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安靜周國平讀後感

安靜周國平讀後感(一)

周國平先生是我很鍾愛的作家。我喜歡他的《安靜》,不僅緣於這個讓人淡定、恬然的名詞,更是嚮往「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先生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夢想的執著追求,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安靜的價值所在。

周先生能巧妙地將安靜的意味貫穿到書中的字裡行間,讓人難以釋懷。在他的盡情、盡興的發揮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安靜不是人們在某一瞬間的偶拾,而是從巨大的絕望中找尋到的最美好的驚喜,這是一種脫然於俗世的境界。

我一般會選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品讀周先生的文章,在清涼靜謐的氛圍下,沏一壺淡茶,隨同先生去找尋安靜的意義。

安靜不是突然間的所得,它需要心靈的感悟。在這本書的目錄里,我發現了讓人溫暖而又平淡的話題:藝術、執著、幸福、平淡、死亡、存在……

書中,周先生所表現出的人生體驗與讀者們的人生感悟的詞語中,沒有一個「安」字,也沒有一個「靜」字,但都與安靜是那麼的接近和融合。周先生所希望的正是這樣的一種超脫塵俗的境界。

安靜絕不是一沉不變的靜止不動,儘管它駐足在某一風景上。曾經以為周先生對愛的理解是最生動和貼切的。在他的作品《人與永恆》裡,愛情就像林中的溪流,清純、甘甜,超凡脫俗於塵世,但卻令人憐惜。但本書中說到了「隱私」,和「隔膜」,卻使溪水流入人間,不再擁有神氣,好像將要乾涸的河床。不過後來仔細想想,愛確實應該在凡塵俗世,應該在人的心底。愛,應該是實實在在的,應該長流不息,就像周先生所說,「愛情是一條流動的河」。

年輕時的他有幸進入到讀書人的聖地——北大,在那種擁有深厚人文氣息的環境下成長。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又有幸在深山老林里盡興安靜思考。在那樣環境和經歷下,他完成了對於自己思想的晚上和對靈魂的升華。在當下的社會中,對於利益的追求超過了一切,物語的暴漲超越了對於精神上的探求,就連文化界也沾染了世俗的歪風邪氣,讀者很難再能聆聽到來自大師心靈深處的聲音。因而,在如此浮躁喧囂的社會裡,安靜就顯得多麼彌足珍貴。

周先生的一些作品,如:《智慧和信仰》、《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孤獨的價值》等,雖不是全然說「安靜」,但還是能夠看出他的這種鍥而不捨的追求。

周先生曾經說過,「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裡面空無一物』」。現在品讀後,感覺卻是敲擊心靈的話。

事實上,無論這個世界變得怎樣的喧鬧和浮躁,終究是能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重要的是自己願不願意去找尋。抑或是找到了,是否能堅守住這樣難得的靜謐。又或者是我們真的在現實中找不到安靜,那至少還可以保持自我心靈的寧靜。假如這一塊淨地也被污,人的一生就真的會在彷徨、失落、無奈、嘆息中度過了。

感謝周先生的《安靜》所賦予讀者心靈救贖的力量;感謝周先生能用自己大半生的經歷和感悟給了我們如此多的人生啟迪。拋開紛擾躁動的外在,追尋自己心靈的安靜,讓平和、恬然、靜謐充滿每個人讀過先生文章的人的心靈。

安靜周國平讀後感(二)

《安靜》的誕生,於我幾乎是一個驚喜。它是周國平繼《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後的第三本散文集。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聖」,安靜似乎來得更為純碎和徹底。我喜歡《安靜》,緣於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

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的精神寶庫。」他對安靜的理解不正切合了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嗎?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裡面空無一物。同為當代智者的文化大師余秋雨也在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說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定位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就消了大半。」「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這個不正也是國平先生說道來的安靜嗎?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為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於安靜。也正是因為如此,註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

少年時代的周國平有幸進入多少人所夢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豐盈的人文環境和氛圍下成長。在中國最動亂的十年文革時期,他又有幸在深山裡安靜思考,與聖賢先哲交流,和花草蟲魚對晤,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經歷下,他完成了對思想的構建,對靈魂的提煉。

