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老舍月牙兒讀後感

老舍月牙兒讀後感(一)

老舍先生的《月牙兒》是很少的、我看了又看的作品。

小說主要是講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倆為了生活不得不相繼成為暗娼的故事。用主人公的話說,她的母親為了養活她不得不用這種方法,最後,她長大了又用同樣的方法來贍養媽媽。第一次接觸作品是在高中時期,那時候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女孩子上了學,讀了書,受了新思想的感化,還要這樣做呢?在她接受胖校長的侄子時,她其實就已經開始走向墮落了。最後,她一步步,從風塵場所的招待到淪為暗娼,大概都是她不想受苦而得來的結果。那時候這篇小說只是給我講了一個情節簡單的故事。

沒有哪個女人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交換生活,除非她真的走投無路了。所以,月容希望自己能夠找到養活自己的工作,可是現實又一次的讓她失望了。她開始知道了,如果媽媽能夠找到任何解決生存問題的辦法,她都不會也不遠這樣吧。生活真是殘忍啊,吞噬了媽媽也沒有放過女兒。再次看到以為再也看不到的媽媽,原來母親已經如此蒼老。趁年輕利用這唯一的成本換來的生活值不值得,這樣的問題已經沒有機會被考慮了。

所謂的月牙兒,不過是月容在想像的世界裡,自己給自己找的一個虛無的朋友,在自己難過的時候、孤獨的時候,安慰和陪伴自己的朋友,一個靈魂的守護者。為什麼在父親在世的時候,月牙兒沒有出現,生活里沒有黑暗;為什麼在繼父供自己上學的那三四年里,月牙兒沒有出現,因為在學校生活是美好的、快樂的;在自己做了暗門子之後,她為什麼說她看不見任何月光了,因為她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已經沒有救了,靈魂要死去了。內心的孤寂、無助和生活的艱難,再加上自己受過的新式教育,夢想和現實之間巨大的差距,月容要怎麼活下去。幸好有月牙兒,最後,在監獄中久違的月牙兒出現,月容內心安慰自己說,這就是自己最好的結局,是好朋友也認同的結局。

老舍月牙兒讀後感(二)

《月牙兒》是《老舍小說名篇》中一篇中篇小說。

小說寫的是母女兩代人為生活所逼,相繼賣淫以維持生存的故事,年歲稍大的女兒不願重複母親痛苦而屈辱的皮肉生涯,她隻身走出家庭,投身於處處是陷阱的險惡社會。她做過幾種工作,然而,她掙扎和奮鬥的結果,卻是從身體到心靈的重創與絕望,什麼良心、自尊、體面、道德,都成了一句空話,她終於「上市」了。一個原本純潔、善良、美麗而倔強的女孩子,不但走上了被摧殘的不幸道路,後來竟被投進了監獄,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時代的悲劇。

由她我想到了書中另一個女人——「柳屯的」,她們兩個的經歷迥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是她們的結局卻是如此的相似,其實,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大監獄,女人的種種不幸的根源,就在於社會制度。

自古以來,不幸的女人似乎很多。我不明白,為什麼女人始終是男人的配角,而永遠不能成為主角?在當今社會之中,仍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的現象,難道人們不知道人類剛形成的時候是母系社會?說句不好聽的,人類能有現在,靠的是我們女人。可為什麼對於女人永遠是貶多於褒,對於那些浪子還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好評」呢?

但女人是爭氣的,當代的女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社會的偏見,「巾幗不讓鬚眉」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女人同樣能成為社會的主流。

要是《月牙兒》中的女兒再堅持一下,或許她的命運就會因此改變,如果當時的女人多一些堅持,多一些努力,多一些勇氣,或許那個時代的歷史將被改寫,在我們女人中或許也會多幾位「巾幗英雄」。

只要不服輸,再堅持一下,困難就會過去,這是對正在困難中掙扎的人的忠告,也是對自己的勉勵,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是我的主人!

老舍月牙兒讀後感(三)

一輪月牙兒,帶著點寒氣,以微弱的光亮照著大地。它的軟光兒清亮純淨,但只要一片雲飄來,便能籠罩住它的光芒,讓世界墜入無邊的黑暗之中。

這便是老舍的《月牙兒》,在月光般的詩意語言中,滲透著濃郁的悲劇氣氛。小說用一個少女的回憶講述了母女兩代煙花女子的苦楚生涯,「我」幼年喪父,安葬父親和隨母親上墳的時候,月牙兒都帶著寒氣掛在天際。母親在貧困得折磨下不得已再嫁,過了一段安穩日子後,繼父卻又無端失蹤,母親走上了做暗娼得道路,當母親與我分離後,我經歷了一連串的失意——失業、被人完弄、淪為暗娼,月牙兒蒙受了一層烏雲, 「我」終於理解母親別無選擇的困境,當母女團圓的時候,我已經重蹈母親的覆轍,為了生存下去而出賣自己的肉身,最後被捕入獄。

小說用舒緩從容的筆調,刻畫了「我」一步步走向墜落的經過。這種墜落背後有一隻黑手推著,而我全是茫然無措。雖然繼父的出現與青年的出現讓我暫時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但這宛若是月牙兒的光芒,一會兒就消失了。在她關進監獄以後,發現「世界比這兒並強不了多少」,她所生活的那個世界,簡直就是監獄的縮影,黑暗陰冷,令人窒息。

在這裡, 「月牙兒」代表著一種殘缺,它是「月牙兒」是主人公悲劇命運的詩意象徵:

