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青春勵志

孤獨,逼一個女生優秀

  文/楊熹文

  1

  接受一個採訪,講到我在紐西蘭的生活。

  “我住在一個十五萬人口上下的城市,守一個愛人和一塊菜地生活,除讀書寫字健身,再無其他嗜好,日子攤平,365天均以這種方式度過。”

  採訪人問我為何要選擇這一種生活?

  我說這種生活給我孤獨的機會。

  為什麼需要孤獨?

  “因為孤獨逼我優秀。”

  2

  有時回國內生活二十幾天,鍍一鍍東奔西走的熱鬧,而後回到紐西蘭,迫不及待開始獨處的生活。

  褪去繁華的外衣,回歸生活的基本,重新拿起對時間的掌控感。在一座清淨的小城,每日獨處八個鐘頭,一個小時給跑步,兩個小時給讀書,五個小時給寫字,其餘時間與愛人享柴米油鹽,維持三兩知己的單純社交,日子不用很用力就能活得安心。

  一直以來都在努力複製村上春樹的生活方式,“早晨4點起床開始寫作,7點吃早餐,然後去跑步10公里,下午搞翻譯,晚上聽音樂,喝點小酒,9點不到就上床。”

  無需等待誰的參與才能開始一件事,無需有誰陪伴才能進行下去,孤獨就給人這樣的力量,日子因獨處變得純粹,過成一氣呵成式的篇章,既能使人生呈現條理,又給人以穩定的進步。

  孤獨看起來可悲,卻讓人主動把握生活的節奏。獨處看起來無聊,卻是一種很好的能力。

  成長就是逐漸脫離依賴的過程,獨處讓一個人變得堅強,認清自我,形塑當下,同自己對話,得出深刻的思考。

  孤獨逼一個人優秀。

  3

  周國平在《獨處是一種能力》里寫道,

  “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這也是三種境界。孤獨的人起先懼怕孤獨,進而享受孤獨,最後需要孤獨。

  七年前剛獨居,正值二十歲初始,置身於陌生的國度,迫切開始新生,對一切熱鬧嚮往,卻不被很多熱鬧接納。看不到的景觀,談不下去的朋友,消費不起的節目…我像受了神的處罰,被逼退到一個生存的角落。

  我在那裡苦守著無法與人分享的生活,看動漫,刷手機,躺床上望天花板,試圖把這漫長的時間用一切方式打發掉。外面越熱鬧,我越抗拒孤獨,孤獨是寂靜的黑夜,是滴嗒的鐘表,是內心發酵的苦悶。我怕死了孤獨,我問自己,有什麼比年輕時的孤獨更可怕?

  4

  讀劉瑜的孤獨,“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孤獨是需要適應的,就像再深的傷口也會結痂。孤獨讓人接受現狀,習慣與自己相處。我依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打工,一個人去超市,我不再憐憫自己,我開始明白自己為何孤獨。

  我開始明白人與人的交往,是需要建立在“懂”的基礎上,我開始明白人對熱鬧的嚮往,需要根基與底氣。我開始明白,有些事不需要有人同行,有些事不能與人同行。我接納了孤獨,孤獨也接納了我。

  我終於能夠讀懂叔本華的“要么孤獨,要么庸俗”,已經是二十五歲。

  能夠安心獨處,並且盡力從熱鬧中爭取一些孤獨給自己。用這些時間構建生活的線條,制定人生長短期計畫,把重心放在自我成長上,精簡交際圈,只被正面能量的人和事吸引。

  孤獨是鍛鍊心智的過程,一個人在孤獨里變得成熟,堅強,清楚,找到成長的節奏,而我發現原來大多數能讓人優秀的事,只能自己做,如閱讀,如運動,如寫作,如思考…孤獨給予我價值,我珍惜孤獨。

  5

  每個最終愛上獨處的人,都會經歷這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讓人與孤獨鬥爭,擁有獨處的勇氣;第二個境界讓人習慣孤獨,剝離開自己對他人的依賴,從自身尋找動力源。第三個境界讓人看清,孤獨是一種標準,一種高於隨波逐流的標準。

  一個嚮往孤獨的人,必定想成為更好的自己,一個能夠利用好孤獨的人,一定可以在獨處中收穫許多價值。獨處的能力在任何年齡都可以培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卻越發艱難。

  很多人在年輕時擁有很多獨處的時間卻不懂孤獨的妙處,而老去時懷念孤獨卻無奈屬於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能在年輕時就擁有面對孤獨的勇氣,培養獨處的能力,才能儘早讓自己變得優秀。

  曾被這樣一句話戳中心底,“不是優秀的人注定孤獨,而是孤獨的人只能優秀,好的孤獨可以讓你脫胎換骨,笑對人生漫漫長路。”

  人生只有短短數十載,願你也能學會與自己相處,不必再到熱鬧里才能定義自我,將這一份獨處的能力常留心中,孤獨並優秀著,你內心的豐富,終將抵得過浮華的熱鬧。

  來源: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ID:neversaynever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