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看見柴靜讀後感

看見柴靜讀後感(一)

昨天凌晨接近1點噹噹網上下的訂單,當天下午5點鐘就收到《看見》這本書。

昨天晚上和今天白天,天氣晴間多雲,我用了大約8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全書405頁,速度並不算快。

實話實說,我並不是非常喜歡柴靜,因為周圍有太多人喜歡她。雖然邏輯有些無理取鬧,但這是真實的感覺。朋友中間,我知道有很多人是喜歡她,新聞課堂上老師和同學們也經常討論她。我覺得柴靜擁有這樣多的冬粉已經足夠了,我不用再跟著攙和了。我應該多關注那些躲在角落裡的人,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從而找到些樂趣來。

但是,我必須承認,我還是尊敬柴靜的。不然,我也不會在收看“柴靜《看見》新書發布會”視頻期間,打開噹噹網選擇購買這本書。

這本書中,柴靜講述了自己在央視的10年經歷。內容主要以社會熱點故事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兩會、藥家鑫案、盧安克等等。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靜對中國民權、環境、三農、教育等問題的思考。

中國青年報《冰點》主編李大同寫過一本《冰點故事》的書,講述的是冰點背後的故事,故事寫的很感人,至今印象深刻。不過與李大同相比,讀過無數言情小說的柴靜或許更會講故事。她的故事雖然沒有莫言的荒誕和悲壯,但是竟也讓人在不經意之處抹眼淚。最重要的是,柴靜的書是在以新聞事實說話,感染力並不遜於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

很慶幸,一個青春期看慣了言情小說的柴小靜,最終能夠成長為一名富有現實主義人文關懷精神的調查記者。由此觀之,柴靜是言情小說愛好者們的榜樣。

書中談到山西的煤炭工業的發展,主要揭露了煤炭經濟背後山西所付出的環境代價。當人們在津津有味地談論著山西煤老闆出行如何一擲千金、兒女婚禮何其豪華奢侈時,柴靜筆下的故鄉山西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壓抑感。有官員譏笑柴靜,“你怎么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柴靜回答,“我辦的就是。”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鐵道部原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因為這句話而飽受爭議。柴靜在書中也提到了他。王勇平的同事說郝勁松反政府,王勇平卻對柴靜說:“他(郝勁松)是刺頭,但是我們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句話,有意無意中改變了我對這位前新聞發言人的看法。

書中還講到了關於抗戰老兵歷史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崔永元和導演康洪雷對還原抗戰歷史做出的努力。康洪雷的這段話最動情,說的是他和蘭曉龍採訪完抗戰老兵,回到酒店相對嚎啕的情景,“之後我們在想,哭什麼呢?是哭這些老兵壯麗的往事和寂寥的今天,還是哭什麼?後來發現,我們哭我們自己的無知,自己的可憐。我們快五十歲的人了,中國抗戰這么大塊波瀾壯闊的史實,我居然絲毫不知,你不可悲嗎?”

書中還講了其他很多新聞故事背後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藥家鑫事件、虐貓事件……在虐貓事件中,柴靜提到了洛陽籍的攝影師馬宏傑,他扒火車、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贏得不少人的尊敬。在洛陽實習期間,我曾多次聽人談到他。

《看見》是一部講故事的書。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成了聽故事的人。想想也奇怪,這是個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的時代,聽故事的人卻越來越少。但願柴靜講的這些故事,能有更多的人聽到吧。

看見柴靜讀後感(二)

今天終於看完了柴靜的《看見》。2013年9月初買的,整4個月才看完。看得這么慢,主要是因為不太習慣柴靜的語言,看一會兒就覺得累,不像有的書,放下了還想把它再打開。但是這本書還是很好的,很多內容值得思考。

裡面內容很多,不多說了,只說第十八章“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吧。這一章,好幾個地方,看得我眼淚幾乎掉下來。這一章是關於藥家鑫案件的,柴靜還是用她的方式,只陳述採訪內容,不評論,但讓我深深體會到這種陳述比評論更能觸動人心,引人深思。

她在筆記里寫道:“為什麼人聲稱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來到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滿足,也不是為它的殘酷而驚駭,而是一種空茫?它讓你意識到,剝奪生命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切的發展,一切的可能,結束了。張妙死了,藥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結束了就過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隨後在柴靜的陳述中,以及她引述的一位以前採訪過的曾經患抑鬱症的男孩小宋的觀點中,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被陳述者的位置上感同身受地體會和思考,體驗藥家鑫、藥慶衛遺憾和悔恨的心情,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看著現在的孩子思考從中應該學到什麼。如果我們不能從藥家鑫、張妙的死去思考這些東西,()而僅僅是對類似高曉松曾經發的微博“即便他活著出來,也會被當街撞死…生命都漠視的人會愛音樂嗎”拚命點“贊”,那他們真的是白白死了。

柴靜在書中,提到了“藥家鑫在公開採訪時說過一句‘農村人難纏’,這句話後面還跟著一句沒播的:‘我害怕她沒完沒了地纏著我的父母’”,看到這裡你會想到什麼?我首先想到的是柴靜很勇敢,她這句話會讓有些人,包括有些記者,不舒服,那些人斷章取義地誤導輿論,應該受到譴責。其次,我想起曾經看過一個視頻,採訪張妙的丈夫,他說:“他不是說農村人難纏嗎?我要讓他知道我們不難纏,我只要他以命抵命。他的父母如果願意,我可以替他贍養”,以及在藥家鑫死後,張妙家人去找藥慶衛索要20萬元,說是“藥父公開許諾過的”。對某件事,當你義憤填膺地贊成或反對的時候,你需要冷靜地想想,你是不是正在失去自己的判斷力?擺在你眼前的到底是不是真相?

