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大數據讀後感

大數據讀後感(一)

有人說生活像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我說生活像一團亂碼,儘管雲山霧罩惝恍迷離,最後卻總會撥雲見日雨過天晴。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就把這團亂碼叫做大數據,在他的這本書里,試圖給出的就是撥開雲霧見青天的玄機。

這玄機說來也簡單,就是放棄千百年來人們孜孜追求的因果關係轉而投奔相關關係。說來簡單,其實卻顛覆了多少代人對真理探求的夢想。我覺得作者是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在美帝國主義萬惡的壓迫和洗腦下,始終追逐性價比和利益最大化,居然放棄了追求共產主義真理最基本的要求!不像我們在天朝光芒的籠罩下,從小就開始學習和追求純粹的共產主義唯心科學歷史文化知識啦!這或許就是我們永遠無法獲得諾貝爾獎、永遠無法站在科技最前沿的根本原因吧。其實國小時候,我就想過這個問題,相信所有的人都問過類似的問題,例如現在仍然很多人在問,媽的從來沒人知道我每天擺攤賺多少錢,你們他媽的那人均收入四五千是怎么算出來的。中國是抽樣的代表,因為中國人最喜歡用代表來表現整體,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公布的幸福指數滿意指數各種指數永遠都高於你的預期,你完全不清楚他是怎么來的,一直到最後匯總成三個代表,真心不清楚它到底能代表了啥。說這么多顯得自己是個憤青,其實只是想表達“樣本=總體”這個概念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還是會體現出不同的價值,受到不同程度的對待及關注。在大數據觀念的衝擊下,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將平時關注的重點從事物內在的發展規律轉移到事物客觀的發生情況上。

大數據的出現,必然對諸多領域產生極大的衝擊,某些行業在未來十年必將會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其他一些行業則可能會消失。這是廢話,典型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道理,就像三十年前的數理化王子們,現在可能蜷縮在某工廠的小角落裡顫顫巍巍的修理機器;就像三十年前職業高中的學生才學財會學銀行,如今這幫孫子一個個都開大奔養小三攢的樓房夠給自己做墓群的了;當然也不乏像生物這種專業,三十年前人們不知道是幹啥的,三十年後人們都知道沒事別去乾,唯一可惜的是我在這三十年之間的歷史長河中卻恰恰選了這么一個專業,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在這寫讀後感而沒有跟姑娘去玩耍的原因。其實乍一看這個題目,我首先想到的是精益生產的過程控制,比如六西格瑪,這其實就是通過對所有數據的分析來預測產品品質的變化,就已經是大數據的具體套用了。

而任何事物都會有偏差,會有錯誤,也就是說,這全部的數據中,肯定是要出現很多與總體反應出的規律相違背的個體,但是無論如何這也是該事件中一般規律的客觀體現的一種形式,要遠遠好過從選定的樣本中剔除異常值然後得到的結論。換句話說,也大大減少了排除異己對表達事物客觀規律的影響。就好比是統計局統計中國人民的平均收入一樣,這些數怎么這么低啊,這不是給我們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抹黑么,刪掉刪掉;這些數怎么這么高啊,這還不引起社會不滿國家動盪啊,刪掉刪掉。所以說,大數據至少對反應客觀事實和對客觀事實做預測這兩個方面是有非常積極地意義的。而這個新興行業所體現的商機,既在如何利用數據上,又在如何取得數據上。

先說數據的利用,這裡面表達的就是作者在通書中強調的對“相關關係”的挖掘利用。相關關係與因果關係便不再贅述,而能夠對相關關係進行挖掘利用的企業其實缺不多,因為可以相信未來的大資料庫就像現在的自然資源一樣,必將因為對利益的追逐成為稀缺資源,而最終落在個別人或企業或部門的手中。想想無論當你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有人已經提前知道並且為你做好了計畫,還真是一件甜蜜而又令人不寒而慄的事情。

而對於數據的獲取,我覺得必然是未來中小型企業甚至個人發揮極致的創造力的領域。如何在儘可能降低成本的情況下採集到越多越準確的數據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鑒於這三個維度事實上都無法做到極致,那么對於數據獲取方式的爭奪肯定將成就更多的英雄人物。

