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深度熱文

新周刊2018年新年獻詞

  《2018,一定要發

  文/新周刊

  早安,各位!

  這是2018年的第一天,也是你的新未來的第一天。

  來到這一天,一定很不容易。過去的2017年,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多疑惑與困擾的一年,人們像是被勒索軟體WannaCry(想哭)感染了,情緒持續低落,就連昨天翻到2017年日曆的最後一頁,帕蒂·史密斯的新年祝語也透露著輕微的喪——“沒人期待我的到來,一切都等著我去打開”。

  也許,這一切都沒有想像的那么糟。在你出發前往2018的時候,前方可能已有美好的人與事,盼望與你相連。

  是時候結束2017年的“喪”了。

  2018,希望人人都發

  回顧2017,我們窮過。網上流傳著一張“窮”字的新解圖:

  宀,是指一個固定的地方,即公司和單位;八是指8個小時;力是指賣力地工作。合起來看,“窮”就是指一個人在固定的崗位上,每天八小時賣力工作。

  上班族們唯一不同意的是,他們一天不止工作八小時,一周不止工作五天,但一年到頭可能拿不到多少年終獎。一位網友在談心社文章《別瞧不起在乎幾塊錢的人,真的是窮怕了》下面幽默跟帖,微笑中透露著貧窮:“想想都覺得諷刺,竟然用六位數的密碼,來保護自己三位數的財產。”

  國家統計局2017年9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北上廣人均存款超過10萬。你的2017年?圖/視覺中國

  人們口中的“窮“,是獲得感的稀薄,即使月入一萬,依然感到捉襟見肘。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新年願望也許就是2017年最紅的一句流行語——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來到新的一年,我們不奢求暴富,但2018,一定要發。發,不只是一種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出發”的決心與“發奮”的過程。

  未來一年,我們可能依然會越來越忙,為了新年計畫上的清單——戀愛、買房、結婚或旅行,結束2017年的喪,收拾心情,往2018年的美好生活出發。

  在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目標是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充足的獲得感、安全感與幸福感。

  2017年10月,浙江嘉興,醫護人員正在開展義診活動。圖/視覺中國

  2018,希望人人有發

  回顧2017年,我們“禿”過,最先遭殃的還是第一批90後。

  禿頭被解讀成了一種無可避免的宿命。熬夜工作,結果便是睡眠不足,導致生物鐘失調,逐漸變禿;不熬夜工作,工作量少了,這個月的收入也就少了,最後依然會患上焦慮。

  其實,“禿”只是2017年人人爭相討論的“中年危機”的一個象徵,與肚腩、油膩、手串、保溫杯一樣,都是人們轉移生活焦慮的目標。

  1999年的聖誕夜,一名開始禿頭的創業者在西雅圖的辦公室里獨自加班,後來他超越了比爾·蓋茨,成了世界首富。

  面對徐徐到來的2018年,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告別焦慮症,擁有健康的身體與心靈,也希望再也沒有人把那些努力但失意、拼搏而疲憊的人調侃為“禿頭少年”“油膩中年“。

  阿蘭·德波頓說:“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些人無法或不願溫順地服從關於上層身份的主流觀念,但他們有資格擁有更好的稱呼,而不是殘酷地被人稱為失敗者或小角色……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並不是只有法官或藥劑師的方式——才能證明生活的成功。”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如果世界上真有一種生活的意義叫“幸福”,那不過是“努力”和“奮鬥”的另一個名字。

  2018,希望人人十八

  回顧2017年,我們也老過。年紀輕輕的人,紛紛過上了老年生活,養生,種草,吃素,不爭,自稱是無欲無求的“佛系青年”。

  走過年底興起的“佛系高級喪”階段,喪文化終於告一段落了。12月30日,突然間整個朋友圈和微博都在曬自己18歲的照片,雖然有人刻薄地稱之為“葬愛家族開年會”,但一張張像素很渣但笑容很真、穿著很土但青春正好的照片,組成了2017年最美好的一道風景。

  因為2017年12月31日,是最後一批90後(生於1999年12月31日)的18歲生日,意味著全體90後從此告別了未成年,這個青春無限的世代“終於走到路口,光榮地過渡”(黃偉文《18相送》)。這一天,人們是在歡送十八,也是在慶祝十八。

  商界大佬們年輕時的照片,也被網友們翻了出來。

  新的一年,我們無法像保爾·柯察金那樣告訴你應該如何度過才有意義,我們更相信羅曼·羅蘭式的生活方式:“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去愛街上任何一樣東西。像黃燦然的詩,去愛水果與蔬菜——它們“新鮮得讓你想起自己還是個單身漢,而擁有一個家庭的幸福感似乎已觸手可摸”,去愛路上遇到的嬰兒、老人、男孩和女孩,因為他們的身上都有你的一部分。

  去愛2017年的哭笑不得。來年也許還有下一撥人成為新的吐槽對象,但一切都沒有想像的那么糟,只要我們還敢於拼,敢於搏,敢於看,敢於聽,敢於笑,敢於哭,敢於跌倒,敢於出發,也敢於做夢。

  也去愛2018年的每一個未知。法國哲學家讓尼埃爾(Abel Jeannière)在《時間與哲學》中說,現代社會只有一點是真實的——今天,每一個人,無論是依靠自己還是通過一個群體,都必須在“捉摸不定的時間”浪濤中創造自己的個人的和諧。

  現在,讓我們去愛2018年的每一天吧。

  來源:《新周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