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論語子路篇讀後感

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可不說,《論語》是一部凝聚著先賢智慧的經典。這個假期,我誦讀了其中的十餘篇。接下來,我摘取《子路篇》中的幾個片段來淺談我的感想與發現。

《論語·子路篇》第三部分主要內容是子路認為孔子重視名分有些迂腐,於是孔子向他闡述「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民無所措手足。」圖片

孔子一番推理式的教誨,雖然稱不上文采斐然,但卻環環緊扣,觀點鮮明,估計子路聽後也大有收穫吧。這不禁讓我想起歐洲的一首小詩:

少了一個鐵釘, 丟了一隻馬掌;

丟了一隻馬掌, 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 敗了一場戰役;

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

這與孔子的理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感受到「細節決定成敗」,故「一步,一步,步步謹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

《子路篇》第四部分講樊遲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想學習農事而孔子表示反對。樊遲出門後,孔子感嘆道:「小人哉,樊須也!」樊遲的初衷是好的,而孔子卻稱他為「小人」,可見「小人」的含義不全是「道德敗壞的人」,還有「不懂『道』的凡夫俗子」這一類的意思。誠如是,則許多語句的意義都可以重新進行解讀(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句,應該是不懂「道」,不豁達的人,才會經常憂愁)。

這種觀點在同篇第二十部分也可得到支持:文中,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從古至今,「言必信,行必果」被許多人奉為信條,應該是良好的品質,而孔子卻說這種人是「小人」,大概也是說他們沒有達到真正的「道」的境界吧。

誦讀《論語·子路篇》,不僅讓我汲取到了古人的智慧,還令我獲得了新知,我大概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淺」了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