首先是社會的殘缺,正是整箇舊世界把母女逼上了絕路,社會中缺乏良好的秩序,只有錢、權、肉的赤裸裸的交易。社會秩序的混亂使得如我一樣的花般的少女成為暗娼。胖校長雖然大度地容留了我,但是也給不了我錢。甚至有的嫖客手裡就攥著一塊錢,唯恐上了當。整個社會都陷入一種極端的貧苦之中,這個時候錢成了財富的象徵,成了沙漠中的水,對於「錢」與「人」的關係,「我」認識得很透——「錢比人更利害一些,人若是獸,錢就是獸的膽子。」

其次,社會的殘缺引起人性的殘缺,人性變成了獸性,真善美一步步地走向泯滅。歲月磨去了「我」的天真,「悟」出了愛情是吃飽了沒事做的事。一個少女竟然對愛情都失去一份天真,那不能不說是人性的悲哀。母親不擇手段地掙錢,不擇手段地搶嫖客的錢,因為她覺得她們是拿十年當一年活啊,連肚子都顧不了,哪裡有工夫去顧什麼善呢?至於美,我和母親青春的容顏,便一點一滴地消磨在生活的折磨中。「我的皮膚粗糙了,我的嘴唇老是焦的,我的眼睛裡老是灰漉漉地帶著血絲。」更重要的是,她們心中那份對美的追求的泯滅。母親從每天照鏡子,再嫁後還喜歡戴花,到最後的全然不顧形象,而我對於那純潔清涼地月牙兒也很久沒有看,不敢去看。人性的真善美都被社會「強大的黑手」蹂躪著,扭曲著,發出無力的呻吟與悲涼的吶喊。

再次,是「愛」的缺失,就像女主人公所說的「愛死在我心裡」了。她和母親之間隔著一層用窮做成的障礙,男女之間的愛更是「織成了網,互相捕捉,有錢的,網大一些,捉住幾個,然後從容地選擇一下。」女人永遠是男人附屬品。至此,我也只能退縮到愛自己了——「『我』老在我的心上,因為沒有人愛我,我愛我自己,可憐我自己,鼓勵我自己,責備我自己。……我身上有一點點的變化都使我害怕,使我歡喜,使我莫名其妙。我只能顧眼前,沒有將來,也不敢深想。」如此幽幽的自傷自憐之中,也控訴著舊社會中下層人民非但生活無處容身,精神上的棲息空間更是狹小得可憐。

面對人生的殘缺,母女倆也不是完全地放任自流。像「我」剛開始也在尋求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卻不得已地失業,「我」告訴自己:「我年輕,我好看,我要活著。」還有最後的「我這樣的生命是沒有什麼可惜的,可是它到底是個生命,我不願撒手。……我愛活著,而不應當這樣活著。我想像著一種理想的生活,象作著夢似的。」這些都是本能的對命運的反抗,對生活所抱的一種模糊的憧憬。雖然「我」已經墮落,卻又始終比周圍的許多人單純善良。當青年的妻子找上門來的時候,「我」不不預備跟她發生什麼衝突,很容易就離開了,甚至在青年拋棄他的妻子後還對他的妻子產生了一絲同情。由於不甘心為掙錢而討好小飯館的客人,「我」憤然放棄那份工作。當母親為了錢與嫖客發生爭執的時候,「我」覺得母親那樣做有點過分——「不錯,既幹了這個還不是為錢嗎?可是幹這個似乎不必罵人。」但是,這些就像那月牙兒,這點光是極其微弱的,很快就會被黑暗吞噬。

當時農村經濟的破產,敗兵搶掠敲詐,民不聊生,月牙兒是這場人間悲劇的見證者。這不禁讓人想起安徒生陸續寫於1840至1855年間的小品文《月亮看見了》,那是一部以童話形式寫就的散文集,通過月亮的口吻記敘了月亮每夜的見聞,通過月亮的視角寫了城市角落裡落魄的妓女,荒原山丘上的飲酒詩人,還有逃難的農民和絕望的小丑演員。這個世界就象月光一樣冷清真實。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個月牙兒的見證下,還有著多少如母女兩人一樣的人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著?()

月牙兒對此也只能旁觀而無能為力,它的光是冷的,給不了她們溫暖。它只能目睹或喟嘆,或陪伴著她們,而無計可施。這種狀況也是老舍當時的心態吧。老舍只是用筆去書寫他們內心的掙扎和抗爭,但是並無隨著「潮流」為人物安排一條「革命的道路」。就像老舍說的: 「在書裡,雖然我同情勞苦人民,敬愛他們的品質,我可是沒有給他們找到出路,他們痛苦地活著,委屈地死去,這是因為我只看見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的一面,而沒有看到革命的光明。不認識革命的真理,但是,藝術作品不同於宣傳材料,為什麼一定要它給人找到出路,或者一定要說出窮人應該造反呢?」老舍來自下層人民,幾乎沒有一個作家能夠比老舍更深切的體味到社會角落裡受侮辱和受損害的人群,沒有人比他更貼近下層人民的心。他的作品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對生活和下層人民的熱愛,使他的筆端迸出生命的火花,異常的燦爛。

《月牙兒》對殘缺人生的詮釋十分獨到,品讀《月牙兒》眼前展開一副城市底層貧苦市民的生活圖景,耳邊響起一個受盡蹂躪,而又常常被忽視的群體發出的撼人心魄的呼喊和控訴,一股月光般的清冷和蒼涼,直抵內心的深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