現在回頭從說說作者書中的觀點中想到的,P87中關於巴斯德的疫苗的事件,描述了一個被瘋狗咬傷的小孩,在接種了巴斯德的狂犬疫苗後成功倖存,()巴斯德成了英雄的故事。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因為小孩被狗咬傷而患病的機率僅為七分之一,也就是說,本事件有85%的機率是小孩根本就不會患病。那么小孩的生命到底是不是巴斯德救的,而這疫苗到底是有效沒效,通過這個事件似乎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到驗證。這就好比某人推出個四萬億計畫,但實際上國際經濟形勢就是好轉,哪怕你只推出個二百五計畫,GDP都會蹭蹭的往上漲,而且又不會帶來四萬億導致的嚴重通脹、產能過剩、房價泡沫等問題。那你說這四萬億到底是救了國還是誤了國?回到我自己的工作領域上來,安全工作,我們一直遵循的方向都是尋找因果關係,典型的從工作前的風險評估,到調查事故的Taproot或者五個為什麼,無一不是邏輯推理得到結果的產物。而事實上,如果能做到信息的豐富採集和匯總的話,找出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對提高工作環境的安全係數是極為有利的。這個點留著,看看可不可以在未來繼續做進一步研究。

大數據讀後感(二)

起初引起我對《大數據》的興趣,是方所關於塗子沛先生演講的活動介紹,當時就很感興趣。我也是黃仁宇史書的忠實讀者,對他提出的中國人不善於數目字上的管理的觀點非常贊同,對提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大數據》自然就很感興趣。可惜的是那天臨時有事無法去現場聽講座,事後立即買了《大數據》一讀為快。

我原以為《大數據》會是一本理論書籍。讀下去才發現該書很像西方的教科書,運用案例和講故事的方式,把美國數據開放、收集、使用背後的立法故事,公民故事,技術故事,商業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令我大開眼界。而更讓我驚訝的是,《大數據》並不是技術類的書籍,它的著重點是公共管理,是在談數據信息的公開,如何公開,如何收集,如何使用。對我們現在如何推動政務信息公開,財政支出公開,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部門的數據服務民生,如何更好地實現社會公益組織與政府的和諧互動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我心目中的好書,應該是能開闊視野,啟發思維,昭示未來的。我覺得《大數據》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大數據讀後感(三)

讀完《大數據》,我才意識到這並不是一本枯燥無味的書籍。作者運用案例和講故事的方式,把美國數據開放、收集、使用背後的立法故事、公民故事、技術故事、商業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令我大開眼界。

我在想,大數據概念對於教育來說會產生什麼樣的實用價值呢?一直以來,中國教育在研究教育的數位化,比如數位化校園,這個思路就是把我們教育的內容進行數位化,其結果指向的就是電子教材的研發或者是教學過程的數位化。美其名曰,這是教育技術的重要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行為表現都可以被數據化,而這項研究不是任何一個專業可以深入下去的,它的專業性太強,所以我才會想到,所謂教育技術與其研究教育的數位化,不如研究教育的數據化來得實在,來的有意義。長期以來,我們並不了解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具體會如何表現,我們有的只是一個輪廓,我們也並不確定一個教師的行為對學生具體產生了哪些影響。所以,人們對教育一直有一個深深的質疑,它是不是科學的?大數據概念至少提出了關注“是什麼”比“為什麼”要有實際意義得多。而我們的教育恰好需要把注意力從“為什麼”轉移到“是什麼”上面來,只有如此,才能把教育從為什麼發展成“可能成為什麼”上來,這會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而對於現在地位岌岌可危的教育技術來說,把研究的重點從數位化轉移到數據化上面,這才是它的出路。

如何將數據融入教學,教育者首先通過標準化全科教學處方,實現了教師授課模板和教學內容的標準化,保證每個教學過程和內容是可控的,然後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處理好面對的數據,處理好數據,自然也就處理好了課堂的反饋,最終形成了既注重教學體驗又以教學結果為導向的教學體系。

與此同時,不僅要注重課上的學生資源,在課後還要對這些資源進行跟蹤處理。這與過去的教育教學顯然是不同的,面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教學有所改變是必然的。所以,無論環境怎么變換,數據如何複雜,我們都不能不去改變自己的教學去迎合將來的這個大數據時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