大寧靜產生了大孤獨,大孤獨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從容又讓他完成了一種內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憑著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隨意逡巡於任何國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與尼采,與蘇格拉底、斯賓諾莎,與柏拉圖、帕斯卡爾完成心與心的對晤。他甚至純碎可以以父親的身份對自己逝去的女兒哭歉:「在這個時代,平庸的哲學家太多了,而傑出的父親太少了。」「你短促而美麗的生命是我最真實的宿命。而我在人世苟活只是一個幻影。我抱著你小小的屍體,拒絕接受任何哲學的安慰……」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智者,頓時讓我們感覺到他是多麼的真實和貼切啊!智者是人,不是神,哲學也並不是無所不能。

搞哲學研究的周國平能寫出如此豐富深刻的散文,集哲學與文學於一身,融理性與感性於一體。質樸平實又不失詩的光華,暢達深邃滲透著哲學的智慧。正是這樣一種風格,使他擺脫了純學術的艱澀而實現了對哲學本身的突破。時光如梭,歲月荏苒,從童年到青年,從意氣風發漸漸步入人生的暮年,一路走來,生命如同一曲終將謝幕的長歌,在擊節處傾聽周國平六十載人生回首,一個向死而生的人站在上帝面前的心靈獨白:歲月改變了曾經的臉,性情在歲月中寧靜致遠。

夜深人靜的時候,再回過頭來,靜靜地翻開這樣一本《安靜》,再去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安靜周國平讀後感(三)

「喧鬧」,是「安靜」的對立面,這個觀點應該說毋庸置疑。所以,我為這篇文章起了這麼一個題目便難免引起歧義或是反對。是說「喧鬧」是「安靜」的真子集?還是說在安靜的世界裡尋找一絲喧鬧?首先,我讚賞你的見解,這麼說似乎都沒錯;其次,我想說這只是我在讀這篇《安靜》之前之後一個真真切切的感受,或說是想法。

若說世界是一座由「安靜」與「喧鬧」兩個托盤所構成的天平。那麼,「安靜」與「喧鬧」究竟孰輕孰重,我想,毫無疑問的是「安靜」的一邊。睡覺總得找一段安靜的時間,找一個安靜的場所吧?總不會有人喜歡「熱鬧」到大白天跑到校道旁睡覺吧!?當然,除去睡覺,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活著自己的生計,或學習、或工作。就舉個最貼近的例子來說吧,作為學生,難道在一間只聽得見翻書「沙沙」聲的教室里學習不比呆在一間熱鬧得像菜市場的教室高效得多麼?相信大多數學子都渴望能有一個安靜的空間,讓自己在知識海洋里遨遊。至少,我便是這樣的,喜歡安靜。遠遠看去,世界是熱鬧、生機勃勃的,但翻轉到地球的另一面,是夜晚安靜的半球。這使我不禁想問:世界真的是安靜的麼?

周國平的《安靜》中有這麼一段話:「不管世界多麼熱鬧,熱鬧永遠只占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裡有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去看世界背後的無垠廣袤的世界,這也許是最適合我的性情的一種活法吧。」()

喜歡這一段話,也喜歡文中所說的這種活法。遠離人煙也許是一種消極的避世,卻也難得尋求到一種全天候的安靜。古時隱士選擇了這種安靜,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而現在的我覺得,豐富的安靜是人生的一種至上的境界。安靜了,便擺脫了外界名利的誘惑;豐富了,便擁有了一種內心精神世界寶藏的可能。

只是,那種境界仍遠遠無法達到。因為基本上每個人都免不了「喧鬧一下」,都難以排斥喧鬧。所以我想,安靜其實應是一種態度,一種內在的追求,想追求安靜、追求高效、追求一種內在心靈的充實。而我們又不得不在「安靜」的外在染上「喧鬧」的油漆,以求不受污染,不被視為標新立異。

安靜,是喧鬧的心靈寄託,喧鬧在安靜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