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作文大全

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

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一)

麗江古城導遊詞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要去麗江古城遊覽。我國有兩大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們分列一南一北,各具特色,北方是山西的平遙古城,南方是雲南的麗江古城。麗江古城由大研、白沙、束河三個相對獨立的城建單元組成,大研古城是它們的集中代表,所以人們也常常把大研古城叫做麗江古城。從地域來講,麗江大研古城是一座馳名中外的少數民族高原古城。

[大研古城的位置→歷史]

大研古城位於麗江盆地的中心。請看盆地西南角聳立著酷似書天巨筆的文筆峰,麗江盆地則像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硯台,古時「研」和「硯」相通,所以古城就叫大研,難怪人們說麗江文化昌盛是因為麗江鍾靈毓秀、地靈人傑。

古城形成於宋末元初,明清以來一直是滇西北商貿中心和連線滇川藏的茶馬古道重鎮,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了。古城面積3.8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左右,居住著6200餘戶人家,常住人口約有2.5萬多人,其中納西族人口約占67%。麗江古城在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古城選址]

麗江古城除了同蘇州古城一樣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外,還在古城選址、街道布局、納西民居等方面別具一格。古城北靠金虹山,西倚獅子山,東南向著千頃沃野,地勢北高南低。這樣的位置,冬阻西北寒流,夏送東南暖風,使古城冬暖夏涼,氣候舒適宜人,我們身邊的玉河水則為古城提供了潔淨而充足的水源。可以說,古城的選址是十分科學的。

[水車→照壁→水龍柱]

我們面前的水車,有人說它是子母水車,也有人說它是情人水車。過去古城裡就有水車,今天在一些偏遠地方也還在使用。它可以用來舂米磨麵,如果人住在高處或要灌溉的田地在高處,但水在低處流,還可以用它來提水。

水車旁是寫有江澤民主席題詞的照壁,古城裡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像這個樣子。照壁右側是水龍柱。龍是管水的,古城裡的土木建築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立了這個水龍柱,以表達古城人民免除火災的願望。千百年來,古城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古城,也請各位朋友像古城人民一樣愛護古城,不亂扔菸頭垃圾。

[世界遺產徽記→石刻牆→巴格圖]

再看世界文化遺產徽記圖案。外圈呈圓形代表地球、代表大自然;正方形內框為兩隻手合圍,代表人類的創造;圓圈和方框內外密切相連,表示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麗江古城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傑作。環繞圓圈的文字,分別是中文、英文、法文的「世界遺產」一詞。

右邊的這堵石刻牆,採用丹霞地貌區特有的砂岩雕成,是因整治古城外圍環境,於1999年建成的景觀。這堵巨型浮雕牆,高9米,長55米,名為「麗江古城盛世圖」,展現了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白沙古鎮、束河古鎮、大研古城三個片區的古代日常生活場景。其代表性場景有白沙壁畫、束河四方街、大石橋、大研四方街,還刻有東巴象形文字、納西古樂演奏、男耕女織、古城民居大屋頂,是一幅濃郁的納西風情畫,稱得上是麗江的「清明上河圖」。

我們腳下是「巴格圖」,又叫青蛙八卦圖,是納西先民根據五行學說創造的占卜工具。圖案正中爬著一隻青蛙,背上似有占卜經文,腹部橫穿著一支箭,象徵五方五行五色八位。箭桿朝東,象徵「木」,木色青;蛙嘴朝南,嘴吐「火」,火色紅;蛙腹居中,化為「土」,土色黃;箭頭朝西,象徵「鐵」,鐵色白;蛙尾朝北,撒出「水」,水色黑。此外,蛙的左肢指向東南,右肢指向西南,左腳指向東北,右腳指向西北,加上東、南、西、北,象徵八方卦位。圖案周圍標有十二種動物形象,從正東方起的次序是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犬、亥豬、子鼠、醜牛。這樣,木、火、土、鐵、水五行各配公母而得十,然後循環配與十二種動物而得六十序數。民間東巴祭司以青蛙軀體部位象徵宇宙空間方位,布局陰陽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八方八門,使之形成了特殊的占卜圖,用來解釋自然界,預測人類生活。巴格圖對研究納西先民的原始宇宙觀,乃至對研究八卦起源,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古城布局]