看見柴靜讀後感(三)

魯迅先生曾經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央視十三年,奮鬥的十三年,成長的十三年。非新聞專業畢業,摸爬滾打中,探尋在人性之間,製作了柴靜風格映照大眾靈魂的節目——《看見》。

寫下這寥寥數語時,內心忐忑,還未曾在工作中抬起頭來的我,怎敢評價頗有成績的名人,但既是普通人,就從平凡處解讀我內心的波瀾起伏。

“總結,不為給任何人,只是自己給自己的總結。”

若要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若要走得遠,就一起走。初進新聞調查時,柴靜就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兢兢業業站穩腳跟,每一位有職業理想的前輩的幫助,讓她在不斷質疑與實踐中看見了生命的最遠處。

每一步的扎紮實實,勤勤懇懇,都是個人價值最大化的完美詮釋,為自己工作,自身更加完善,才有足夠的正能量不斷的帶領大眾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為社會,為百姓,為人,提供了見證民主的空隙。

“人最大的慈悲就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

“看見”節目播放藥家鑫案的時候我看了,有一些憤恨,一些惋惜,而拿到《看見》時,我首先偶然看到了“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捧著呈現的文字,這一次我哭了。

柴靜用最平淡的陳述再現了事件中人物的經歷和對白,讓我們看到了在情境中人性赤裸裸的暴露,有缺乏理解的骯髒的批判,也有充滿仁愛的理解。

作為一名教師,我不得不反思教育的疏漏。

父親對藥家鑫總是以打擊為核心的教育方式,導致了最終車禍時,藥家鑫猶豫了,特別是看到了女孩微抬著頭望著車牌時,他害怕了,害怕女孩記下了車牌號。他表明殺人意圖時,說道“農村人難纏”,“怕她沒完沒了的纏著我的父母”,這種託詞表現了不敢勇敢的承擔責任,脆弱到害怕受傷,自我保護的意識。有人也說,他並不壞,並非主觀踐踏生命。

面對孩子的錯誤,不能縱容或忽視,但在批評孩子時,應善於發現孩子哪怕是微小的優點,及時給予認可、肯定,這就是心理學中講到的“放大效應”,國中階段的孩子有三個顯著特點,極強的自尊心,強烈的獨立意識,還容易受到壞的方面影響,他們很需要被重視,需要表揚自己來認識自我、增強自信,更需要表揚他人為自己的言行樹立榜樣。

因為尊重,更加珍惜。

“當一個人關心別人時,才會忘記自己。”

斷斷續續的讀完《看見》,最大的感受便是想揭自己的短兒說真話。

我們追求優質教育,高端教育,這背後藏匿著隱忍?

高分的現實迫使人們追求的只是成績單上的數字,我們關注到多少孩子委屈地想哭或已躲在角落裡放聲大哭?

優質教育的環境中,我們幸運的是鮮有正面衝突與暴力的反抗,但面對弱小的孩子,有多少次是成年人無意中逼迫他們走進了青春期?

為了保護做師長的尊嚴,我們抗拒不服從,反對個性,以愛的名義教化孩子無條件的跟從,才覺欣慰。

當一個人忘不掉自己時,如何能換位思考,真正關心別人?

如在廣西山村陪伴當地的留守兒童的德國人盧安克,沒有收入,沒有愛情,沒有房子。

又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國醫生施韋澤,在非洲叢林韋黑人服務五十年,他在書中說:

“無論如何,你看到的總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蟲,它是像你一樣為了生存而奮鬥的生命,像你一樣喜歡太陽,像你一樣懂得害怕和痛苦,現在,它卻成了腐爛的機體,就像你今後也會如此。”

“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說,我理解你。”

柴靜呈現汶川地震的畫面時,多是無聲的狀態,默默的走,靜靜的聽,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關於生死離別。只有一次,我知道了什麼是失去。

小時候,家教嚴厲,在父母身邊多是“不能做”,“不許做”,而姑姑總是以無所謂的態度讓我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記得學習包餃子時,我把一個餃子捏露了,如果在家裡,我接受的便是呵斥,而在姑姑家,大家會用笑聲寬容一個孩子的成長,看到是在無法挽救時,再教我拿一個餃子皮包裹在外面,讓小餃子穿著兩件衣服下鍋。

高中時,姑姑在大連突發腦溢血,當我見到姑姑時,她已經痊癒了,我極力掩飾自己的悲傷,仍然控制不了,放聲抽泣,我第一次知道怕失去一個親人的感覺。

我坐在姑姑身邊,淚水肆意的涌,就像小時候每一次受到委屈時,跑到她跟前訴苦一樣,只有到了這裡,小小的我才會自由的哭,好像只有這樣才有安全感。

“承受痛苦是一種清洗。”

虐貓事件風波已然平息。而備受家庭重壓孤獨的當事人依舊不能被大眾原諒,因為手段的殘忍已經越過了大家的底線。

被採訪時,她沒有滿足大眾的需求,表現出懺悔或沉痛,但有多少人會理解那笑容的背後是咬緊牙關的靈魂?

記事兒後,我的記憶中便沒有經歷過大的波瀾,或者說因為痛苦已經成為向前的力量,這之後的艱難已經能夠自然地接受了。包括落榜,失戀,失業,痛苦於當時的自己是難以忍受並平復的,但挺過了之後,我得到的是再次面對問題時需要的力量。

愛的基礎是理解。

這個假期,拼音不熟練的父親終於會發信息了,轟隆的火車上,給我發了一條有別字的信息,說我離家後,一關燈他就能感覺我在另一個房間看電視,這種感覺至少需要調整半個月。

我淚水奔涌,放下手中的雜誌。

過了一會兒,對面的男孩兒問我借《讀者》,我強顏笑著遞過去,他問:“你看哪篇文章哭的?我想看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