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一個醫生的哲學讀後感

一個醫生的哲學讀後感(一)

最近,閒來之時,本抱著隨意翻覽書籍之心,看了這本書《一個醫生的哲學》,書籍的著者是一名臨床醫生,潛心工作30餘年,閒暇之時不忘總結自我,高度將工作心得升華,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醫生十分需要掌握哲學」。

迄今為止,醫學仍被劃分於自然科學領域範圍內,書中開篇之作就有提及,其實這樣的歸屬和劃分並不合理,因為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所以更準確而言,醫學是一個自然科學和社會學的一個邊緣學科或綜合學科。所以,我們應該轉變我們的觀念和思想,不能用機械的唯物主義和存在主義去對待病人,因為人類不是沒有生命的運轉不周的機械零件,也由此引出,對於我們廣大醫學生而言,只是具備過硬的醫學理論基礎是遠遠不夠得,我們同時更需要人文素養,因為醫學的本質是人學。正如毛概課上,老師經常有提及,現在的理科生過於的關注物質,而不注重思想的培養和升華,導致了客觀的機械唯物主義和存在主義,甚至有同學這樣說道:「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種錯誤的想法。所以,作為醫學生,我們應該在大學期間,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也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人文修養。

正如書中所言,科學家往往傾注了太多的理智,而對於藝術家更多的傾注情感,而對於醫生而言,必須要集冷靜的理智和熾熱的情感於一審。對於醫生而言,臨床工作經驗十分重要,經驗的積累需要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大量的臨床實踐、思考,這三點必不可少,如果我們將來走向臨床,一味的只知道針對常見病例熟練的動刀,能我們充其量只能被稱作是一個「匠人」。因此要想更好的發展醫學,發展自我,思考和領悟必不可少,多多思考會讓我們受益無窮。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現實的層面,而不去思考和探討凡事得來龍去脈,那麼一切只能還是渾濁不清。

林巧稚,21世紀一位家喻戶曉的婦產科醫生,她曾這樣說過:「醫學根本是預防,是醫療保健」。由此而言,醫學生未來前景和任務的似乎變得更加寬廣了,中國13億人口,人人需要健康,人人需要保健預防,故如此而言,醫生這一職位是供不應求的,也就不會出現就業難這一問題,所以凡事從實際出發,如果眼高手低,非得要進三級甲等醫院才甘心,其實也就註定一輩子守著鐵飯碗平平淡淡過日子。再次看來,個人的奮鬥是渺小的,只有黨和國家、人民的力量才是源泉,依此實際,未來醫學的發展大道勢必也林大夫所言。

作為一名醫學生,將來註定要走向手術台,在無影燈下,操起那事關人命的手術刀,我們不僅要醫人病,同時要不忘醫己德,面對現實如此大的壓力,我們能樂此不疲的將其作為終生的事業嗎,這似乎引發了我們太多的思考。

一個醫生的哲學讀後感(二)

這是郎景和前輩寫的一本書,看了感觸多多。

一個醫生如果僅僅是一個好醫生,那就絕對不是一個好醫生。

學習要不斷的積累和更新。我也總是有太多的藉口不去看書,實際上知識是需要溫故而知新的。我必須從頭開始。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要會看病,還好會寫文章,做科普宣傳。的確,有很多時候我也喜歡在患者就診的過程中給他宣講一些保健知識。但是還不夠,還要做的更多

關於男的婦科醫生,以前我也一直有偏見,可以看了這本書,我想通了,剛好我們醫院也來了個男主任,以前古代的也都是男大夫喔,我覺的男的婦科醫生可以避免每月的情緒干擾,每天可以有個好的心情去處理病人。像我自己,大部分時間還是熱情的,但是碰到寶寶生病、月事前後、家庭煩惱的時候,我的心情就會低落,對待病人的態度也就會差了。雖說工作不能帶情緒,可有的時候就像是到了更年期,無可避免的發火,大聲說話。還是得儘量克服才行。()

知識是要共享的,一個好的科學家可不會在乎成果是誰研究的,在乎的是這個成果對人類的貢獻有多大。但是保守的觀點在我們中醫學子中就體現的尤為突出。有了點成就就秘而不談,希望自己的病人越多越好,可實際上如果共享,可以讓後人走更少的彎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可以走的更遠嗎?不是可以更好的為百姓解除病痛嗎?我們幹嘛要在乎是誰看好了毛病呢?

不要在背後說人家壞話。這個毛病我也經常犯喔,幹嘛不當面說出來呢,有意見可以挑個合適的機會,用適當的語言溝通一下,不是更好,幹嘛要繞彎子呢?而且你今天對別人說的話遲早有天會傳到被議論者耳中。還是當面說吧,感情還會更好。

還發現林巧稚前輩大了我剛好80年。可惜我受外界的干擾太多,連林老的一個小拇指都還不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