古城的街道和房屋布局,可以說是以水為脈,隨勢自然。象山腳下的黑龍潭泉水流出千米長的玉河,玉河泉水在這裡分為西河、中河、東河,在古城裡再分成更多的支流走街過巷,穿牆進院,流遍全城,使麗江古城富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審美情趣。古城的街道、房屋隨著水勢、山勢自然伸展,與我國許多古城的方正嚴整的棋盤式布局迥然不同,更體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園林之美。以水為脈的布局也告訴我們,如果哪位朋友在古城中迷了路,那麼,只要逆流而上就能走出古城,走到入口這裡。下面就請大家跟我沿著西河畔的新華街進入古城吧!

[五花石街道]

可能有的朋友已注意到我們腳下的鋪路石,這叫五花石。古城裡鋪的都是這種美麗的砂礫石板,經過千百年人馬的踩磨,已經相當光滑。這樣的街道旱不灰、雨不泥,如果是在陣雨過後進古城,街道被雨水沖刷得乾乾淨淨,就像一條五彩斑斕的「花道」伸向遠方,簡直美不勝收。這種五花石是花崗石的一種,古城裡鋪的都是這種石頭,難怪日本客人說:「你們麗江人真闊氣呀!」

[小橋→流水→人家]

大家看,我們左邊是西河,它流向四方街,流向木府,我們的右邊是隨著山勢而建的納西民居。這裡玉水瀅瀅,垂柳依依,木橋座座,瓦屋鱗鱗,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據統計,在古城3.8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有石拱橋、石板橋、櫟木橋365座。麗江古城既是一座水城,也是一座橋城。水,對古城來說,是脈絡,是血液,水使古城充滿活力,水給古城平添秀色。可以說,沒有了水,麗江古城將失去一半的嫵媚。

遊客們,在這古城裡,除了這水給古城帶來活力外,還有一個給古城帶來活力的方面,那就是居民。直到今天,以納西族為主的各族人民仍然工作和生活在古城裡。他們自然祥和的生活,使古城古風猶存而又生機盎然,因此人們又把麗江古城譽為「活著的古城」。大家隨時可以見到納西大媽們,身著寬腰大袖上衣,腰系百褶圍腰,背披七星羊皮,在經商,在娛樂。她們年輕時披星戴月地勞作,現在則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她們有時在古城中聯袂而行,成為與古城十分和諧的一道風景,請各位注意觀察。

[四方街]

遊客們,現在我們到了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廣場,它是由成排連線的鋪面圍成的一塊近似長方形的廣場街面,街場占地約有6畝。為什麼叫四方街,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廣場的形狀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權鎮四方」之意。也有人說是因為這裡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四方街為什麼這樣有名呢?如果說我國北方有一條世界聞名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話,那麼,我國南方也有一條被稱為「茶馬古道」的貿易通道,它是藏區以及麗江的馬匹、毛皮、藥材等特產和南方的茶葉、絲綢、珠寶等商品的一條貿易通道,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而四方街則是這個重鎮的貿易中心。

古往今來,白天,這裡商賈雲集,買賣興隆,並且自然地歸行劃市,連周圍的幾座橋都成了一些商品的專賣地,如科貢坊前的這座橋叫「賣豌豆橋」,西南角的這座橋叫「賣鴨蛋橋」。到了夜晚,特別是節日的夜晚,這裡又成了各族兒女的歌壇舞池,人們燃起篝火,在這裡對唱山歌,跳起鍋莊、阿麗哩、蘆笙舞,通宵達旦。如果你巧逢這樣的盛會,也會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明代木公土司的詩句「一匝蘆笙吹未斷、踏歌起舞月明中」,就是這種盛況的真實寫照。

