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破冰影評

破冰影評(一)

看完《破冰》後,我被震撼了,動情於那滑冰老師趙紅旗對天底下的孩子同樣的柔情,對孩子無盡的愛和無窮的奉獻。

電影《破冰》講述了一個基層教練十年如一日地挖掘培養速滑人才的真實故事。主人公趙紅旗(孟慶余)從小酷愛滑冰,他翱翔在冬日封凍的松花江上,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憧憬,在學校運動會中奪得了他冰上人生的第一塊金牌。接著,家裡不堪重負,他被生活所困,來到月亮河做了一名井下工人,在黑暗中日日夜夜地勞作,漸漸地,漸漸地,他的理想被黑暗打磨得只剩下薄薄一片,將要褪去之時,他認識了王小雲,相愛並結合了,很快有了個可愛活潑的兒子,命運之神似乎不願讓他清閒,鬼使神差地將他推向了一支少年速滑隊的教練,理想使他答應了下來,他與他的小隊員們一起練習,一去就直到他生命的終點,小隊員們一次次,一茬茬地在冰上跳著優美的圈兒,五星紅旗升起後,沒有人知道他是世界冠軍的啟蒙教練。但是,金牌上的光環,我想,他走再遠,也永遠照在他身上,因為他的愛如一盞燈,點燃了就永遠不會熄滅,照亮了一個又一個孩子內心的迷茫和前進的路途……動人的故事,平凡的人生,金子般的心,他對孩子的愛,像金子,時間越久,越能顯現出他的光芒,在趙紅旗的光輝事例中,我心中揮之不去的只有:他培養小隊員,由於沒有經濟來源,心急如焚,這時,他看見了許多漁民,他們鑿開河捕撈魚,維持生計,他也學著去撈魚,先用鑿子鑿開大河上的冰,拿起大網,慢慢撈,慢慢撈,銀白色的冰河上,只有他一人。

我頓時醒悟了,老師的偉大,或許便是他們那寂寞與平凡吧,寒風呼嘯,無月的寂寞,有時是惆悵,有時是歡喜後的平靜,這位「心裡只裝得下一塊冰」的教練,這位老師,用他的對理想的執著和無可想像的努力,向我詮釋生命中的另一種內涵—愛的奉獻。這時,他彎下腰,用已被凍紅的手拿起大網慢慢撈地情景,真實地浮現在了我的眼前,我知道,他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奉獻,是不圖任何回報的;我更清楚,他的愛,他的奉獻,在今日,在世界冠軍的眼裡,是絕對絕對不會那麼輕易就被忘記的!心裡有種溫暖像燈光一樣瀰漫開來,我的雙眼似蒙上一層透明的紙,走出房門,冬日,冰冷,可我分明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這花綻放在我的心靈深處,金燦燦的,熱烈而又深沉。我說,那是趙紅旗這位教練的花朵,是那麼平凡,卻擁有光輝,其實孩子就是老師放飛的風箏,無論你飛得多高多遠,他的目光都注視著你。

世上最崇高的職業是什麼?是老師!我說,即便寫盡所有的文字,也不能寫出做老師的不易,艱難,痛苦;是的,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有了這崇高的職業,有了老師,有了愛的奉獻,才會如此亮麗絢爛,多姿多彩。朋友,如果你還是個孩子,請用最甜美的聲音,告訴你的老師,你有多麼感謝她對你的愛和對你的奉獻!如果你是位大人,請用最樸實的行動,告訴老師,你對她的感激!每一個老師都是「愛」與「奉獻」的代名詞。

老師,您辛苦了!

