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國中一年級讀後感

《吶喊》是魯迅先生所作短篇小說的結集,它真實描繪了中國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孔乙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典範之作。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下層知識分子---穿著又髒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的「之乎者也」,時刻不忘在人們面前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戲弄他時,他還一再表現出自己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及到他內心的傷痕時:「孔乙己,你怎的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呢?」,他才會顯出頹唐不安的神色。

在《孔乙己》中,有一處描寫的故事讓我感受頗深:孔乙己到丁舉人家偷書,結果被打折了腿。孔乙己是個讀書人,丁舉人同樣也是一個讀書人,既然都是讀書人,丁舉人怎會打孔乙己呢?孔乙己窮困潦倒,受人譏諷,被人嘲笑。但同為讀書人的丁舉人卻橫行霸道,作威作福。孔乙己和他的對比,使人深刻感受到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罪惡。

這篇文章還反映了社會的冷酷無情-當掌柜向顧客詢問孔乙己的下落時,只得到了一個模稜兩可的回答:「誰曉得?許是死了。」在這裡,人們對孔乙己的冷漠態度和當時世態的炎涼畢現無餘,令人震驚!

讀到最後,我也明白了,孔乙己因封建科舉制度的殘害而變得痳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終不明白自己終生窮困落魄的原因,這才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東西。

國中一年級讀後感(二)

魯迅先生的筆法素來是犀利的。犀利中不乏對國生民生的關心和嘆息,似流水之柔婉。在黃昏時分拾起清晨的花,帶露折枝,香遠益清。

《五猖會》作為十篇短文中的一篇,篇幅短小卻不勝精悍。雖題為〈五猖會〉,卻不側重於描寫這個迎神賽會,而側重描寫在父親強迫下要求作者背誦《鑒略》。而當時作者作為一個兒童,心理描寫也寫得生動有趣「『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記住它,『粵自盤古』呵!『生於太荒』 呵!」廖廖數語,一個苦著臉背一本毫不理解的書的孩童躍然紙上。有句名言道得甚妙:「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看似只道了一件父親讓作者背完書才能去看五猖會,以及「我」對此事的不滿,真的僅此而已嗎?絕非僅此,第一,由最後一段「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侯叫我來背書」足以顯示出作者對封建教育的些許不滿;第二,推己及人,由父親封建教育的錯誤推廣到當時全中國封建教育的錯誤以及對孩子身心的危害;第三,由於這種錯誤的封建教育,作者也藉此表明自己的立場——堅決反對、抵制、也表明自己改革封建教育的決心。一篇不足以二千字的短文,從開始的「文不對題」的含義,到後來語言生動活潑,到最後的感情深摯,都盡收於此,毫不輸于海納百川之勢。

《五猖會》也體現出魯訊的另一種筆法:篇幅短小,字裡行間不失精悍;惜字如金,字字句句卻盡納真言。作者對封建教育的批判,於今而言,對現代教育也是一種思考方式和啟迪。

《朝花夕拾》原名 《舊事重提》,兩者看似毫無瓜葛,實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朝花夕拾》意為早晨的花在傍晚拾起來,以花喻往事,雖與《舊事重提》同義,卻多了一層比喻的美感。作者在取題上也頗有深意。讀其所寫,感其所抒,讀後感的真諦也是讓我們去叩一代文豪的內心世界罷。

國中一年級讀後感(三)

空氣凝固,風欲起而未能。屈原,你最終還是來到了邊。你臉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對無理的誹謗、不公的流放、坎坷的人生,你最終選擇了縱身投進的這條大江。 用盡了力氣,拂不去悲傷的回憶。你——屈原,楚懷王的左徒,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相當年,你是多麼的精明能幹,你是多麼的擅長言辭,又是多麼的明於治亂。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你主張抗秦,卻遭受到楚國佞臣們的迫害。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們以小人之語謗君子之為,他們以小人之技蔽君子之才。

於是,你漸漸被君王疏遠了,被流放了,直至看到你心愛的祖國滅亡了! 在寂寞的風中,你在行走,伴隨著夜的精靈,你賦《離騷》。沒想到當年大名鼎鼎的楚國大夫,卻遭到受盡誹謗的後果! 你竭忠盡智,但終日被謗,你的心裡又怎能無怨無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終選擇了汨羅江為長眠之地。這一天,你出現在汨羅江邊。憔悴枯槁的身心,就連漁夫都能看得出你那沉重的心。 你寧願赴江流而葬身魚腹,也不願蒙受塵世之污濁。 這就是你,華夏大地上堅挺而自豪的脊樑。你,就在這一年的這一天,縱身一躍,以轉瞬即逝的()生命,表達了對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達了對楚國的愛。即使成為魚腹中的佳肴,你也要與楚國永在一起,永不分離! 這時,在那一段沉淪歷史的長夜中,熠熠生輝的只有這汨羅江中的一顆不屈的心!

啊,屈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