也許大家已注意到四方街並不水平,而是向東稍有傾斜,這是為什麼呢?四方街就如納西諺語所說的,是個除了雞轡頭什麼都有賣的熱鬧集市,沒幾天就會有許多垃圾,古城又沒有固定的清潔工,古城人民就根據地勢,巧妙地利用西河水自然沖洗街場。做法是:下午集市散了,人們就用三塊鋪板在街頭河上一閘,西河水就漫上河岸流向街場,四周店鋪的主人則用棍子乘著水勢挑撥,污水流入東河,去灌溉千頃農田。利用河水自流洗街,既乾淨,又免了掃地之勞,這在我國的城市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科貢坊]

這是科貢坊,原來是為這個小巷裡楊家的「一門三舉」而建的。麗江在清朝的雍正元年,也就是公元1723年實行「改土歸流」,即由原來的土司統治改變為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統治,麗江從此就由封建領主社會進入了封建地主社會。社會制度的變革極大地激發了民間子弟的讀書熱情,從「改土歸流」到清末廢除科舉180年的時間裡,麗江先後出了六十幾位舉人和七位進士。「一門三舉」在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不足為奇,可在麗江這樣一個長期由土司統治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卻是一樁具有轟動效應的大喜事,於是官府和民眾捐資在這裡建了一座兩層的科貢坊。清朝末年,這個小巷裡又出了麗江最後一位進士和庚吉,於是鄉親們在被燒毀後的原址上重建科貢坊,並且升為三層。實際上,從「改土歸流」到清末取消科舉,光古城就有兩家「一門三舉」。現在,人口只有三十多萬的納西族,卻擁有成百的專家教授;每年的高考錄取人數,按人口平均數在省內也一直名列前茅。可以說,納西族是一個崇尚文化、善於學習的民族。好了,大家可以在四方街活動30分鐘,也可以買一些土特產和紀念品,30分鐘後在這裡集合。下面我們前往「納西四合院」參觀。

[納西民居→四季博古]

納西族的善於學習也反映在古城的民居建設上。古城民居在廣泛吸收漢、白、藏等民族建築文化的同時,也把本民族的建築文化和審美意識融其中,形成了許多具有納西特色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等,並在門樓、前廊的設定和天井鋪地、門窗隔扇等方面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目前,整個麗江古城(包括白沙、束河)的重點保護民居共有140戶,而大研古城裡就有112戶。現在我們就進入「納西四合院」參觀。這是四合五天井,四合就是東南西北四方房屋,每相鄰兩房之間有一個小天井,加上中間的大天井共有五個天井,所以叫四合五天井。這四方房屋的樓上樓下都是相通的,所以又叫「走馬轉角樓」。大家看,這四方房屋的前檐柱下都墊有很高的五花石柱礎,既保護了柱腳,又很美觀,卻不利於房屋的防震抗震,而麗江可是一個多地震區啊!主人難道不懂得這一點嗎?大家說呢?原來,這種「走馬轉角樓」有一個特點,就是相鄰兩房有一棵前檐柱是共用的,兩房的山架斗在同一棵柱子上,建築上稱之為「同梁合柱」。這種結構,不僅省了一棵柱子,還使房屋間的連線更加牢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所以主人才用那麼高的柱礎。

如果問這個四合院裡哪一部分最富有納西特色,那就是堂屋的六合門和六合門上的窗芯——「四季博古」。雖說這些也是學習漢族、白族文化的結果,但是到了現在,已沒有哪一個民族像納西族這樣居家必有六合門,必有四季博古。這六合門,可裝可卸,方便靈活,開則為門,關則為窗,平時只開中間兩扇,遇有紅白二事、客人較多時,六扇門均可卸下來。所雕的窗芯稱為四季博古,構圖內容多為四季花卉、博古器物,以寄託納西人民四季吉祥、福祿壽禧、耕讀傳家的美好意願。大家看,這叫「松鶴同春」,寓「春」和「壽」;這是「喜鵲爭梅」,寓「冬」和「禧」;這是「鷹立菊叢」,寓「秋」和「福」;這是「鷺鷥採蓮」,寓「夏」和「祿」;這是「孔雀玉蘭」、「錦雞牡丹」,請大家展開聯想,看看它們有何寓意。

[麗江紫禁城「木府」]

