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柴靜看見讀後感

柴靜看見讀後感(一)

“一個人的智商是和他的閱讀量以及辭彙量成正比的。”曾經在網路上看到過這句話,不必考究這句話出自誰口。但我深刻地理解:博覽群書總是好的。牢記這一點,所以周末空閒的時候就會帶孩子去克拉瑪依書城閱讀。在一樓收費處的櫃檯後,是“推薦書目”,第一次看見了《看見》擺在最顯眼的地方,心中洋溢著我對柴靜的印象:非常喜愛的一個新聞人,很喜歡她作為記者時央視播放的《新聞調查》。柴靜,個人覺得不漂亮,但卻很美麗。這又使我想起國中時代語文老師的話:“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

因為孩子年齡小,我收看《新聞調查》並不按時、準時,只是偶爾打開電視時喜歡鎖定央視“新聞頻道”。柴靜那清秀的臉龐,以及犀利的語言總是令我對她深深地敬佩。

《看見》作為暢銷書擺放了很久,決心購買吧。封面是柴靜採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鬆地出現在攝像機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是柴靜的簡介,寥寥幾句寫完了她的工作簡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會在簡介一欄寫滿各類獲獎信息或頭銜。

看完柴靜的《看見》,感覺她是用心在寫書,就像是對讀者講述一件件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並且講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以及自己內心的感受,讀來讓人有特別真實的感覺。但心裡卻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這本書看得很沉重,很久沒有看這么沉重的書了。在閱讀的時候,心情總是格外的沉重,時而皺眉,時而落淚,時而震驚,時而無奈。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一個記者在十年以來的採訪,或是一本記錄十年里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讀它時,讓我猶如身在其中,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感悟人生的真諦,內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樣不斷的肆意翻滾著、流淌著。

生活在安逸的小都市中的我,仿佛跟隨著柴靜一起走進了一件件毫無頭緒的事件,對話,思考,對話,思考,周而往復。抽絲剝繭之後真正獲得的黑與白交織的真相,往往引得一聲聲嘆息。柴靜透過文字造就的一個個畫面,讓我陷入深沉的思考,讓我心中的正和邪跳出來對話。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看見》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的。初次聽說藥家鑫,心中想法:“怎么會這么殘忍地殺害同學呢?”讀了《看見》後,當知道藥家鑫的同學是怎樣歧視他,甚至將小便尿到他的床上時,對他的就只有同情和惋惜了。這也使我記起:很小的時候,不管看到什麼電視,第一個反應就是問這個人是好人嗎?其實長大了才真正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好人和純粹的壞人,人們都是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中罷了。正如《看見》第178頁描述一樣:“新聞調查”的同事小莊有句話,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看見》中藥家鑫的故事也使我牢記: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來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柴靜用柔軟的刀子刻削別人的同時,她同樣毫不留情地對自己下手,不斷地把自己的不足和缺失首先亮給自己,然後亮給讀者。偌大的世界,繁雜到哲學,便只剩下兩樣,一樣是現象,一樣是本質。柴靜看到了什麼?她看到了一如我們所看到的,唯一的不同是她尋蹤覓跡,試圖把一切異樣的現象努力變成真相。不管變成變不成,她都真誠地幫我們揭開了新娘的帽頭紅,讓我們看到了新娘或俊或醜或真或假的模樣。

《看見》向我們展示的是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而是通過內心能看得見的。去年暑假讀的這本書,讀罷內心有種說不出的力量還是信心的東西。時隔幾月後再來寫感想,它仍然使我對自身、對世人、對世界有種渴望,讓人去思索、思考吧!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書里的話: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要做個落後於時代的人,凝視人心。

柴靜看見讀後感(二)

我看見,坦白的說,我並未看過柴靜主持的節目,她留給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次演講比賽。一位清秀卻不失氣場的記者,單薄的身體卻毫無畏懼的發問,和緩的聲音卻滲透著一種堅定。從此我的世界便有了你,耳朵里會不時的充斥著關於柴女子的話題,勇於探索事實真相,不臭氣的才女子。