破冰影評(二)

初次聽到「破冰」二字,首先浮現在我腦海里的是溫家寶主席的旅日訪問——破冰之旅,所以我就以為這部記錄片講的也是中日之間關係的發展歷程,等到觀看了《破冰》之後,才明白,它講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段探索歷程——一個從封閉到開放,落後到領先的故事。

根據互動百科對破的定義:破冰是培訓當中一項專業的技術,特別在戶外拓展當中,可以說成功的破冰是整個培訓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這種說法源於冰山的理論,冰山理論是指人就想一座冰山一樣?,意識的部分只占了很少的部分,而更大的部分是潛在的意識,或者說是不容易被分辨的意識,而破冰就是把人的注意力聚到現在,因為注意力在現在就無法或者不容易被潛在的意識影響,這樣就可以達到團隊融合,離開懷疑、猜忌、疏遠。

「在時間的坐標里鎖定記憶,再衝突與超越中呈現變化」。據了解,紀錄片《破冰》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方方面面發生的具有重大影響的變化,以及冰破之後所激出的陣陣社會漣漪。雖然我只看了第一二集,對於90後的我,片中所敘述的大部分事情也都沒有經歷過,但是我也曾在各種報刊雜誌的宣傳介紹中,在父母老師的聊天敘述中、在學校政治歷史老師的三令五申中對關於改革開放的事情略知一二。但是,我們卻有幸的成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我們伴隨著祖國的強大而成長,在前人創造的陰涼下茁壯成長,我們看到了祖國以驕人的步伐矯健的邁向世界前列,赫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毫無疑問,我們的祖國能取得現在的輝煌成就,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壯舉功不可沒。

正如影片中所言「1978年,無論是在中國的當代史上,還是在民間記憶里,都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歷史轉折點。」1977年,中國黨國的締造者,偉大領袖毛澤東與世長辭,為新中國鞠躬盡瘁的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和朱德委員長也撒手而去,這個一向與資本主義國家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將會何去何從?「中國要發展,還是要學習外國,一個是他的科學技術,一個是他的先進管理。」1977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作家韓蘇林是透露了自己的初步想法。1878年2月,全國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了中國未來23年的發展目標——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成一個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1978年5月2日,一架飛機從北京首都機場破空起飛,穿過亞歐大陸,飛向5個資本主義國家:法國、瑞士、丹麥、比利時和聯邦德國。這一刻,預示著這個古老民族向世界宣告他們新探索的開始。

首次出訪歐洲的代表團考察了歐洲5國的15個城市,80多個工廠、礦山、農場、港口碼頭、大學和科研單位。他們見識了一個與當時中國截然不同的西方世界。在當時的西方世界裡,與中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當時的微軟公司已經走過了兩年的歲月,世界上第一個移動通訊系統已經誕生,前偶然開啟了資訊時代的來臨,二戰後的已開發國家經歷了新技術革命的洗禮是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而此時的中國,剛剛結束了十年文革,依舊是一個以農為綱的農業大國,沒有高速公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

中西方的巨大對比,激起了中國民族強烈的強國富國願望,也在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樹立了一個堅定的信念:西方人、美國人能做到的事,我們中國人也能夠做到。西方世界的繁榮富強讓每一個立志為國的中華兒女看到了民族發展的希望與前進的方向。據統計,1978年,中國共派出了各種代表團529批次,3200人以上的考察團飛往日本、美國、歐洲,出現了一股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考察熱潮。

在考察的眾多國家裡,對中國最具啟示意義的是戰敗後盾德國和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他們與中國幾乎同時起步,在15到20年裡就實現了現代化。在他們身上,我們總結出了一個共同的經驗:引進外資。考察回來的代表團紛紛向中央提出一個偉大的思想突破——引進利用資本主義投資的建議,這是在1978年以前的中國想不敢想的思想。在新中國成立的30年的建設歷史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一直是絕對對立的兩種意識形態,78年的考察熱潮使得這個禁區逐漸出現突破的跡象。這一思想進去的打破也為我國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起步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全國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6月2日,鄧小平公開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論斷,重新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糾正了黨內長期常在的左傾錯誤,為1978年的中國開啟了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代。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改革開放偉大戰略的提出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十一屆三中全會——這箇中國當代史上最為重要的會議提出:今後中國要停止以階級鬥爭轉到經濟建設,從封建轉向開放,從墨守陳規轉向各方面的改革。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改變了當時國際外交格局。1979年的正月初二,鄧小平踏上了訪問美國的破冰之旅。1979年4月,在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建立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1984年,鄧小平南巡,14後沿海城市和海南又相繼開放,中國的對外開放形成了由點到面、沿海地區全境開放的格局。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主義大陣營破裂,中國改革開放是姓資還是姓社成為最為關注的論點。