現在我們就順著木府的護城河前往木府。姓木的土司曾統治麗江四百多年,在占盡天時地利的獅子山麓,營造了規模宏大的土司府衙,被人們稱為木府,護城河從北、東、南三面環繞著木府。大家會說,這也算護城河嗎?原來護城河是又寬又深的,「改土歸流」後,隨著土司勢力的衰落,護城河就越來越小了。

麗江古城還有一奇,那就是古城沒有城牆,這是為什麼呢?請大家回答。我來提示一下:土司姓木,而且歷代土司熱心於學習漢文化,也講究文字避諱,請大家從漢字上去考慮。對了,木家居住的地方如果築了城牆,就如同「木」字加了個框,成了「困」字,這當然不行。還有別的什麼原因,就請大家見仁見智,議論一番吧!

木府快到了,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牌坊上寫著什麼?「天雨流芳」,對。這「天雨流芳」四個字,原是明代的木公土司寫的,後來散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納西族書法家、雲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李群傑先生補書的。這四個字,既可以用漢語解釋,同時它又是一句納西話。用漢語可解釋為「皇恩浩蕩像春雨一樣滋潤著神州大地」;在納西語裡,「天雨流芳」是「去看書吧」的意思,真可謂一語雙意,別出心裁。

木府到了。據說木府是仿照北京紫禁城建造的,這種僭越本分的做法,在等級森嚴的古代是決不允許的,因此,木氏土司從不讓外人進去,連徐霞客也不例外。徐霞客受木增土司的邀請,在1639年明朝末期來到麗江,遠望著樓閣巍峨的木府,在他的《徐霞客遊記》裡寫下了「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感嘆,這句話已寫在東邊的照壁上。

這座石拱橋形似馬鞍,叫金鞍橋,又叫玉帶橋。這座橋之特殊在於它的長寬之比,一般的石拱橋,長比寬要長,這座橋則不然,它長僅3米,寬卻達9.6米,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木氏土司出巡或者回府,總是八抬大轎以示顯赫威嚴,橋太窄當然不行,還同時考慮到這橋與高大的忠義坊之間的呼應協調。

木氏土司對中央政府忠心耿耿,上貢不斷,特別是明朝萬曆年間,據說木增土司曾用馬幫馱著萬兩金銀,萬里迢迢到京城進貢,明神宗大受感動,欽賜「忠義」二字,並下聖旨建這忠義石牌坊。土司對朝廷的忠義還可以從木府大門的對聯上看出來,「鳳詔每來紅日近,鶴書不到白雲閒」。這副對聯來自木泰土司所寫的納西族第一首漢文詩《兩關使節》,意思是皇帝的詔書一來,就好像離太陽更近了,感到十分溫暖;如果好久沒接到朝廷的文書,那麼,就覺得天上的白雲都懶散了。請大家進木府參觀。

[仁壽橋→大石橋→阿溢璨]

現在我們前往百歲坊、大石橋、阿溢璨遊覽。大家看,在臨街的房屋中,有的不是正面朝街,而是山牆一面朝街,對這一點,與梁思成齊名的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教授1938年來麗江考察時曾給予很高的評價。請大家想一想山面朝街的優點。由於中式建築不太高大,屋坡又長,如果正面朝街則採光不足,所以山面朝街的優點是採光好。

仁壽橋到了。這是中河,這裡本來只有櫟木橋,清朝後期這個巷道里一戶納西人家出現過一位長壽老人,叫年世光,他活了108歲,一時傳為佳話。於是,官府和街坊捐銀建了這座仁壽橋,又叫百歲坊橋,並在東邊五六十米處建過一座木製的百歲坊,這個巷道也就叫百歲坊了。

現在我們到了大石橋。這座橋建於明代,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它是古城中最大的石拱橋,是古城的東、西兩個部分的交通要道。「大石橋」名符其實,它又是四方街集市的延伸,曾經是痲布的專賣地,所以又叫賣痲布橋。

