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大國的興衰讀後感

大國的興衰讀後感(一)

冬日洋洋,坐在草木依然蔥鬱的陽台上,讀書是一種心曠神怡的享受。1988年《大國的興衰》在中國初版時,仰仗她的大名,粗略地遊覽過,近來清閒,再讀此書xx年的再版本,結合這二三十年世界的巨大變遷,我們生活的巨大變化,有些心得體會。

這是一部廣泛論述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歷史的宏偉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國興之盛衰,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強調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力量是軍事實力的後盾。大國的興起,起於經濟和科技發達,以及隨之而來的軍事強盛和對外征戰擴張,大國興衰,衷於國際生產力重心轉移,過渡侵略擴張並造成經濟和科技相對衰退落後。

結合我們國家,在歷史長河中,唐、清二朝是多麼的強盛,疆土是多麼遼闊,幾乎是世界的中心。由於內部戰爭閉關自守,經濟和科技的落後,慢慢喪失這種大國優勢。落後就要挨打,曾幾何時,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侵略者的樂園,更有近代日本的入侵,祖國山河,受到慘無人道的踐踏和欺侮,慘痛的經歷和教訓,讓我們的民族,懂得了什麼是恥辱。

讀這本書,我得承認,這本書的名字給我帶來的思考和她的內容更多。成長在中國,很容易被「大國的興衰」這樣的題目所吸引。因為我們正處於偉大的變革和深刻的焦慮之中。我們國家處在向現代化國家邁進的最後階段,我們仍然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要克服中國在世界上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象仍需要更多艱苦卓越的努力。特別是十八大三中全會以來,要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任重而道遠。

國家的強盛,每個人都有責任和業務。我們必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們大家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認準一個目標,這種巨大的正能量,就會排山倒海,勢不可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利益,冬天更感太陽的溫暖。我們每個人都更希望國家的強大。我們共同生活在這一片熱土上,所以我們應該也必須,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我們自己,努力工作。

大國的興衰讀後感(二)

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書店,我的目光便被這本由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所寫的《大國的興衰》深深的吸引住了。據說這本書在1987年問世之後,曾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翻開這本厚厚的書冊,我看到了五個世紀以來的一場場硝煙瀰漫的戰亂紛爭,一次次科技和經濟實力的暗中較量,一個個大國的興衰更替……,保羅·甘迺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語言和豐富翔實的歷史資料,向我再現了一幅綜合了軍事,經濟,國際關係的宏偉歷史圖景。在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之中,大國的興衰不再是封閉舞台上的自我演繹的故事,國與國之間相互的注視,衝突和融合成為影響歷史走向不可忽視的力量。人們常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中國正處在向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邁進的關鍵階段,吸取歷史的教訓,借鑑前人的經驗,對一個正在成為世界矚目的大國——中國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保羅·甘迺迪首先從1500年的世界形勢入手,描述了東方帝國在中央集權下穩定的政治體制和中西歐諸國之間的不斷征戰的情形,指出歐洲社會在不斷的衝突中產生了軍事變革和經濟的碰撞,從而推動了科技的進步。正如書中所說,當古老的東方被人們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時,歐洲社會已經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來一個世紀中,歐洲大陸的大國之爭紛亂動盪,歷史的天平傾向了法國,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這五個歐洲大國,那些曾經是世界一流強國的西班牙和荷蘭,已經在歷史的舞台上逐漸沉寂下去。1815年後的一百年間,歐洲形成了戰略均勢,相對穩定的國際局勢使得工業化的浪潮席捲歐洲大陸,科技的發展和軍事系統的現代化成為這一時代戰爭成敗的重要砝碼。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了二十世紀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和各國國力增長速度的差異導致了國與國之間力量的重新分配,國際局勢愈發動盪不定。在這個世紀的前五十年,兩級世界主導國際社會,美國和蘇聯這屬於不同類型的兩個國家之間的對峙帶來了完全不同於二十世紀初的世界格局。然而,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國興衰的歷程仍在繼續。

無論是對西方興起的描繪,還是對兩級世界的形成與未來的評述,保羅·甘迺迪貫穿全書的思想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經濟實力的增強,而國家財富的積累必會導致對軍事擴張的需求,而這種「過度擴張」將不可避免的使曾經稱霸世界的大國走向衰落。他還認為,一個大國的成就,既不在於與過去比較獲得多大進步,也不在於其當前擁有的財富和力量,而是取決於鄰國的橫向比較和其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從這本書中我還感到,保羅·甘迺迪對於「大國」的理解始終是把它放在整個國際歷史背景之中的,由於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大國的概念不僅僅再局限於一國在某個地理區域中的領先,而是應該擴展到能夠主導世界經濟和政治的範疇上。

大國的興衰讀後感(三)

讀過保羅甘迺迪在《大國的興衰》這本書後,發現書中多次提到有關中國的問題。正如他所說,作為一個擁有中古時期最雄厚的經濟實力,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最燦爛的文明的東方帝國,中國卻越來越遠離了本應擁有的大國地位,最終從天朝上國淪落到了落後挨打的境地。對於中華帝國衰落,保羅·甘迺迪的解釋是中國儒家的保守思想維護了陳腐的中央集權的社會秩序,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西歐國家的相互競爭為各國帶來的經濟發展的更多機會。其實,我認為保羅·甘迺迪以中華帝國的衰亡作為例子,闡明了他對決定大國興衰的內在規律的認識。他認為,只有國家之間不斷競爭才能保持一國的活力,正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導致了國家之間相對實力對比的變化,從而演繹出國家興衰的旋律。保羅·甘迺迪的觀點肯定了一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性。但是我認為,一個國家內部的改革和自我完善也同樣十分重要。閉關自守會導致落後,然而在國際競爭中也應該堅持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這樣才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謀求更多的國家利益。

同時,保羅·甘迺迪也注意到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國家之間的相對地位。他認為,領先國家的相對力量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科技的發展大大提高某些國家的相對實力,從而也就降低了其他國家的相對實力。科學技術是決定大國興衰諸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和善於吸納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曾經為中華文化的持續興盛帶來了充足的養分,然而當把科學技術視為「奇技淫巧」,對於民主政體不屑一顧時,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就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可見,科學和文化的固步自封嚴重抑制了國家的上升空間,由此導致了中國長達一個世紀的落後。而在世界範圍內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科技繁榮,成為最終成就了大國的經濟實力巨大推動力。幸運的是,在追求中華文明復興的道路上,我們的先驅對這個問題早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在科技上,從「師夷長技」到「實業強國」再到現在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文化上,從鴉片戰後的維新和變法,再到五四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我們一直在探尋著以科教文化來富國強民的路徑。()

在本書中,保羅·甘迺迪還對經濟實力與軍事力量之間的關係做出了探討。他認為在國家的生產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與軍事力量之間,有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財富是支持軍事力量的基礎,獲取財富需要軍事力量作為保障。保羅·甘迺迪還指出,軍事擴張對大國的興衰有著刺激的作用。龐大的軍費開支給一國帶來了經濟上的壓力,導致了對外擴張,從而產生了國家間爭奪海外領土的又一輪競爭。

讀罷此書,我感到,沒有哪個國家能永遠保持興盛不衰。充滿了競爭的世界歷史像一條奔騰不止的長河,充滿了起起伏伏,更替前行和後浪推前浪。然而正是在這種互相追趕的過程中,世界經濟和政治體系才充滿了活力,人類文明才得以不斷的前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