給了我四個方面的有益啟示:

1.企業的領路人必須要有宏偉的志向和堅強的意志。劉備自起兵以來,一路坎坷,但是,他從不悲觀洩氣,始終懷抱澄清宇內,解救人民的志向不改。諸葛亮十分看重劉備這一志向,在和盤托出自己的戰略構想之前,首先了解的就是劉備的志向,當聽到劉備志在興復漢室,「欲伸大義於天下」的宏偉志向後,才鄭重其事地向劉備描繪了為他設計的戰略藍圖。

對於這一點,我們感受頗深。2004年6月,力成電氣註冊組建,無辦公場地、無產品、無資金。我們分析市場幾個競爭對手之後得出結論,力成一定能夠生存並超越競爭對手。宏偉志向極大地鼓舞了全體員工,大家齊心協力,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力成電氣從上面說的三無實現了三有,順利地達到了這一目標。

2.傾全力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諸葛亮對劉備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當前的保定電氣市場普遍缺乏誠信,沒有信義可言。力成要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信義著於四海,誠信公布天下的企業理念:

首先,我們要發揚光大力成的核心價值觀——技術是核心價值,合作創造價值,市場實現價值。其具體含義是左手牽著上游的技術企業,右手拉著下游的銷售網路,通過合作,共同為我們的客戶提供向用戶提供一流的產品和服務。

其次,建立與時俱進的人力資源培訓體系,建立一支忠誠、誠信、奉獻、學習的團隊,它明確地告訴全體員工,什麼事情該做的,什麼事情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公司提倡做的,什麼事情是公司反對做的,這樣,公司就與員工簽訂了心理契約,大幅度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3.正確判斷形勢,制定企業戰略。自古以來,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役。人們的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一定的客觀環境裡進行的,無不受當時條件和環境的制約。只有對這些條件和環境瞭然於胸,才有可能把握大勢,實行正確的方針,採取正確的行動。諸葛亮首先向劉備分析了當前面臨的形勢,「今曹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為援而不可圖也。」諸葛亮的幾句話,把當時中國的整個局勢分析得明白透徹,因而制定了極其正確的國家戰略,導致三分天下的局面。由此得出結論,正確的企業戰略是何等的重要。正確的企業戰略就像大海中的航標燈,能夠指引企業不斷地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不管沿途有多少坎坷,縱然是驚濤駭浪,我們會暫時偏離方向,但最終還是會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4.欲成偉業,必用英才。諸葛亮在《隆中對》分析形勢時,一開始就指出:「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然克紹,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在這裡,他特彆強調了人的智慧和謀略的重要性。劉備半生顛簸而功業毫無成就,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和幾員大將都是勇氣有餘而智慧不足,缺乏英才輔佐。在隆中,劉備第一次向諸葛亮求教時,承認自己「智術淺短,迄無所就」,希望諸葛亮「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在聽了諸葛亮的謀劃藍圖後,劉備頓悟,猶如漫天烏雲盡散,一望無際的藍天盡顯眼前,光明前途指日可待,立即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成就偉業。事後,劉備深有感慨地說:「孤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所謂英才就是具有高知識、高智慧、高技能、高品德,並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對社會和對企業都有巨大貢獻的人,他們是人力資源中的優秀部分。健橋醫藥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所以,我們與國內先進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企業的盈利能力。

我們也頓悟,人才資源利用的好壞有兩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一是人才資源的好壞是決定企業戰略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二是光有好的人才還不行,企業還必須建設一系列的外在環境,即有助於人才充分發揮其才能的機制和環境。對於人才資源的有效利用,這兩方面的因素必須同時具備。具體措施是,改革企業的激勵機制,創造條件引進英才,同時要建立學習型組織,利用現代化的學習手段,堅持不懈地進行團隊學習,把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深植在他們的腦海之中,迅速提高人才的素質和能力。

諸葛亮的《隆中對》對當代企業的發展還有很多的啟示,不斷地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還會發現許多重要的啟示,結合市場環境的變化,制定出更加正確的企業戰略,為力成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隆中對讀後感(二)

東漢末年,漢室後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在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於請得臥龍出山,並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

《隆中對》是諸葛亮對劉備為「信大義於天下」而問「計」所作的回答,是諸葛亮在精闢分析當時形勢特點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對發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預見。人們常說的「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這篇對策而言。

文章通過隆中對策,給讀者塑造了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他善於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形勢,善於透過現狀,掌握全局,並能高瞻遠矚,推知未來。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學預見,並非天性而來,而是建築在對現實的深入觀察和了解,對形勢的科學分析和對歷史經驗總結基礎之上的。

有了「隆中對」才有了三國的歷史,才有了劉備、諸葛亮的青史留名,才有了讓後人盪氣迴腸的三國歷史風雲。

《隆中對》告訴我們:一個創造性的人才第一要有很好的智力,包括知識和他的各種能力,不僅要求他本人的智商要高,知識面要廣,而且需要不斷地勤奮學習,不斷豐富自己,才能達到思維和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正如孫子兵法上說「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第二就是要有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的能力。也就是說你的知識再豐富,沒有發揮出來,套用於社會事業的建設,也等於零,就算不上真正的人才,當然更不會像諸葛亮一樣名垂青史了。

隆中對讀後感(三)

一提起諸葛亮,大家就會想起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的神機妙算,一提起劉備,大家就會想起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英雄故事。賢能之主劉備和智慧型之士諸葛亮共商國家大事,會是怎樣的情景呢?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隆中對》講的是劉備在第三次造訪諸葛亮的茅廬時,見到諸葛亮後,劉備問諸葛亮說,:「現在漢室處在危急存亡之時,但我才疏學淺,又沒有什麼計謀,請問先生您有何高見?」諸葛亮展開一張地圖,詳細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劉備聽後茅塞頓開,請求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霸業,最終諸葛亮被劉備一片誠心打動,隨劉備出山,共同開創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國。

讀了這篇文章,我被劉備求賢若渴,愛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誠之心所震撼。同時,也被諸葛亮忠心扶漢,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動。特別是諸葛亮雖然身居茅廬,但仍然苦心鑽研,學習兵法,分析國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諸葛亮辛勤的汗水終於沒有白費,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終於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又一次得到驗證,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潛心學習,總有一天你發光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