游到這裡,大家對古城可算是一飽眼福啦。如果大家還想一飽口福的話,可別忘了抽個時間到附近的街巷裡品嘗麗江粑粑和雞豆涼粉,它們可是麗江最著名的風味小吃。您既可以來個麗江粑粑酥油茶,或者來一個麗江粑粑雞豆涼粉,這雞豆涼粉還可以趁熱蘸粑粑,也可以涼拌了吃。不論哪種吃法,都能讓你余香滿口,回味不已。

現在我們前往阿溢璨。麗江古城開始是由中河兩岸的若干村落發展、連線而成,阿溢璨是最早的村落之一。我們面前的泉水井叫阿溢璨水井,井水甘冽純淨,據說還有養顏益壽的功效。井旁的碗是為方便行人喝水而放置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麗江民風之淳樸。在過去,古城裡有鄉規民約,晚上十點前後到第二天的早上十點前後,是居民到河裡打飲用水的時間,任何人不得在河裡浣洗或扔垃圾。假如過了這段時間還要打飲用水,就要到散布在古城中的單眼泉水井或三眼井裡去打,這就保證了古城居民的生活用水。

[大研古樂會→東巴宮]

我們左邊東大街有著名的大研古樂會和東巴宮,他們的古樂演奏各有特色。麗江目前有十幾支這樣的古樂隊活躍在城鄉。這裡演奏的古樂分為「白沙細樂」和「麗江洞經音樂」兩個部分。「白沙細樂」是土生土長的納西音樂,是我國四大古樂之一,有篤、一封書、三思吉等調子,曲調舒緩深沉,纏綿悱惻。「麗江洞經音樂」原來是宮廷和道教音樂,有一江風、山坡羊、水龍吟等曲牌,由於麗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納西人民對古樂的鐘愛,許多在中原地區已經失傳的曲牌,卻在雲嶺深處的麗江保存了下來。經過在麗江幾百年的流傳,已具有比較濃郁的納西韻味,所以叫「麗江洞經音樂」。納西古樂的演奏以「三古」著稱於世。哪三古呢?古樂曲、古樂器、古稀老人。在古樂演奏中,除了傳統的笛子、雲鑼、古箏等等以外,還有波伯、蘇古篤等在外地難得一見的古樂器,加上演奏者多是白髯飄飄的耄耋老人。在古色古香的氛圍里聆聽古樂,會覺得古風拂面,超凡脫俗,油然而生「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感覺,從而起到陶冶情操、淨化靈魂的作用。今晚我們要去聆聽納西古樂,到時候再作詳細介紹。

過去,這附近有許多客棧,有的專門接待茶馬古道上往來的藏族馬幫。有馬幫就得有草料,我們面前的這塊空地叫賣草場,這裡既賣騾馬的草料,也賣編草蓆草鞋的稻草、山草等等。這條街上有好幾家土特產和木雕商店,歡迎大家參觀選購。

現在我們已走到了東河邊。大家還可順道去東大街參觀「金鑰匙文化宮」與「和志剛書齋」。

[金鑰匙文化宮]

在古城東大街「金鑰匙文化宮」內掛著一把巨型鑰匙,它是2002年為麗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5周年而做的,純銅打制,高2002毫米,寬716毫米,厚72毫米,重800餘斤,象徵著麗江古城800多年的歷史。鑰匙手柄正面刻有世界文化遺產標識,標識右下刻有金鑰匙的納西象形文字,左有音譯「涵紫谷」字樣,再往下是納西族東巴祭司頭上戴的五幅冠示意圖案,也是暗喻麗江古城曲折的街道水系。馱載巨型鑰匙的神龜象徵健康長壽,顯得穩重如山,也象徵「涵紫谷」這一納西文化的厚重和悠遠。

「麗江金鑰匙」是由麗江嘉和有限公司於2002年8月8日投資260萬元開發研製,並獲國家專利的麗江標誌性旅遊紀念品。目前投放市場的金鑰匙,已有純金、純銅、純銀、銅合金、銀渡金等不同質地、不同規格、不同包裝的二十多種產品。近年來,麗江嘉和公司還把「金鑰匙」作為一種對人的誇獎和評價,獎給那些能幹的人和長壽的人。

