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作文大全

歷史的回聲作文

歷史的回聲作文(一)

在上個學期結束時,我看了一場電影《新少林寺》。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的畫面不是驚心動魄的懸崖追逐,不是刀光劍影的奮力搏殺,而是千年古寺在大炮猛烈轟炸下支離破碎的蒼涼悲哀。

清朝末年,政府軟弱無能。軍閥、土匪等各股惡勢力如蛇蟲般侵蝕著中華大地。他們在戰火中求生存,看慣了生離死別,政權易主,於是抱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雖不知明天將身在何處,但今天的享樂足以讓自己醉生夢死一回。於是,他們視生命如草芥,他們燒殺擄掠,他們勾心鬥角,他們引狼入室,他們出賣國家和朋友,他們苟延殘喘……他們是那個時代十惡不赦的罪人。「善惡終有報」,後面終於有了死在自己兄弟槍下的慘烈,有了部下反叛、親人遭受劫難的痛苦,有了追悔莫及的無地自容、痛不欲生……有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的生存哲學。看來,這部電影只不過藉助某個特定的歷史背景,重複了某一歷史必然的結論與宿命而已。

因果相依,善惡並存,這是造物主永恆的法則。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少林寺向天下生靈敞開了大門,他們賑濟流民,發放糧食,普度眾生於危難之中,他們庇護皈依佛門的有罪軍閥,拯救奄奄一息的無辜生命,赦免悔悟之魂於屠刀之下。但是面對爭權奪利、瓜分地盤的反動勢力,面對拿著鋼槍利炮、野心勃勃的入侵外敵,少林寺勢單力薄,它猶如黑暗夜空裡的寥落晨星,昭示著生的希望卻淹沒於重重黑雲,並最終在風雨飄搖中,在列強的滾滾濃煙下變成一堆廢墟。

少林寺中的長老用他參透一生的慈悲胸懷接納著依附在少林寺的眾多難民,用他眾生平等的大度與至善濡染著那個社會的卑微和醜陋,但這些對於利慾滔天的民族傀儡,對於粗暴野蠻的西洋人毫無用處,他最終用鮮血扞衛了少林寺的聖潔,完成了生命的涅盤。還有那些剷除邪惡、奮不顧身的少林武僧,他們是少林寺代表良知與正義的化身。這千年的古寺,上演著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厚厚的香灰下面積澱了多少虔誠的心愿。然而這些,只是幾門大炮就讓他們在眨眼之間灰飛煙滅。善的積累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而其毀滅則無需吹灰之力,善的寬仁在惡的殘忍下是何等不堪一擊,這是歷史深處讓人最心痛的悲哀。

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是這部電影的主題,邪惡可以向正義轉化是這部電影深切的呼喚,更是古往今來人們對人類精神追求歷程的美好期待。當三位軍閥在生死之間那一刻有了對生命的徹悟,所以才有宋虎殺掉曹蠻的伏擊手、給對手也是兄弟的侯傑留下一條生路的義舉,所以侯傑才有奮不顧身推開那個背叛自己的部下、也是自己兄弟的曹蠻,自己卻被少林寺坍塌的大柱子砸死的悲壯;所以才有看到侯傑死後,曹蠻那撕心裂肺的吶喊和痛徹心扉的悔悟。或許電影的劇情在導演的溫情處理下比現實要浪漫得多,這種善的偉大力量得到了彰顯,我們對善的呼喚顯得那麼真切。

《新少林寺》,在假、惡、醜的毀滅中高揚正義的旗幟,讓真、善、美永遠激盪在觀眾的心靈深處,也讓我們聆聽到了一絲絲歷史微弱的回聲。

歷史的回聲作文(二)

千百年前,一把深居的鵝毛寶扇被劉氏畢恭畢敬地請出,如同一斬雲長劍,撥開彌亂的霧靄,天下從此明矣。

一篇《出師表》,折射出孔明先生感恩先帝,竭忠一生的品質。讀罷渾然感動性情,泣下沾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原來是為免傷先之明。因那段三顧茅廬的佳話,而感激涕零,「遂許先帝一驅馳」,「收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這隻為那當初的一句允諾,一份感恩。與劉備三兄弟出生入死,由是感慨良深,結下深厚的戰時兄弟情。等到劉備駕崩,孔明先生下定決心安定南方,北上爭奪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以蜀漢結束三分天下的時代。

劉邦之子,智力不及常,孔明先生還是因為感恩二字,而斷然拒絕劉備讓出的皇位,一心輔佐劉氏。

出於對劉備的感恩,孔明先生更加成熟。從允許項羽攔殺敗走陽光道的曹操,到讓兩員將領幫助馬謖守街亭,雖然失敗,但可見其在用人方面已有所成長。更有甚之,北伐中原前對所居之朝室有多不放心,於是乎,前後《出師表》便出於淚墨之間。懷著對劉一腔感恩心血,便化作精心積蓄,養兵買馬,出於一擊之間,他就在這裡成長著。

有心成就定鼎大業,無力回挽狂瀾。一位無心譁變取寵的人,恰取得照映丹青的名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讓多少豪傑之士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

諸葛孔明,指揮若定,神機妙算的軍事才能和一篇感情真摯,催人淚下的《出師表》,豈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之屬所能及爾。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那份感恩,以及感恩中的成長,就可敵哉!「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孔明先生,一段不朽的戰爭傳奇,留下的是跨越時空的歷史意義。

歷史的回聲作文(三)

最早接觸蘇軾,沉醉在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柔情以及「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中;長大後,驚訝於他「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深深哲理;再大點兒,不禁為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拳拳報國之心感動,又因他「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以及「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悲傷寂寥而嘆息。

記憶里的蘇軾或一襲白袍,深情款款,()或長發雜亂,滿臉悲憤,或身形單薄,黯然神傷。然而,讓我真正讀懂蘇軾、愛上蘇軾的是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

烏台詩案,東坡有罪。初貶黃州,滿腔悲憤無從宣洩,正如大多文人墨客的做法一樣,蘇軾選擇了到大自然中尋找慰藉,於是便有了東坡壬戌之年三游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滾滾江水讓蘇軾想到了羽扇綸巾、瀟灑淡定的周瑜。然而儒雅從容、年輕有為如周郎這樣的千古風流人物喔,最終也免不了被浪淘盡,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人生恍如夢一場,縱然自己的功業不如他,又何必為這點功名利祿費心呢。還不如「一樽還酹江月」,就讓苦悶隨江水逝去,我自超脫,我自成仙,何必過分執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樣虛無縹緲的夜晚,蘇軾之客不禁由當年的一代梟雄曹孟德想到如天地之蜉蝣、滄海之一粟的自己,進而「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啊,曾經的豐功偉績都化作過眼雲煙,惟有長江無窮無盡,更別提我們這些普通人了,那人生的意義究竟有何?一切豈不都是虛無?然而蘇軾不愧是蘇軾,「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如果從食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乃至天地呢」。那清風明月,恰恰是「造物者之無盡收藏」,何必感嘆人生苦短,盡情享受自然的恩賜吧。

蘇軾的心中在逆境中也保持著曠達超脫;蘇軾的眼光不僅僅局限於某個時間點的某個人,而是整個歷史長河和整個自然界;蘇軾的聲音從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流傳至今,並將永遠流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