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玫瑰與教育讀後感

玫瑰與教育讀後感(一)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抒寫的是「玫瑰」對教育的一片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家庭、愛情的體悟,記錄了她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活生生的記錄她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這都讓我們覺得他是那麼的貼近我們的生活呀。

走進《玫瑰與教育》,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她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對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則是感受到竇老師的獨立思考、獨家發現和獨特表達等個性特徵的彰顯。這本書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詞語就是「讀書」二字。

「讀書-思考-實踐」是這個時代的老師應當靜下心來要做的一件事,這也是要成為一個有專業尊重的教師的必由之路,作為學生要讀書,作為教師更要讀書,我理解學生讀書貴在培養興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即可。教師多讀專業書籍固然是應當的,但更應當多讀一些名著、專著等等,「修身養性、淨化心靈」不敢說!但多多少少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培養我們的愛好。從竇老師的這本書中我理解,教師應當是要培養讀書的習慣的。

玫瑰與教育讀後感(二)

玫瑰,教育的理想之園

——讀《玫瑰與教育》有感

不管何時何地,誰收到玫瑰花都會怦然心動。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吉義。比如,「1朵」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18朵」是「真誠與坦白」;「99朵」是「天長地久」。現在,我已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8朵」玫瑰那樣懷著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溫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

——摘自《玫瑰與教育》

作為一名國小老師,我常常為自己的課堂缺乏生動、靈性、激情、思想……而苦惱、煩憂、慚愧、自責。或許這就是我不斷買書讀書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是的,我自知自幼農村長大,沒有書香的薰染,師範里自己傾心於玩耍,而對圖書館比較陌生,工作以後,才知道什麼叫淺薄,「唯有讀書」才能讓自己長「高」啊!

教師的一生或許就是一個不斷翻閱書籍,行走於學生中間以及文字之間的生命過程吧!

羨慕過李吉林童話般優美的文字,傾心過於永正幽默而活潑的課堂,感嘆過支玉恆的四兩撥千斤,震撼於李鎮西的民主教育……現在,面前放的是一本《玫瑰與教育》。

吸引我的,首先是書名。這就好比一個人的眼睛,通過眼睛,我們有了想了解她內心的願望,更多的是疑惑:被說三道四、世人表面熱心其實漠然的教育怎麼和這麼美的字眼、這麼美的形象「玫瑰」聯繫在了一起?

於是,在她高雅的「清談」中感受其深深的「憂患」,隨她走進「聽說讀寫的背後」,聆聽關於語文教學的真知灼見,伴著她的行蹤,「管窺」一下「日本」的教育狀況,「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領略一道道文化風景……

窈然回首,「玫瑰」與「教育」的含義及關係已漸清晰。原來是因為有了激情的陽光和思想的空氣,玫瑰才長久地燦爛在教育的四季里——芬芳四溢。

一個女性,能做到除工作之外,全部時間幾乎都在看書和寫作上,這是怎樣的一個女性?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抒寫的是「玫瑰」對教育的一片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家庭、愛情的體悟,因為真,所以愛。

按我的閱讀心習慣,看完一個人的一本書,我是要儘量找他的全部著作的。一朵玫瑰將我引向整個玫瑰園。於是,又得以欣賞一簇「玫瑰」:《聽竇桂梅老師講課》、《激情與思想》、《創造生命的課堂》,接著又線上看了她的一些課堂錄像和演講實錄,這是怎樣的一片讓人怦然心動、心潮澎湃的園子啊!這是我們理想教育的園子呀!

玫瑰堪稱大家,因為她有大心境,大氣魄。

「玫瑰」是竇桂梅的網名,其實是竇桂梅的化身——外表美麗而內在芬芳。或者,在她的眼裡,教育本身就是開不敗的玫瑰花。

《玫瑰與教育》一書最後一頁,竇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詩:「跳著舞過黯淡的日子,讓我飛翔的是一本書。」因為她的《玫瑰與教育》,我想把這句詩改寫一下:

跳著舞過平凡的日子,讓我走進玫瑰的理想教育之園。

玫瑰與教育讀後感(三)

本書主要記載了竇桂梅老師平時在教育教學中及為人處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國外教育(日本)現狀的透析,還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見的讀後感。

讀了這本書,我對竇桂梅老師肅然起敬,倒不是因為她如此年輕就評為全國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獲得全國十傑教師提名,還擔任清華大學附屬國小副校長,而是通過《玫瑰與教育》這本書,通過竇桂梅老師的成長經歷,我感受到了名師光環背後執著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觸動最大的是以下兩點:

一、廣泛讀書,積澱學養。小時侯的竇桂梅老師沒有讀過多少書。當上教師以後覺得「腹中空空」,於是她把書籍作為自己成長的土壤。《玫瑰與教育》第一輯《清談與憂患》之《執子之手,與子偕行》中,我們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個讀者到作者的經歷,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名普通教師到一代名師的經歷。「現在,讀書成了我的習慣。我深深感到,這是一個可以獨自培植幸福的習慣——土壤、陽光、水分都來自於美好的書籍。」(竇桂梅語)讀書已經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學習的一部分了。當然,讀書也給她的教學,給她的不斷成長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積極實踐,勤於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新實踐,並且善於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著自己敏銳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於用自己的言語發聲,勇於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為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為。《為生命奠基》、《教育的對話》、《竇桂梅閱讀教學實錄》等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我在成長,我在寫。」(竇桂梅語)

讀完名師之作,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自己離竇桂梅老師有多遠?我們離理想中名師有多遠?

名師之名在於學識膽略,在於礪志勤懇,在於審視篤行。他們都有一種忘我的獨立、奉獻之精神!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的去實踐,努力的去奮鬥,去獲得一種穩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們與名師的差距,在於精神世界的距離和實踐的勇氣、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會有行動,有了行動才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們要想改變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舊的思想意識,讓精神站立!很多情況下,名師給了我們壓力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動力。一個要進步的人,對自己應該自找一個壓力,這樣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做名師曾經做過的事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