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名人傳2000字讀後感

名人傳2000字讀後感(一)

《名人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作品,此書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我在閱讀這部著作時,由始至終都是懷著一種謙虛的學習態度,因為我覺得在羅曼·羅蘭筆下的三位家喻戶曉的名人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都是我們現代人所欠缺的,也是當今社會每個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之一。

三位藝術家,一位是音樂家,一位是雕塑家,一位是文學家。他們雖說乾著不同的職業,環境也不同,但是他們都是在各自行業內的佼佼者,他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羅曼·羅蘭緊緊地把握這三位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他們在憂患困頓的人生路途上歷盡苦難與顛躓而不改初衷的心路歷程,凸顯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闊的胸襟,從而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談起《名人傳》,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的人生絕對是當時的時代狀況的縮影。他出生於佛羅倫斯的一個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承受了更大的壓力。然而他比起同時代的藝術家,他不滿足於宗教藝術,更是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之一,就像中國的「五四運動」一樣,打破了人們的封建思想,在黑暗中尋求新出路,然而這就決定了他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的悲慘命運。

俗話說,精神上的傷害比肉體上的傷害更痛苦。俄國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就好比中國的魯迅,用文字來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企圖讓人們改變固步自守的思想。而他也很清楚地認識到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他在《戰爭與和平》裡所說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她)的芬芳。」而這句話讓很多人對生活重新充滿了希望,列夫·托爾斯泰的這句話就猶如沙漠中的一泓甘露,滋潤了許多瀕臨乾涸的心靈。

而我覺得,《名人傳》中最有感觸的還是《貝多芬傳》。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為「樂聖」,貝多芬在28歲時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貝多芬從小就酷愛音樂,有很高的音樂天賦,但是命運卻無情地摧殘了貝多芬的聽力。對於一個熱愛音樂的人來說,失去聽力就等於失去了一切,就好像魚兒離開了水。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貝多芬不向命運屈服,而是選擇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對待一切困難。就正如貝多芬自己所說的:「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失聰後,他拿一根木棒叼在嘴裡,讓木棒接觸鋼琴來感知聲音,他的很多經典著作都是在失聰後所創作的。可以說,是音樂讓他堅強地活著。

三位不平常的名人,在個人成就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成功的背後有著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蘊藏著一個個悲慘的身世、無數的坎坷以及曲折的命運。他們在逆境中成長,在逆境中磨鍊意志,為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人生基礎。俗話說得好:「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假如當初他們向命運低頭,那麼他們能做的也只是任天由命,絕不可能有現在的成就。

讀完《名人傳》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現代化社會的我們,生活比以前富有了,但是我們年輕一代的意志力,那種老一輩的堅持不懈,不怕吃苦的優良傳統卻被我們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上海一小女孩吳怡錚,因醫療事故雙目失明,對於一個正處於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小孩來說,雙目失明無疑使她的生活失去色彩,對於她來說也是一個遺憾。但是,這些困難並沒有使錚錚屈服,她沒有放棄生活,而是很樂觀地面對一切常人難以容忍的困難。錚錚從小酷愛音樂,音樂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用音樂來講述自己的心聲,用音樂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音樂就像是錚錚的一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是音樂讓她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她在一個電視台節目中演唱了一首《天亮了》讓全場潸然淚下,感慨萬千。在舞台上錚錚忘我地唱著,在那一剎那,我覺得一切的一切在她面前都是那麼地微不足道……我想,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她打開另一扇窗。她那發自內心的天籟般的聲音,滋潤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一曲終了,掌聲經久不息,誰也沒想到在一個弱小的身軀里竟能夠發出如此感人肺腑的歌謠。錚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應該學習她的那種對生活充滿希望,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

海明威曾說過:「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是,沒有什麼困難是我們克服不了的。我們比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列夫·托爾斯泰的條件、環境更優越,他們能幹的事,我們為什麼不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肯努力,遇到困難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名人傳2000字讀後感(二)

二十世紀初羅曼羅蘭的《名人傳》裡不時有這樣的語句,現在讀來仍讓人醍醐灌頂,作者在書的開頭就說出來著書的目的:「讓分散在世界各地處在悲苦中的人民在生命中能有絲自由呼吸的時間」。貫徹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三位藝術巨匠的人生,無不是年少成名,中年迷惑,晚年譽滿天下。當然,連線他們一生自始至終的,是對崇高理想的執著追求,悲苦而孤獨,讓後來的孤獨的大眾從內心的烏雲縫隙中看到些許燈光。

