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親職教育

那些5歲會背100首詩的孩子,根本就不該拿來炫耀

在今年五一去西安旅遊的火車上,我看到了這樣一幕:

一家三口興高采烈地去旅行,小男孩看起來五六歲的樣子,活潑可愛,對面鋪的中年男子很喜歡這個孩子,就前去搭訕。媽媽對孩子說:「兒子,你給叔叔背首唐詩吧!」孩子立刻開始倒背如流,一連背了好幾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中年男子直夸孩子聰明,並問孩子:「小朋友,你知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告訴我們什麼嗎?」小男孩頓時說不出話,爸爸媽媽有些不知所措。

我當時反覆在想:對詩的含義一無所知,只知道背有什麼用?

01

我大學同學的一個閨蜜M,小時候那是學校里出了名的「留學生」,多是因為背不下來學過的唐詩。要知道,他所在的班級,學生背唐詩的能力在全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倒背如流過百首的比比皆是。可M連課堂上學的都不會背幾首,在老師的眼裡就是拖了班級的後腿。

後來這個班級換了新班主任,得知這一情況後,班主任將M叫到了辦公室。經過老師的悉心開導,M向老師哭訴說,自己本來也喜歡唐詩的,可就是過年全家相聚的時候,媽媽讓自己給舅舅背《望廬山瀑布》,本來就沒有記得很熟再加緊張,沒有全背下來,回去後被媽媽一頓訓斥,從此見到唐詩就感到害怕。

此後,班主任安排班裡的學習委員全力幫助M,並和語文老師溝通,語文老師保持著對M的關心。一個學期後,M不僅能熟背多首唐詩,還能清楚地說出每一首詩的含義。在全區唐詩宋詞比賽中,M以優異的表現獲得了國小組第二名,評審老師們無不誇獎M對唐詩的理解能力。

直到現在,M仍舊保持著讀詩與寫詩的習慣,並將古人的勵志精神完美運用到了工作和生活中,生活豐富多彩,工作中也備受賞識。

02

對唯物辯證法中質量互變規律的辨析是這樣的:「並不是量變就能引起質變,而是量變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運動形式發生了改變,進而才能引發質變……」只承認量變否認質變,則是庸俗進化論。

可實際上,還真有太多的人這樣幹了。

在他人面前,大人們互相攀比誰家的孩子背的唐詩多,時刻關心張三家的孩子周末參加幾個興趣班、李四家的孩子得了幾朵小紅花、王五家的孩子暑假讀了多少本書,做了多少套題……

沒有科學的思考,沒有正確的引導,無意義的攀比奪走了孩子本該有的快樂,只滿足了大人們的虛榮心。

學鋼琴,本是陶冶性情,培養藝術氣質的興趣,多少家長逼著孩子為了功利化的考級而學習,小時候過了七級、八級甚至十級,孩子考過後卻再也不碰鋼琴,這其中飽含多少血淚創傷?

任何課外興趣班,本質上都是豐富孩子生活,培養堅持精神,可被推到功利的旋渦中的孩子們,只為學而學,成為了大人們用來炫耀的工具。

孩子就是大人的影子,父母的行動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

很多人聽說了自己崇拜的人讀過多少書,每隔一段時間讀幾本書之後,買書成了習慣,但太多人根本沒堅持讀下來,堅持下來了也不知道自己在讀書中學到了什麼。

再看看朋友圈裡的各種曬:

已在薄荷閱讀訓練營讀了XX;

我已在經百詞斬上堅持了XX天,今日過招XX個單詞。

讀也讀了,曬也曬了,可真正記住了多少?有多少爛熟於心?

看到好友們曬出的運動數據,自己也心血來潮,辦健身卡、買運動裝備,時不時曬出自己在健身房的照片,可真的是去運動了嗎?好多人不是,且多少健身卡只是靜靜地「躺」在家中接塵土。

總是感嘆時間都去哪兒了,但可曾想過,多少時間花在了無意義的事上?

03

由於天生的非理性思維和焦慮的功利心,太多的人盲目追求數量,卻忘記了本質。

前段時間,有一位孕婦本來就要當媽媽了,結果因為家屬不同意剖腹產,疼痛難忍,悲痛欲絕,含恨跳樓自殺。悲慘的結局、家屬的冷漠引發了眾怒,不同意剖腹產的原因居然只是為了日後生二胎。

權且不說這種說法是不是事實,「全面兩孩」放開後,以各種方式勸說甚至威逼自己的兒女要二胎的老人比比皆是,對兒女生活的不易不管不顧,也不考慮是否具備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條件。

盲目求量不求質,從來就不是努力,更不是追求,而是一種畸形的功利心理,到頭來很可能有付出卻一無所獲。

哪怕一年唯讀一本或半本書,只要吸收了其中的知識,讓自己受益,你就收穫了真正的價值。

哪怕一個月唯讀一首詩,積累一句名言,只要全面理解創作背景和蘊含的道理,將前人的智慧用於生活和工作,你就是受益者。

哪怕一天只做一道題,能把題徹底理解透徹,學會舉一反三,從此提高成績,你就是在超越。

重要的並不是孩子學幾個興趣班,只有孩子的生活變得更豐富,養成堅持的精神,助力成長,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是無用功。

重要的並不是要一個或兩個孩子,根本在於是否有能力承擔足夠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保障孩子健康成長。

真正的價值與收穫,與固定時間內讀多少書、背幾首詩、做幾道題、學幾個興趣班沒有關係,關鍵在於積累和提升,在於從中獲得了什麼。如果一味追求數量而忽略了本質,就是本末倒置。

以價值為起點,以收穫為基石,才是正確的態度。

作者簡介:東遠,高級文案策劃人,公眾號《理式生活》創始人兼獨家作者,用道理|哲理|真理|成就幸福。幸福生活,從「理」開始。QQ:1937388732,公眾號:理式生活,公眾號ID:lixszg。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