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范進中舉讀後感400字

范進中舉讀後感400字(一)

我在這個暑假讀了《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范進中舉》,這個故事講的是范進中舉後一系列表現和家人變化的故事,即帶給了我們歡笑,又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深思。

這個故事是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故事描述了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他那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士人的醜惡靈魂,同時通過他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的炎涼,以及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我主要講范進,他是一個科舉制度的受害人。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首先,他是一名博出名的人。范進在之前的科舉考試中都屢遭屢敗,但他依然堅持考試,直到五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來,他去考鄉試,卻被家裡人拒絕,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考試,不理會家人。最後,他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不是喜極而泣。很明顯,他根本就不是為了成績而讀書的,而是為了博出名而讀書的。這些人,如果真的考了好成績,那只能是碰到好運到的吧!

其次,他是一個迂腐無能的人。家裡窮得無飯吃,范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才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看得出來這個人只會讀書,不會做事,跟無所事事沒什麼區別。他考出來的好成績,可能也只是碰到好運氣的結果。如果他能夠改變那種無能的情況,那麼喜極而瘋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在清朝生活中,像這種因為成績好卻喜極而瘋的人有很多。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清朝科舉制度的僵化,「文字獄」、「八股文」已經影響了考生的神經,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揮。這個故事,乃至整部小說,作者用了搞笑且幽默的手法對這個現象作了無比的諷刺,這也間接推動了後來科舉制度的廢除。回到現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也給我們帶來了痛苦,如果不及時改變教育方式,恐怕也會像小說中那樣喜極而瘋。所以,這個故事對於我們來說也一樣合適。

范進中舉讀後感400字(二)

有人說《范進中舉》是一部喜劇。當然,文中人物滑稽的動作、表情、神態都刻畫的惟妙惟肖,也確實會讓人不禁大笑,再加上最後大團圓的結局,就更證明了這是一部徹徹底底的喜劇。但大笑之後,卻也不得不去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更深奧的意味。

范進在中舉之後就瘋了。從這一點看來,他又是那麼可悲,可悲的不是那讓人不堪入目的外表,而是他早就失去了的靈魂。寒窗苦讀幾十年,只為中舉,現在中了舉之後,難免受不了刺激。但這個科舉制度除了改變了讀書人還改變了周圍的事物:起初,范進向老丈人借盤費去鄉試時,被老丈人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可當范進中舉的訊息一得知,這對待范進的態度就像是由一隻兇猛殘忍的老虎一下子變成了乖巧聽話的小綿羊一樣,不僅送給范進銀子,在起初時還說范進一無是處,而在中舉之後卻大為讚賞。鄰居也紛紛送給他東西,這些都真切地反映了人們趨炎附勢的醜陋嘴臉。可見,封建腐朽的科舉制度深深地毒害了知識分子,給知識分子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所以我審視今天的社會,也要從社會現象來看,要改革這些落後的制度。要推陳出新,制定出適宜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生活會蒸蒸日上的法規。

范進中舉讀後感400字(三)

《范進中舉》寫了一個封建文人獲得功名的經過,雖然兩篇文章的內容不同,但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舊社會知識分子的毒害。

孔乙己死了,他活著的時候是一個會說「之乎者也」的笑料,死了也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對周圍的人來說,只不過是少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范進成了名,他一下子從岳父的出氣筒變成了天上的星宿,成了鄉紳的世交,因為這他竟然瘋過。兩人結局不同,但都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最怕別人說他沒中秀才,范進也總想著自古無場外舉人,可見他們想的都是中榜,他們把科舉看成是向上爬的救命繩。然而,像范進這樣的人,即使肉體還活著,精神卻早死了,他的成名只不過是從一個泥潭陷進另一個泥潭。

我們也在學習,也要考試,但與他們有著天壤之別。他們的學習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我們卻有著遠大的目標,我們是為祖國而學,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學。舊的科舉制度不存在了,但追求學歷的思想仍然存在,有的人不就是把進重點中學、考大學作為自己唯一的目標嗎?其實這是倒退的思想。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卻把自己束縛在一味「進大學」的小圈子裡,這算什麼呢?孔乙己、范進等等都已經全部死去,他們身上所帶的舊文人的氣質也不再復存。而我們不但肉體還活著,精神也要活著,而且要更充實。舊的科舉制度已毒死了不計其數的舊文人,難道在今天,我們還要自己給自己戴上「新科舉制」的枷鎖嗎?不,決不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