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十七歲的腳踏車讀後感

我不禁深思,十七歲的時候,我會在做什麼?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讀書?在操場灑落自己的快樂笑聲?在朋友間放肆地聊著天南海北?在街上和死黨胡吃亂喝?還是在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父母的照顧?

十七歲,正直燦爛年華,而《十七歲的腳踏車》中的兩個主人公卻有著悲劇的十七歲。影片中的郭連貴是從鄉下到城市來打工的小伙子,在一家快遞公司找到了一份送快遞的活兒。他騎著公司發的銀色山地車,滿北京城地跑。他喜歡這輛車,也就在這輛車快屬於他的時候,卻發現腳踏車丟了,於是郭連貴踏上了找腳踏車的路程。

一個城市少年,家庭貧困,卻一直希望能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腳踏車。於是在父親多次不履行承諾的情況下,偷了家裡的錢,買了一輛二手車,而這輛車正是郭連貴丟失的那輛。

命運如此捉弄,一輛腳踏車把兩個十七歲的少年聯繫到一起。在結局,城市少年放棄了自己的渴望,將車還給了郭連貴,無奈地坐在牆邊。而鄉村少年則扛著已經壞了的腳踏車,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最後湮沒在茫茫車海中,孤獨的身影、殘破的腳踏車,象徵著一個外來打工仔,永遠無法融入城市中。來到時候他有「希望」——腳踏車,現在希望卻破滅了。這是下層人的悲哀,註定被壓迫、殘害!

《十七歲的腳踏車》,同樣是青春,()卻是如此苦澀的青春。觀看影片的過程,我似乎一直含著一顆苦果,隨著影片想像我芳華歲月。十七歲,或許每個人都有一輛腳踏車,騎上它,拚命地蹬著它,你在追逐什麼?為什麼要追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