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名著2000字讀後感

名著2000字讀後感(一)

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了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錯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著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可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占,受著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拚命教書攢錢幫助姐姐,為的是實現自己的願望。終於有一天湊成了可以入學的幾百法郎——終於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裡幾乎什麼也沒有!家具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著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著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財富,不接受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著工作,終於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可以想像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秘,我無法一一敘述,但可以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著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跡,載入了現在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現在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希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隻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個中學生真誠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己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說,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畫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現在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現在,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名著2000字讀後感(二)

在這個假期里,我讀了一個叫做《深刻的教育》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基礎不好的作者在六年級遇到了黃老師。一次黃老師給他一本陳舊的基礎習題讓他做,他無心做,後來黃老師檢查他便空空上交,老師怒了批評了他,從此老師嚴厲教育他,他的成績稍好了老師又轉為鼓勵他,作者感謝老師的故事。

讀後,我思緒萬千,作者之前對於老師給的習題態度是不對的,但是,後來在老師的嚴厲之下做了習題,對於作者不及格的題也是耐心讓作者重做,等待他。從這裡我感受到了老師無私的愛,對於這種愛,作者也是對自己之前的做法心有愧疚的,這種師生之間的默契是令人感動的。可是再一細想我們生活中對於老師罰我們做作業、抄卷子、做習題,哪一次不是多有抱怨?可成績下來自己進步了往往不是感謝老師。不說別人,我有一次做作業不認真結果被罰重做,心中也是不甘的,可那次考試成績一下來,那個之前我在本子上粗心做錯的題在試卷上卻對了,我往往覺得那是理所應當,誰又會去想到我們的老師呢?

讀了這篇文章,我們再想想自己之前的心思,自己之前的抱怨,老師罰我們多做多讀是因為想幫我們補上自己不足的方面,或許我們每一次考試中的一分或者更多都是從老師的這種方式里無意中得到的。我們不但不感謝老師反而反之抱怨。再細想,老師為什麼讓我們做?為了他們自己多改一份作業?為他們自己多一份操勞?答案肯定不是的,唯一的答案便是為了我們好,為了我們的學習,我們怎麼能以敷衍了之的心情來「回報」老師呢?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出此句不僅是要表達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更是表現出了老師對自己的學生父母般的愛啊!不要在老師對我們費盡心血的同時傷了老師的心,少恨習題一點,多愛老師一分!

名著2000字讀後感(三)

金秋十月,我們學校舉行「童書悅讀班級讀書會」為主題的文學節活動,在這個文學節期間,我認真地閱讀了《百萬英鎊》這本書,精心的製作了文摘卡片。這本書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中短篇小說集,他用幽默、諷刺的手法對社會上的種種黑幕和不公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其中收入的一篇《百萬英鎊》我特別喜愛,感受也極為深刻。

《百萬英鎊》大致講了一個窮人借了一張百萬大鈔後,利用這張百萬大鈔混吃混喝到處買東西,別人都被嚇呆了,乖乖把整個鋪子的最好的東西賒給他。最後,他還用這張百萬大鈔成名了,賺了許多錢,不僅還了債,還得到了一個美麗女子的愛情。()

讀了這篇文章,在體味主人公趣味的同時,也讓我了解了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的現象。有一些人非常勢力,當他們看到一個穿得寒酸的窮人時,都是不理不睬的,有時還要去侮辱他,就如文中那樣等他;拿出百萬大鈔時,他們全被嚇呆了,對他又巴節又奉承,前後態度截然不同。馬克吐溫就是用黑色的幽默形象描繪了西方社會的拜金主義,祟尚金錢就是一切的醜陋現象。現在我們中國改革開放後,隨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種醜陋的思想也漸漸抬頭。學校里一部分學生,不比誰學習好,經常在比誰家的汽車高級,誰家的錢多,就是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我們青少年,不應該被這種思想所影響,要積極行動起來,樹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