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張曉風文集讀後感

張曉風文集讀後感(一)

我喜歡張曉風,喜歡她的散文——把我帶進一個美麗的世界。

「我喜歡冬天的陽光,在迷茫的晨霧中展開。我喜歡那份寧靜淡遠,我喜歡那沒有喧譁的光和熱,而當中午,滿操場散坐著曬太陽的人,那種原始而純樸的意象總深深地感動著我的心。」《我喜歡》,讀這樣的文字的確是一種享受,感受著文章那頭的筆尖之舞動,細膩的描寫著聲之靈韻。「我喜歡夏日的永晝,我喜歡在多風的黃昏獨坐在傍山的陽台上。小山谷里的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騰著。慢慢地,絢麗的雲霞被浣淨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在這意境裡,我的心仿佛也溶化在其中了。此刻,色彩的聲音也是甜美的、清香的。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要講一個故事,有時甚至是幾個,都是那麼生動有趣——先是引人發笑,後又讓人深思。就像那小孩兒向作者比電動玩具時她的話,「我告訴你,我根本沒有電動玩具!一個也沒有,大的也沒有,小的也沒有——你不用跟我比,我根本就沒有電動玩具,告訴你,我一點也不喜歡電動玩具!」引人入勝的故事總會牽動我的心,以電動玩具來計量生命也太荒謬了吧!自然而然,在《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最後她告訴我「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公分,不以智商,不以學位,不以暢銷的「冊數」。我,不納入計量單位。」一句「我是我」點明了主題。張曉風的散文總是娓娓道來,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後才隱約而神秘的把道理敘述出來。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高處何所有》——部落酋長的候選人面臨著攀上山頂的難題,一個只走到山麓,那裡繁花夾道,流水淙淙,鳥鳴嚶嚶;另一個人爬到了山腰,看到高大肅穆的松樹林和禿鷹盤旋,可惜卻不是山頂;只有最後一個人堅持到了山頂,「高處一無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個人」被放在天地間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留給我的,是無盡的思考與遐想,無盡地續寫著這個故事。

輕輕合上《張曉風散文集》,慢慢閉上雙眼,回想著一篇篇優美的散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用心靈感受著。喜歡,我喜歡張曉風和她的散文……

張曉風文集讀後感(二)

這篇《高處何所有》是張曉風的一篇哲理散文。

文章有一個副標題「贈給畢業同學」,可見是為那些在攀登學問這座大山的學子們寫的。可是,文章所蘊含的深意,卻遠遠超過了做學問本身,那是一種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較了多種人生境界後對某種至高境界的由衷讚許,是對那種看似平易卻難以抵達的真英雄境界的詮釋與破譯。 散文作者沒有用太多語言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她藉助一個故事來說明問題。奇怪的是,這個看來似曾相識的故事並沒有曲折離奇的地方,卻在平淡從容中緩緩透出一種無法迴避的魅力。那是真實的魅力,是帶著悲劇色彩的人生真諦的魅力。與過去讀過的三兄弟探寶,付出愈多收穫愈多,「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敘述模式相比,張曉風的故事要嚴酷得多也煞風景得多。第三個年輕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並沒有得到鮮花和掌聲,也沒有看到無限風光。他看到的,只是「高風悲旋,藍天四垂」;他感到的,只是孤獨和渺小。是的,這才是人生的真實,這才是人們到達某種人生境界後必然的感受。也許這種感受帶著濃重的悲劇意味,從來也沒有到達或接近這一境界的人意識不到這種孤獨和渺小,但並不等於孤獨和渺小不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識不到的悲哀是更加深重的悲哀。所以,明知前路的艱險,明知頂峰的荒涼,明知個體的渺小,他仍然奮力前行,為的是探究真理,尋找夢想,這,才是真英雄。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傷痕,是孤單的長途,以及愈來愈真切的渺小感。」

張曉風在散文的最後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正是這個觀點的真實和冷峻震撼了我們,也吸引了我們。做個真英雄吧,縱然高處一無所有!

張曉風文集讀後感(三)

這是我第一次讀大篇幅的散文。讀完《張曉風散文》後,我感覺很細膩,很溫柔,她的散文不會有驚心動魄的描述,卻在娓娓道來中讓人感覺到一種家的溫暖。

書中有許多狀物的散文,《白千層》就是其中一篇。作者在校園裡看到了白千層,它的名字吸引感動著作者。白千層是純潔的,是堅強的,「必定有許多壞孩子已經剝過它的乾子了,那些傷痕很清楚地掛著。只是整個樹幹仍然挺立得筆直,在表皮被撕裂的地方顯出第二層的白色。」冷酷的摧殘從沒給它帶來什麼。一株樹就好比一個人,這株樹的內心是純潔的白色。我們要追求,但在追求中不要被金錢和名利駕馭。我們也只有追求純潔的心靈,追求強大的思想,才能重新認識自我。()

《地毯的那一端》是作者給她丈夫寫的一封信。這篇文章扣人心弦,平和安然的環境氣氛。運用書信形式,更利於情感的抒發和故事的闡述。文中還運用插敘,款款道來給我們簡述了兩個人的故事。在作者筆下,一切似乎就這麼簡單,她讓我們明白了人生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波瀾壯闊是人生,平平淡淡也是人生。

「哪一個母親不是仙女變的?」每當想起這句話也就想起了《母親的羽衣》。讀完文章後感觸很大。我無法想像,曾經那個披著羽衣令人羨慕的公主,現在卻可以為了孩子起早摸黑。這令我想起了我的媽媽:每天早晨我還沒睡醒就能聽見廚房內做飯的聲音,習慣告訴我一定是媽媽在忙碌,我躲在牆角仔細觀察媽媽的一舉一動,廚房油煙很大,她時不時的咳嗽著。上學時,寒風刺骨凌風無情的從她手上划過,他的手已經龜裂了,媽媽是多麼堅強啊!有時放學晚了,踏出校門仍能看到媽媽的身影,這便是母親。天下母親都是一塊砧板,是那樣柔順地接納了無數尖銳的割傷卻默無一語的砧板。

讀張曉風的散文,讓我感覺到了一種最原始最淳樸的感情,沒有故作深情地講理,有的只是充滿樂趣的生活小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