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張之洞勸學篇讀後感

張之洞勸學篇讀後感(一)

張之洞的勸學篇,在以前就曾接觸過,但是沒有精心去研究,但是今天再次拿起,突然有種新的感悟……

首先我們來看看張之洞本人對教育的影響力。張之洞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獻 ,國內學者已進行了比較充分的研究。但大多研究以張之洞與洋務新政關係為主 ,分析張之洞在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具體活動較多。實際上 ,晚清時期張之洞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獻非常突出 ,他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堪稱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本文著重論述張之洞在辦學宗旨、教學內容的創新貢獻 :張之洞有豐富的教育思想 ,對中國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實踐 ,在中國近代社會的重重危機中 ,始終致力於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從西學與中學、學校與科舉、新教育與舊教育等諸多矛盾中尋求新的途徑、不斷創新。

張之洞作為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重要的奠基人,他所著《勸學篇》之所以能夠產生持久的影響,除了中國傳統教育與舊文化作為它的生存土壤存在外,還因為《勸學篇》作為向西方學習和力圖保持本土文化生命力方面有一定的啟迪意義,它給僵化的封建文化體系打開了一個缺口,並以保守主義的方式推進了中國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改革,初步提出了一個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革新的基礎上建設融通中西的文化模式與教育體系的構想。

在文章中,張之洞主張「非天下廣設學堂不可」。以為:「夫學堂未設,養之無素,而求之於倉卒,猶不樹林木而望隆棟,不作陂池而望巨魚也」。學校是養才重地,而人才是國家之本,因此要刷新政治,富國強兵,「必以學有初基」。他倡議各省各 道各府各州縣皆宜有學,京師省會為大學堂,道府為中學堂,州縣為國小堂。中國小以備升入大學堂之選,形成大中國小相互銜接的教育系統。他規定大中國小校的教學內容,要求以中學為本,西學為輔。

張之洞的《勸學篇》可算是中國近代最有影響的一()部教育名著,其中所提出的改革和發展教育的思想與措施,確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潛心研究。

張之洞勸學篇讀後感(二)

《勸學篇》體現了當時作為一個統治階層對於國家走向的看法,其中的內容和看法,在現在看來很多地方也與當今的「中國特色社會」相吻合。《同心篇》裡面提到,保國、保教、保種,與今天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統一戰線何其的相似。」

何謂「勸學」?勸,勉勵的意思,就是要勉勵人們學習,不斷進步,去適應變化的世界。古代荀子所做勸學,第一句就提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說明學無止境,一旦學習停止,就會逡巡不前。就個人來說不學會變得目光短淺,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就國家來說,一個國家如果不學就會變得腐朽僵化,乃至於有亡國的危險。所以說「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哲人告訴我們要通過「學」來不斷更新自己,古語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人們不斷地學習,銳意進取,永不停息。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明我國的文化是很重視這一點的。

張公《勸學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張堅持傳統的綱常禮制,主旨為了「務本正人心」,「保國、保教、保種」。其實張公這麽說,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張之洞所在的時局不同於古代的任何局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的衝突和交流。以往的衝突僅僅限于軍事上,一些基本的行為方式不會改變。以往改朝換代,統治方式還是一個樣,大家還是那個種族。然而這次來自西方的衝擊,軍事上的衝擊比較小,經濟和文化上就是巨大的。堅船利炮之後,則是全新的文化,全新的經濟形勢。一個人在遭受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也會懷疑自己。所以以前盲目自大的中國人,似乎找不到北了。寫此書的前一段時間,老佛爺慈禧太后,打壓維新派,善於揣測聖意的張公就拋出了中體西用的《勸學篇》,不僅是給老佛爺打了一針強心劑,也是給當時所有鬱悶失望的中國人打了一針強心劑。當時一些維新派可能會攻擊,當時很多無助的中國人應該抓到了救命稻草。

與福澤比起來,張之洞真的是一個官,好官壞官不說,很多是官員才說的話。第二篇,《教忠》,列舉,清王朝15項仁政,告訴大家,我大清國是大大地好,你們,老老實實地,不要犯上作亂。第三篇《明綱》繼續強調三綱五常,不知道,張公是否想到,這些東西,已經嚴重禁錮國家的活力,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行為規範,一個能讓,整個國家充滿活力的行為體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