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三重專注力》讀後感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為講的是如何提升個人的專注力,整本書通讀下來,主要是新一代如何將科技與教育機制結合起來培養新一代學生的專注、認知、創造力等。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過一則笑話,說一個人在工業初期死了,200多年後醒來,一看世界都變了,但有兩個東西沒有改變:一個是教堂,一個是學校。我們當今的教育體系仍然承接著是工業化大生產下的教育思路。而工業化時代學校的建立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學習,而是去訓練工廠里的工人。工業化教育,我們在一樣的」流水線」下學習、畢業,過著一樣的生活,參加的活動都是一成不變的,然後畢業,我們得到了與應屆畢業生一樣的能力,只是換了個「包裝」。

  我不禁思考:未來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在教育中應該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才能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

  在《三重專注力》裡明確指出:希望在教育中培養孩子三項決定性的技能,來幫助他們穿行於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紛擾頻至,人與人互動瀕危的世界。它們是:專注於內在、專注於他人,以及專注於外在系統。

  說到「流水線」式的工業化教育,我想到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一個孩子帶來一個東西或者一本故事書想要與班上其他小朋友們分享,可是對於今天一天,老師已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了,作為幼稚園老師,應該怎麼做?

  「如果學生只是在跟隨、聽從老師,依照老師設定的目標學習那些所謂「應該」去學的知識,那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上學只是配合他人的計畫與指令,逐漸喪失對學習的熱情和內在渴望。更勝一籌的做法是,讓有經驗的老師去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並基於此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計畫好的活動是每天都要去做的,這個計畫好的安排就像是規定好的一樣,必須按照這麼去做。但是這有可能不會那麼在意孩子的聲音,可能禁錮了孩子們自由的空間,把孩子們的興趣扼殺在了搖籃裡面。也許小孩子比大人更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他們會為一朵花的綻放而驚嘆;他們會蹲在地上一整天,只為觀察螞蟻如何把一粒米搬回家。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遠遠超過了正在建設這個世界的大人們。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讓兒童的獨特性引領我們的工作,這才是最有意思的學習,所以,用心的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允許孩子的想法去表達出來,而不是讓孩子去理解你。當你願意傾聽孩子的時候,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發生。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孩子成為孩子本來應該成長的樣子,而不是像流水線上生產出的產品一樣。

  以上就是《三重專注力》給我帶來的一些思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