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看見讀後感

高三的時候柴靜的《看見》剛出版,就好像一陣清風吹走了同學們頭頂的高三陰雲,一下子成了我們的調劑。做完《五三》,翻完《三二》,刷完《天利38》,隨手拿來那本厚厚的,紙質舒適的《看見》來閱讀,實在是一种放松。如今重拾《看見》,看見。

以前看過白岩松的《幸福了嗎》,覺得媒體人眼中的新聞和我們看到的是不太一樣的。柴靜的《看見》加深了這種感受。美國的著名報人普利茲曾說過如果把國家比作一艘船,那么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們時時刻刻關注著這個國家的變化,關注著國家一點一點的成長。一本書,二十個故事,200張紙,她描述了柴靜在央視十年的歷程,既是她個人成長的記錄本,又是中國十年的社會變遷錄。

柴靜本是湖南衛視的一個電台《夜色溫柔》的主持人,如果沒有陳虻,可能她依舊是一個稍有些名氣,但也會很快被人忘記的主持人。柴靜剛到央視時畢竟不成熟,當面對攝像機,幾盞明晃晃的燈一烤,導播在耳機里一喊“三,二,一”的時候,她身體一緊,聲音一尖,人就假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那時的她並沒有了解到一個記者的內涵。連線採訪時,她拋出一個問題,就緊接著想下一個是什麼問題,再想到什麼時候就該升華點題了,她並沒有把自己完全融入這個事件,沒有去用心了解事件的核心---人。那時的她也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在工作,我在賣命的工作,但是為了製片人,獎金,虛榮心工作,最簡單的東西沒有了,我的心不在腔子裡。”這讓我也想到現在我的生活,我的生活中似乎有很多事情是在機械的運轉,只是該上課了,輪到我去博物館當講解了,今天學的微經要去複習了,我在工作,但是捫心自問,去博物館當志願者到底是一顆為社會服務的心的成分多一些呢還是為了自己的社會實踐或者為了鍛鍊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多一些呢?當我忘了初衷應該是心無雜念的為社會服務,我就不能認真觀察聽眾的反應,改進自己。當我忘了學習的初衷是充實自己,我就不會在課後再看看多一點的資料,只是把課內的東西任由老師機械的灌輸,然後期末考個看似不錯的成績而已,但其實我學到了什麼呢?我有帶著一顆求知的心去學么?我有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么?逐漸我發現我沒有了自己的生活,程式化的運作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沒有思想火花的產生,輾轉於各個場合但卻沒有時間反省思考,這,是我的大學么?我發現了一種可怕的趨勢,那就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似乎慢慢的忘了我的初衷。

同性戀在2003年的中國還是一個不能被接受的字眼,以前在醫學上同性戀被歸為精神病人,2001年同性戀不再歸為精神病人,但還是屬於“性心理障礙”條目。中國的同性戀將近三千萬人,這樣龐大的群體隱身在國家之中,從來沒有被當成話題在央視出現過。有的醫生給妓女治病,但偏偏不給同性戀治病,哪怕跪在他腳下。有位母親得知她孩子是同性戀的時候憤憤地說:“早知這樣生下來我就該把他掐死”。即使知道同性戀是先天基因決定的,人們也不能接受,為什麼?因為人總有這樣一種排異心理,當發現有人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時,這些“多數人”就將其視為異類,試圖去驅除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絞死,達爾文提出人是由猿類進化而來受到了多少人的非議與嘲笑,因為他們的認知和大多數人的不一樣。最近有一個很紅的短片,講的是同性戀和異性戀交換過來的世界,在這個同性戀被視為正常婚姻的短片裡,一個小女孩發現自己對男孩產生了悸動,因此為同學老師所不容。我深受震撼,我們認為的理所當然在另一個背景下居然如此的不可思議,愛情本身沒有錯,可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同性之間的愛情?因為在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做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何為社會的進步?社會中的大多數在面對少數群體甚至邊緣群體時,第一反應不是排斥,而是嘗試著去明白,去理解,最後去接納。同時,少部分人能夠無畏的公開表達自己的身份,敢於自己的權利進行申訴,自信的去追求本應屬於自己的幸福。現在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群體的接納程度越來越高,出現了專為同性戀交往服務的場所,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不用閃躲,不用粉墨,公眾允許他們站在光明的地方,我想這就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我來自山西,當別人一聽到我是山西人時,第一個反應就是煤老闆的女兒啊。我苦笑,山西如果見一個就是煤老闆的女兒,就算整座太行山都是煤堆起來的也不夠挖啊……所以當看到《看見》里有一章講山西的污染,我的感觸就特別深。有一個名詞叫“資源詛咒”,就是說豐富的自然資源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幸福,山西就是這樣一個受著資源詛咒的省份。孝義,中國百強縣66位,我媽媽從小在那裡長大。聽起來很風光是么,但是孝義的GDP是靠挖煤挖出來的,富了的是聞名全國動輒悍馬開路的煤老闆們,而付出代價的卻是無數無辜百姓的健康代價。小時候媽媽帶我回姥姥家,我總是住幾天就咳嗽,嚴重的時候還得了肺炎。長大後回去,一下車喉頭一緊像是生煤爐子時被嗆的那一下。是,都是硫化氫。村里各條路上全是煤渣,路邊莊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姥爺和我說:“你就不能穿著淺色衣服在有拉煤車通過的路上走,溜一圈回來衣服就髒了。”我看鄰居家剛從馬路上玩回來的小孩,鼻子附近髒髒的一圈,煤的粉塵。爸爸總喜歡嘲笑媽媽有些泛黃的牙齒,長大後我才知道是當地井水含氟量超標300多倍。媽媽讀大學的時候考到太原,喝了整整20年的氟超標水。其實直到現在我回孝義,每次洗完臉之後都會覺得緊繃,水太硬了。姥姥更是可憐,當了一輩子人民教師,過了一輩子苦日子,好不容易退休了能享享清福卻被查出來癌症。不僅水中有大量致癌物質,地里長出的莊稼重金屬含量也超標。2003年姥姥離我們而去,到現在已經十一個年頭,我不知道在這十一個年頭裡又有多少人遭遇了和我姥姥一樣的不幸。先污染再治理的代價我們真的承擔的起么?

除此之外《看見》里還記錄了很多社會熱點問題,比如非典,兩會,虐貓事件,華南虎照事件,汶川地震,藥家鑫等等。()柴靜以她的親身經歷向我們訴說了新聞背後的故事,但她並沒有想去教育、改正、統一我們的看法,而是盡最大可能去描述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事件背後的人。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比如行賄,黑社會要挾,這也是現在各種假報導泛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面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於年齡和閱歷的局限,我對《看見》的理解還只是表面的階段。但書中對於人性的挖掘著實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說要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後她做到了,她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為什麼出發。那我們呢,我們敢不敢在十年之後自信的說,我們亦未忘初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