書如同人一樣,沒有複雜華麗的裝幀,沒有各種名家的評語,普普通通中滲透著親切的質樸。

書中有很多故事,有的曾經是社會熱點,有的已經稍久遠去,或過於細小的不值一提,但在書中都呈出他的原貌。突然想起了讀者或故事會,裡面也有許多離奇或悲慟的故事,大多也源自於生活,為什麼看「柴靜看見」卻如此打動我心,很奇怪的是一些事自然的就往自己身上扯,因為她文字的樸質、踏實、沒有攻擊式的抗爭,更不會暴跳如雷,為什麼她能做到如此淡定!

我們生活成長在這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當中,有父母、親人、老師的陪伴。柴靜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陳忙-柴靜以此人開篇又以此人結束,書中又反覆提到此人,可見此人非同一般的重要,俗話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尋呀!除此人外,老郝、老范由一開始工作上的戰友變成朋友、閨蜜、親人,她們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和一致的價值理念,那種幸福是無法溢於言表的!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最小單位,同樣柴女子也不例外,在父母姐妹的陪伴下長大,尤以奶奶的摯愛最為深刻,這也勾起了我更多的回憶,從她的身上隱約可以看到我的影子,多么親切的描述,多么真實的生活!

不多不少,四百多頁的故事,我只能以印象最為深刻的事件寫起。記得全國出現非典的時後,我所在地河北廊坊,離北京重災區僅五十公里,()大街小巷空無一人,少有車輛人員的踩踏,道路都顯得恐慌!家中每天都要用84消毒液稀釋消毒,現在看書中的場景依稀可以回到那個時候緊張的氛圍。無能為力做不了志願者也當不成醫生,於是就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文章。當時感悟人性的溫暖和偉大,隨著閱歷的增長,不是更愛流淚了,而是我的感悟越來越多了!

我從來不認為眼淚是懦弱的表現,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流淚的權利。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們正在午休,起來上課的同事後來回憶說到還以為自己高血壓了,怎么在床上感到頭暈目眩的,孩子午休過後興奮的從教室跑向操場,此時地震正在無情的侵蝕著另一方子民平淡的生活,誰也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這就是真的。柴靜的書中還原的不僅僅是當時地震的場景,更多的是與普通老百姓的聊天中感悟內心世界,灰暗慘澹的世界有那么多強烈求生的欲望,但有時對活著的人來說,活著也是一種折磨,一種痛苦,哭泣、流淚也只是對上天不公的一種怒吼,心中情感的發泄。我似乎能透過柴靜的文字看到那些悲慟的雙眼,和無助的雙手!

你看到的不止這些,藥佳鑫、雙城記、盧安克等等等等,每一個標題背後都有一串數不清的酸甜苦辣,好像這些與自己都很遙遠,卻又真實存在而頻繁出現。

我看見了,不知你看見了嗎?為盲目著點亮一盞亮燈,讓無知者展開一個未曾知曉的世界,讓當下者反思過去,品味現在,展望未來!

這就是柴靜看見。

柴靜看見讀後感(三)

看完這本書,一個個採訪人物在腦海中略過,有悲傷的、有感動的、有可笑的、也有可愛的。在柴靜的筆下,一個個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如銀幕放映一般躍人眼帘。有人說她採訪對象中誰誰誰讓我印象,有人說她的文字讓與她身邊同行的採訪配角變成了主角,但我還是為柴靜所感動,對她對新聞背後故事的熱愛,對人性探求的執著。

有很多作者內心的思考,精彩的句子很多,但是實在記者最重要的事情是盡一切可能呈現事情的真相,評判就讓觀眾和讀者來做。把每一個人都當成人看,該是一個社會應有的底線。

她說讀者對她說的話“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我猜想柴靜做節目、寫部落格時,常是熱淚盈眶的。得誠實地說,悲情、苦大仇深的心裡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後,都隱藏一跳冗長的邏輯鏈,在我們這裡,這些邏輯鏈絕大多數是同一朝向,正是因為這不能言說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們需要提醒自覺: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準確是一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