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藍調江南》有感

  兩排參差不齊、青瓦白牆的小屋,中間是一條由斑駁的青石板和碎磚鋪成的小巷。巷子裡,一個身穿藍色旗袍,挽著圓髮髻,撐著印花油布傘的年輕女子正踽踽而行。巷口是一座彎彎的石拱橋,橋下是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一切是那樣古樸、自然,那樣淡雅、清新,仿佛一杯淡淡的清茶,雖無撲鼻的香味,卻讓人品之回味無窮……

  翻開金曾豪所著散文集《藍調江南》,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出自嚴效洲先生畫筆下的那一幅幅極富江南生活氣息的插圖。畫面是那樣生動逼真,那樣親切自然。細密的瓦片、多變的窗格、狹長的小巷、紛飛的雨絲、窈窕的女子……似乎都烙印上了人情味,在帶著點點水波突紋的紙面上若隱若現,給我帶來一絲攜著水霧氣息的江南的風。看著那些插圖,我似乎嗅著了空氣里混合著不同氣息的味道,似乎聽到了來自大自然的各種美妙的聲響。走在逼仄的青石板上,河水悠然流淌,那種悠閒、自足的鄉土氣息就浸潤在一片幽靜和平淡當中,讓人無限嚮往!

  於是,便迫不及待地去讀那相應的文字。在金曾豪的筆下,江南,是樹德堂里的中藥香,是夏夜中的螢火蟲,是青色的桑葉在風中飄蕩,是農家灶頭升起的縷縷炊煙……借著那些文字,我似乎來到蘆葦搖曳的河邊呼鴨,然後看著鴨子們大搖大擺地走進鴨棚;又仿佛夏夜裡躺在樹下乘涼,看著螢火蟲如移動的星星般倒映在水中;借著那些文字,我仿佛又一次和小夥伴們結伴,扛著板凳走村串巷去看露天電影,暮色中傳來我們陣陣歡聲笑語;借著那些文字,我似乎又一次拿起牙膏殼、舊鞋底、破布頭什麼的去跟換糖擔換又香又甜的「爛高糖」,還吵著嚷著要換糖的「饒三饒」 ……

  噢,真得感謝金曾豪!是他那優美的文字把我帶回了童年。我的童年日子雖苦,卻充滿了歡樂。養雞、養鴨、養羊、養豬……這些勞動曾給我帶來了多少樂趣呀!傍晚放學後,我們這些農村的孩子無一例外地提著竹籃去田間、溝邊「挑羊草」。暮色中,孩子們三五成群,一邊挑草,一邊嘰嘰喳喳地聊著各種開心的事兒。田野里不時傳來孩子們此起彼伏、肆無忌憚的歡笑聲……我記得小時候,家裡養了好幾隻羊,每天放學後滿滿一大籃羊草成了十來歲的我和不滿十歲的妹妹雷打不動的「作業」。一年四季,父母親是從來不用為羊草操心的。如今回想起來,即便是大冬天到雪地里去刨僅有的幾棵草,小手凍得像紅蘿蔔也沒有覺得痛苦和委屈,相反,卻為自己完成了任務而欣喜與滿足。

  小時候的我們,沒有吃過肯德基、披薩,也沒有嘗過各色水果與糕點,但那時候的爛高糖、爆米花、炒蠶豆、烤紅薯……曾給我們帶來多少甜蜜和幸福呀!冬日裡,我最喜歡做的便是坐在灶後燒火——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烤紅薯吃。把兩個紅薯分別釘在燒火鐵棍的兩個叉上,不時在火中翻烤著,待紅薯的外皮全都焦了,再取出來,不顧燙手,剝開焦皮,紅紅的薯饢映入眼帘,甚是誘人,一股香甜味兒更是撲鼻而來。輕輕咬上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那滋味至今猶在唇齒間瀰漫……

  記憶中,父母每日裡總是早出晚歸,整日忙碌,無暇顧及我們。他們似乎從沒有給過我們一句溫情的言語,一個溫暖的擁抱,更沒有給過我們撒嬌、發嗲的機會。然而,樸實勤勞的他們卻用自己的言行教會了我們吃苦耐勞,教會了我們笑對人生。也許,那種已深深融入我們這代人血液里的勤儉、質樸、樂觀、向上的品質都來自於那苦難卻不失快樂的童年吧!

  如今的孩子,並不缺少愛,幾代人都圍著他們轉。他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用得好,幾乎要什麼有什麼,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然而,他們卻少了許多由期待與滿足帶來的快感。如今很多的父母把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當成對孩子的愛,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要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應考』書」。於是乎,整天把孩子關在如金絲籠般的屋子裡,沒完沒了地做著習題和試卷。雙休日,又馬不停蹄地送孩子進這個培訓班、那個培訓班。孩子在家裡,地髒了不用他們掃,油瓶倒了不用他們扶,以至於有多少孩子到上大學了生活還不會自理。大學旁的小餐館、洗衣店生意特別興隆,大概就源於此吧!

  在我看來,貧困,是一種財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勞動,是一種財富,能給人帶來快樂、期待和滿足;挫折和磨難,更是一種財富,它教會人勇敢、樂觀與堅強。然而,這些我們這代人童年中的財富,正是現在的孩子們普遍所缺少的。掩卷長思,我更加懷念我那貧窮卻不失快樂的童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