「市場和計畫只是手段,資本主義有計畫,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經濟,不要受市場經濟的阻礙,改革開放一定要繼續。」「判斷是姓資還是信社的標準主要是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這樣,中國迎來了第二個思想大解放,改革開放進一步推進。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黨明確提出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的改革開放從以往的觀念突破轉向市場制度的創新,從局部開放轉向全面開放,從引進外資轉向與國際接軌。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在上海浦東開發的帶領下拔錨起航。

至今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30年的風風雨雨,重重磨練,為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7年香港回歸,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了一大步;2001年中國加入WTO,進一步融入世界市場;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完美落幕,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這是一部艱辛而輝煌的奮鬥史,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古老民族在一個強有力的正當的帶領下的崛起與復興的決心與夢想,回顧這30年來衝破堅凍的艱苦歷程後,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更加應該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之大,更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建設更加強大的中國而奮鬥。

破冰影評(三)

《破冰》是一部展示了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在各個領域衝破堅冰、開拓復興之路的歷程的大型紀錄片。初次聽到破冰這個名字還以為講的是和台灣或者日本的關係,等到觀看了《破冰》之後,才明白它講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的巨大變化,通過觀看,讓我們這些大學生們,更好的了解了我們國家的發展歷程,從而更好的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破冰》正如其名,他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方方面面發生的具有重大影響的變化,以及冰破之後所激出的陣陣社會漣漪。作為一個80年代後期出生的我來說,片中所敘述的大部分事情我並沒有經歷,但是我也曾在與父母一代的長輩聊天時聽到過片中所述的情景。父母在敘述時,不時感嘆年輕時情景,感嘆當年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輿論的激盪,同時也感嘆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生活豐富了,社會進步了,國家強大了,共產黨做了大好事。

《破冰》中提到以1978年我們黨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序幕拉開了,全面改革的進程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毅然決然地打開了。改革開放30年經歷了重重磨練,才有今天的繁榮昌盛。可以說中國走了這不平凡的三十年。()在這三十年間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講話,1997年香港回歸,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了一大步,舉國上下,全民歡騰,隨後99年澳門回歸更讓中國揚眉吐氣。

從《破冰》裡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三十年間,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0年變化過程的具體坐標是一次又一次的"破冰之舉":這些"破冰之舉"發生在各個領域和層面,突破了當時封閉僵化的觀念和體制,不斷推進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就像《文化復興》中所體現的,從愛情和接吻都是電影中的大忌到現在的習以為常,從擠在電影院售票視窗外的大喇叭下面,把一場電影從頭到尾聽完到現在的買張票就能看電影,這些無不清晰地勾勒出30年來我國從貧瘠走向繁榮,從單一走向多元,從民族走向世界的開放的景觀。

觀看了《破冰》以後,我才真正系統的,全面的了解了改革開放的概況。看到了中國從一個單一顏色的中國,變成了現在多姿多彩的中國。從原來封閉埋頭的中國,變成了現在全面開放的中國。看到了生活水平的巨大變化,人們思想的開放進步,中國的崛起。也從心中真正感到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偉大。

是他大膽的帶領我們國家進行改革開放、解放思想,通過解放思想使我們破除「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使我國在前蘇聯解體後仍然以「社」的姿態昂首屹立於世界舞台之中。1990年浦東新區的開發,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2006年天津濱海新區的綜合配套改革,無不說明了解放思想帶給我們的福祉。

在觀看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大型紀錄片《破冰》的時候,很多場景引起了我的共鳴。我不光驚訝於國家改革開放之艱辛,同時更感嘆中國共產黨不斷開拓和進取的決心,不禁很欣慰自己出生並成長在一個好時代,這個好時代,改革開放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社會也已經取得卓越進步的偉大時代,這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同時也感覺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我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加繁榮昌盛。

回顧完中國共產黨30年來衝破堅凍的艱苦歷程後,我們這些大學生們更加應該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之大。更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建設更加強大的中國而奮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