[和志剛書齋]

和志剛是納西族殘疾人書法家,被譽為口書奇才。他的口書作品筆墨渾厚酣暢,獨具「雄鷹折翅、志在藍天」的風格。和志剛於1968年出生在麗江白沙古鎮一戶納西農家,11歲時不慎觸電,導致雙臂高位截肢,但他人如其名,志堅毅剛,投入多於常人數倍的努力讀完高中,同時用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苦練書法,用嘴咬住筆桿,練出一「口」好書法。和志剛於2003年榮獲「中國第十四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位於古城東大街的「和志剛書齋」也被列為麗江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世界遺產麗江古城標誌碑]

這座標誌碑的整體造型以納西族東巴文的「人」字為基礎,碑上嵌著世界遺產徽記和納西族神話傳說中人類始祖的造像,突出「以人為本、創造歷史」的寓意,體現「各族兒女與山河日月同輝」的主題。東巴經《崇搬圖》中說,經過洪水浩劫之後,世間僅有崇忍利恩一人存活下來,後來他與天界仙女襯紅褒白成婚,並從天上帶著谷種、牛馬,來到麗江過上農耕生活。襯紅褒白生了三個兒子,長子說的是藏族話,次子說納西話,三子說白族話,他們分別成了藏族、納西族、白族的祖先。

遊客們,今天我們跨過了古城的西河、中河、東河,不,我們跨過了上千年的時間隧道,從「清明上河圖」中走了出來,即將匯入現代都市的車水馬龍,希望麗江古城的小橋流水美景和豐富的民族文化給大家留下美好的記憶,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

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二)

秦兵馬俑導遊詞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來西安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黃敏,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 博物館。秦兵馬俑 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35公里處,在進入景區之前,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秦兵馬俑 。

秦兵馬俑 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陵園的一處大型兵馬俑陪葬坑,它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築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蹟 媲美。在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這一發現發現震驚世界,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坑的最東端是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捅。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後面為部隊的主體,他們被排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備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後衛。現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據推測。全部發掘完後。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桶。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占地6000平方米。3號坑,它位於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現的。占地520平方米。

秦兵馬俑一經面世,就以它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傾倒了現代人。無論武士還是軍吏,都留有鬍鬚。說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無窮。他們中間有氣宇不凡、魁梧穩健的將軍;有威武剛毅、身經百戰的軍吏;更有神情各異、生動傳神的士兵。他們或年輕幼稚,或老練深沉,或憨厚質樸,或聰明機警,或開朗灑脫,或神情凝重。他們身穿戰袍的輕柔,衣褶(zhě)的飄動,飛揚的鬍鬚,絲縷可辨的髮髻,粒粒可數的鞋釘,都會使你感受到真實生活中的氣息。大家看,瞧這位,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戰勝敵人;再看這一位,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分明在暗下決心,誓為統一天下而戰;再看他,緊握雙拳,待命出征……啊,快來看看這位戰士,雙眼凝視遠方,像不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一點,來,小朋友,有沒有聽到他輕微的呼吸聲?」秦俑坑中陶馬形象的塑造同樣逼真傳神。馬頭方正,稜角分明,四蹄躦地,矯健有力,兩耳短促,張口嘶鳴,十分神俊 。法國總統席哈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 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裡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

秦始皇——贏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俑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麼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為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鋁賂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吸取和仿效的。一代偉人贏政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是不行的!

世界文化遺產導遊詞(三)

靈地風情旅遊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到具有人傑地靈美譽的靈地觀光旅遊,我是靈地風情旅行社的導遊,我姓黃,大家可以稱我為黃導。

靈地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是山區的平川沃土,是清流南部的重要集鎮,靈地有著深厚的客家文化沉澱,豐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我將帶領大家去參觀具有客特色的靈地祠堂參觀遊覽。

在靈地,祠堂隨處可見。但保存得較好的老祠堂僅有先瑚公祠堂、先珏公祠堂、世提公祠堂(這三座祠堂都在今靈地村)和世震公祠堂(在今靈和村),它們是先祖留下的具有特殊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寶貴遺產。靈地祠堂大多是明、清兩代所建,先瑚公祖屋建於康熙晚期;先珏公祖屋建於乾隆早期;世提公祖屋則建於乾隆中期以後,世震公祖屋也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