貝多芬出生於1770年。有一個酗酒切被虛榮心擊昏了頭腦的父親,為了炫耀兒子的音樂天賦,父親要求貝多芬很小的時候起每天就得練習幾個小時的小提琴,甚至不惜動用武力。貝多芬很小就得為物質生活操心,在他17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他不得不成為一家之主,領取了父親的養老金——政府擔心一個酗酒的父親會在女主人去世後毀掉這個家庭。

悲慘的童年使貝多芬感覺「生活不是鬧著玩的,充滿了苦難」。如果一個男人從家庭生活中得不到溫暖,從父親那裡沒有感受到榜樣的力量,那麼他會追求社會生活中的偉大。

席捲歐洲的法國大革命隨後爆發,比貝多芬大一歲的拿破崙橫空出世。拿破崙的英雄事跡填充了貝多芬心目中偉大的空缺,《英雄交響曲:波拿巴》《第五交響曲》在這個時期創作完成。貝多芬的音樂充滿「可怕的力量,任性的情緒和易怒的氣質」,因為,雖然貝多芬的生命充滿了病痛的折磨,愛情的缺失,親人的關懷,但貝多芬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根深蒂固的善良,「我拒絕承認,除了善良,還有什麼高人一等的標誌」,只有內心真正強大的人才能真正從生活的艱辛中體會到快樂。

如果一個人出爾反爾,又過於軟弱,一生都走在履行自己的諾言的路上,為了躲避多數想像出的恐懼,半夜會捲鋪蓋捲逃亡,這樣的人會取得怎樣的成就?

「一個偉人的可悲缺點,是面對隨意生殺予奪的物質暴力,處於怯弱,為使藝術夢想的生命得以保全,竟向兇殘低頭。」米開朗琪羅自幼見識到人生的殘暴與精神的孤獨,因此他選擇孤獨,而比孤獨更可怕的是他無法和自己相處,總是自我否定、自我較勁、自我摧毀。所有這些,註定了米開朗琪羅一生的悲劇。

就他對恐懼的態度,謊稱惶恐,同時為自己的恐懼羞愧欲死,意識到自己是缺乏意志力,性情軟弱的人。他一生不斷在承諾,不斷在逃避,因為追求完美,他的承諾需要完成的周期總是很長,怯弱的天性又總是讓這個周期沒有期限。承諾無法完成,他又害怕主家的追責,有時不得不答應主家增加的新的要求,還落得要自費完成的地步。為了活著,他拍法官的馬屁,不惜與最好的朋友斷交,做政治牆頭的上一顆隨風草。沉湎於自己的激情和信仰,痛恨同樣偉大的達文西,說達文西是「做了銅馬模子卻沒鑄成銅馬的人,還在半路停下來,好不知羞」。他沒有一天不在工作,整天沉湎於自己的計畫,又無法與別人分享榮譽,事必躬親,不時病倒,深刻的體會到健康和夢想在苦役般的生活中日益衰竭,反觀自己精力充沛的時候並沒有完成很多作品,不斷指責自己。

家庭方面,米開朗琪羅支撐了全家的開支,確切的說,是他父親的家庭—他沒有結婚。全家都指望著他活著,「對他過度盤剝,拚命壓榨」,為了消除父親對錢的事情的焦慮,他一面給父親錢,一面鼓勵他。兄弟們盤剝他,他因為驕傲,從不拒絕,任憑他們折騰。但聽說兄弟們在家虐待父親時,「他恨不得殺死他們」,分別給每個兄弟寫信聲討他們。幾個兄弟去世後,他把親情寄托在侄兒侄女身上,履行父輩的責任。

《名人傳》給我們展現的米開朗琪羅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心裡有美的渴望,善良而軟弱,是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人,分散在各個角落,過簡單普通的生活,默默體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這錯綜複雜的社會。通過了解米開朗琪羅的生平,讓後人在某個時間感覺到,「原來我不獨行」。

