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余秋雨文集讀後感

余秋雨文集讀後感(一)

《廢墟》,出自當代作家余秋雨先生之手。

這是一篇蘊含精緻,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通過「廢墟」表達了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未來的關注。

作者所說的「廢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廢墟,更不會是現代人建造的,由於資金等問題而荒廢的廢墟。作者指的廢墟往往存在的年代比較久遠,且有一定歷史意義和存在價值的「廢墟」。

在余秋雨先生眼裡,「廢墟是古代派往現代的使節,經過歷史君王的挑剔和篩眩」「廢墟是一個磁場,一極古代,一極現代,心靈的羅盤在這裡感應強烈。」廢承載著古人對現代人的希望,希望現代人去發掘他們的歷史,為中華民族完成未盡的使命。

廢墟是歷史的見證,是前人對後人的寄託,是舊的文明的終點,是新的文明的起點。同時,廢墟也是曾經沒落的證據。我們應該保護這些廢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發現曾經的不足,開創明天的輝煌。但是,如果我們改造了廢墟,使之成為高樓大廈,那麼,雖然我們了解了過去,可是我們的後人就再也無從得知了。活生生的「教科書」沒了。

如果沒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及其遺址,沒有「七三一部隊」遺留的生化彈藥,沒有一幅幅觸目驚心的隨軍記者拍攝的記錄日軍暴行的照片,我們何以為中華民族的勝利驕傲,又何以痛惡日本法西斯呢?同樣,如果沒有這些證據,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史的行為,我們又去拿什麼反對和制止呢?

廢墟的價值不是可以用什麼東西來衡量的,更不是金錢可以估計的。因為廢墟,才有了堅強的炎黃子孫;因為廢墟,才造就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廢墟是無價的,因為他的背後是悲劇過後留在人們心中的心靈的負載。正視這一負載,才能攜帶廢墟走向光明。

因為悲劇的發生,所以留下了廢墟;因為人們的執著,所以保存了廢墟。我們不需要為廢墟而羞愧,不需要為廢墟而遮掩,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後,因為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如今的社會,缺少的正是廢墟。少了使我們堅強的廢墟,少了使我們居安思危的廢墟。如今的我們,更要懂得廢墟的珍貴,保護眼前的廢墟。因為它太過重要了。

余秋雨文集讀後感(二)

近日,抽空重讀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山居筆記》,但當讀完最後一篇《歷史的暗角》後心情尤難平靜。

這是一篇專以揭露和鞭撻「小人」的散文。文章以歐洲的一名愛搬弄是非的長舌婦使得一村人都成了仇敵的例子開始,又舉出費無忌在奉命為楚平王的兒子迎親過程中,設法把新媳婦變成了平王的夫人最終使楚國滅亡的故事。由此,作者為「小人」總結了八大行為特徵,即:小人見不得美好,小人見不得權力,小人不怕痲煩,小人辦事效率高,小人不會放過被傷害者,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小人必須用謠言製造氣氛,小人最終控制不了局勢。與此同時還把「小人」分成惡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等四種類型。但在剷除和防禦「小人」上作者卻犯了難。余先生認為,小人所以難以防禦,除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特殊需要為小人的產生和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外,社會群體還有五大原因,即觀念上的缺陷,情感上的牽扯,心態上的恐懼,策略上的失誤以及靈魂上的對應。

讀罷此文,我的第一感覺是余先生肯定是碰上了現實中小人的糾纏,使他心生忌恨,不吐不快。但在「鼓譟」(余先生詞)一番之後,又對如何防範感到無奈。所以我又想:這真是何苦呢?

孔老先生當初把人劃分為兩種:君子和小人,標準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余先生好像也贊成這種劃分,我們當然認為余先生也是君子了。但是,當小人為「利」糾纏余先生的時候,以君子之「義」是不是要以牙還牙呢?當余先生對小人「鼓譟」以後,你的「義」又如何體現呢?況且,從古到今,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有智慧的用智慧,有力氣的使力氣,有誰能把君子和小人分得清呢。劉邦當初是無賴,屬小人範疇,但後來作了皇帝,你說他是因「小人」的卑劣獲得成功呢,還是以仁義取勝的呢。

「量小非君子」。一旦遇到所謂「小人」誹謗或糾纏的時候,上策乃是:不理不睬,沉默應對。

正是:

當紅大腕事纏身,何以偷閒鞭小人。

張羅八罪祥描臉,防範五難知費神。

慣見賢愚共奔競,豈憑好惡劃疏親。

英雄無賴常流轉,可記劉三昔日貧?

余秋雨文集讀後感(三)

《跟隨余秋雨的腳步》這套書一共包含《中國之旅》、《歐洲之旅》、《非亞之旅》和《心中之旅》四部獨立作品。在旅行了大半箇中國後,踏足亞歐大陸,叩訪兩河流域、埃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島、希臘、羅馬、伊朗、印度等古文明發祥地以及眾多歐洲國家。本系列在呈獻上述作品的同時,配插了一千多幅精美圖片,目的是為使讀者在追隨余秋雨先生的腳步時,能有身臨其境、風華盡覽之感。遺憾的是學校圖書室只有前三本書,於是,我就把這三本書讀了N 遍,希望能夠追隨余秋雨先生,實現我不能遠行卻要飽覽美景的願望。

《中國之旅》分北部、西部、中部、東部、南部五個部分,共 32 篇遊記,每篇的筆墨量並非平均使用,有的幾乎是一帶而過,千把字而已。而有的卻是揮毫潑墨,洋洋灑灑。無論簡寫還是詳述,都有作者的目的。簡寫,或者是為了過渡,或者是為了補充,或者是為了總結;詳述,既有作者的傾向和興趣,又有對歷史的疑點和爭議,還有文化的沉澱和交集。

在這本書的北部篇中,《平遙》和《祁縣》寫得比較詳細。作者一直在探究曾作為 19 世紀中國金融中心的平遙,為什麼隨著晉商的衰落而沒落,甚至包括整個山西。作者不是經濟學家,當然找不出原因所在,最後只能以這麼一段文字結束: 「 我只在《山西票號史料》中看到過一幅模糊不清的照片,日升昌票號門外,為了拍照,端然站立著兩個白色衣衫的年長男人,意態平靜,似笑非笑,這就是你們嗎? 」 而在西部篇中,《敦煌》是著墨最多的一節,畢竟是文人,對於敦煌文物的理解更為深刻、感受更為熾熱。其中一段,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宣洩達到了頂點: 「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

讀完本書後,很想去一下敦煌、三峽,不知什麼時候能夠實現,藉助大師的感受,好好體味一下祖國山河的壯美!今天全部看完了,覺得寫蘭州、敦煌、三峽、南京、周莊等幾部分寫的特別好看!喜歡讀大師的書,像是在聽大師娓娓敘來,大師的每一句話,感覺那麼風趣、那麼有水準、恰如其分。喜歡他的語言風格,喜歡他有感而發,喜歡他從歷史的大海中為我們帶來的朵朵浪花。讀了余秋雨大師不少的文集,學到了很多知識,體味了大師的文風,領略了古代文明的魅力,給我帶來了無盡的閱讀享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