讀大學時,托爾斯泰對老師教的知識嗤之以鼻,沉迷於盧梭的學說。分析成癮,自己寫下犯錯誤的原因:優柔寡斷,缺乏魄力;自我欺騙;急躁;無來由的羞愧;壞脾氣;混亂;好模仿;搖擺不定;魯莽。他評價自己的時候,洞若觀火,毫不客氣:「我活的像個畜生,真讓人心灰意冷」。並在日記本里記下三個吞噬自己的魔鬼:賭博欲,可斗;情慾,難斗;虛榮心,最為難纏的鬥爭。這個青年始終活在理性的海洋中。

只要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無不被這本鴻篇巨著的偉大力量震撼,從中你能感受生命叢林、人性海洋,是站在理性和信仰山脊上的巨石。《戰爭與和平》耗時五年,是托爾斯泰在愛情的庇護下的作品,卻超越了文學、哲學的範疇,涵蓋的知識全面,刻畫的人物細緻各有特色又真實。這個歷史時期民族的遷徙,各國的戰爭的描述,無不突出一個中心:真正的英雄是人民。

一般的藝術作品都與實際生活稍有出入,但托爾斯泰的作品與生活聯繫的非常緊密,因為他的幾乎每部作品裡都有自己的影子,他從二十歲開始每天開始寫日記,直至去世。又因為他坦率的性格:「我連自己臉紅的事業照說不誤」。

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而高尚的人,都能因此承受苦難—貝多芬。如果你覺得生活過的正努力而悲苦,建議您讀一下《名人傳》,看一下三位藝術巨匠的生活,體會一下他們的所想、所思,或許能得到些許啟示。

名人傳2000字讀後感(三)

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著,最終成為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鍊!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他對音樂有火一般的熱情,先後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輝煌壯觀,充滿了幻想。但災難還是無情的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1802年,他意識到自己的聽力障礙已經無法治癒,並且會很快惡化。那意味著他可能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但他卻能頑強的和命運抗爭,這也許是他後期能寫出那麼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這種對生活對命運永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希望。

讀了貝多芬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海倫凱勒——一個同樣有著堅強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樣是很不幸的,兒時的一場大病,讓她變成了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裡,沒有色彩,沒有聲音,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命運的不公沒有讓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於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終成為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貝多芬和海倫凱勒在生活中遭遇著不同的磨難,但他們卻有著同樣的精神——永不向命運屈服!這不僅讓我敬佩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作為21世紀的一名中學生,社會的競爭更加的激烈,我們的功課越來越多,學習上的困難也隨之增多,面對重重的困難與壓力,我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精神呢?是!在遇到難題時,在學習成績下降時,讓我們「借著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面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理想。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

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貝多芬以他堅強的意志,以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掃空憂鬱的思想,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米開朗琪羅表面看上去是比貝多芬幸運的多,他不殘疾,也不貧窮,他出生於佛羅倫斯的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壓力。

因為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見外族侵略;自己國家的土地被侵占卻無能為力,他與貝多芬同樣孤獨一生,他的家族從未給過他任何溫暖與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謀取利益;他到處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慘的是,他所處的環境與奴隸沒什麼兩樣。

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唯一幸運的是,至少教皇還承認他的天賦,並且不止一次的保護他的藝術成就不遭破壞,但是他們卻剝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他一輩子都像拉磨的驢一樣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餘歲的高齡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

如果米開朗琪羅沒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許他就不痛苦了,就會以教皇賞識為榮了,然而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於宗教藝術,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

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之一,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決定了他將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雖然他的本質性格是驕傲自信而且固執的,只是他的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長子」的責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於不顧,這就決定了他在關鍵時刻必然會逃跑,或者選擇明哲保身,向權力屈服。特定的時代條件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揮。

與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爾斯泰,他從小在名門貴族長大,地位優越,無憂無慮,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終身忙碌,身體健康,有著幸福的家庭,有著很高的文學天賦,在別人看來,已經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憂慮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

他厭倦了優越的環境,藐視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學聲譽,只有生命的真諦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獨渴望的,於是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擁有的幸福感成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擁有的這一切,煩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正是由於對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虛度年華的精神才使他的煩惱接踵而來。

其實縱觀全書,在三位名人的傳記描寫中,都時時透露出了這些名人的缺點,貝多芬脾氣的暴躁,米開朗琪羅的軟弱和優柔寡斷,列夫·托爾斯泰固執和封建。

其實《名人傳》也告訴了人們,英雄和名人並()非沒有弱點,也並非就完美,畢竟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但是這並無損於他們所做出的偉大的事業。

悲慘的命運和嚴峻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名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並且堅定自己的信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