這四座祠堂距今都有200多年以上的歷史了。其建築規模、結構基本相同:祠堂都是坐東朝西,空坪上的外大門朝南,祠堂上下廳左右各有一個房間,上下廳天井左右各有一間廂房,上下廳兩個大屋間左右各有2縱房間,每縱8間,上下廳左右各有過道來往於各縱房屋之間。每縱屋的東西兩面各開一小門與屋外相通。現在我們先來去先雕公祠看看,大家看這是先雕公祠的花壇,花壇上有兩株枝繁葉茂的羅漢松。羅漢松如虬如傘,翠綠如油,成為靈地村獨特的風景線。這兩株古樹已有200多年歷史了。()

相傳,有一年這兩株羅漢松忽然生了蟲,枝枯葉落,奄奄一息。當時在祖祠內讀書的學子,見狀大驚,為了拯救垂危的羅漢松,他們公推一位文章寫得好的同學寫篇祭文驅蟲。但祭文焚化之後,並不見效,羅漢松葉落如故,於是他們去請教老師陳光晉。

陳光晉是清道光年間的舉人,學富五車。他聽了學生的話後,命將祭文呈上一閱。閱後,陳光晉搖頭嘆道:這樣的祭文怎能驅掉蛀蟲呢?於是他親自動筆寫了篇祭文,叫學生們拿到花壇焚燒。

說也奇怪,第二天,學生們到花壇上一看,羅漢松的葉子已由黃轉青,那些蛀蟲也無影無蹤。從此,這兩棵羅漢松越長越青翠。人們都說兩棵羅漢是松陳光晉先生救活的。

這兩棵羅漢松左右對稱,株距10米,現在這兩棵羅漢松已枝葉相連,形成合拱。樹幹比二人合抱還大,那枝葉一束束向上伸展,顯示了它奮發向上的生命力。

97年曾不斷有外商來買這兩株羅漢松,最高價格是30萬元。但先雕公有遠見的後裔們不同意出賣,要作為祖傳文物永遠紀念。

下面我們來去其它三處祠堂看一看。(遊客自行觀看)大家看了有什麼感受?大家看那老祠堂屋檐雕刻得極為精美,那些年代久遠的碑文,斑駁陸離,黯然無色;那些牆上、門框上張貼的對聯承襲了無數的風雨,我們是否仿佛行走在時空隧道里,領略先人在歲月的長河裡的無數起落;看看那些刀功精湛木刻窗花。屏風,可以看出我們的先輩是多麼的勤勞與智慧。

老祠堂給人一種古樸、大方的感覺。這樣風格獨特的古民居建築物如今在國內或許另外難覓蹤跡了。歷史上,在一幢祠堂居住著同一家族的子孫,遇有紅白喜事,大家不招而至,互相幫助;或有什麼急難,合族齊聚大廳商議解決辦法,無形中增加了家族的凝聚力,維繫著整個家族的團結,尤其是充滿著濃濃的親情。

下面我們到靈地聞名遐邇的宏偉古建築--土樓去看看。

傳說,土樓是清流靈地第十二世祖黃子良所建據族譜記載,土樓大概建於康熙初葉或中葉,距今已有300多年了。土樓東西長44米,南北寬40米,為磚木結構,樓牆全用厚磚砌成。土樓內有房子100餘間,緊鄰樓牆四周的房子是兩層的,樓牆砌至約7米高處,四周留一條寬約2米以上的「馬道」(即四周可以來往相通的大走廊),小孩可以從樓四個角上的四座樓梯走上馬道去戲耍。馬道周圍的牆上,每隔數米還開一弓形窗戶,每面5個窗,窗戶距離馬道約1米多高。人們走在馬道上可以透過窗戶瞭望樓外景物。如遇兵匪為患,還可以利用窗戶監視敵人和射擊自衛。

土樓有兩座大門,一朝北、一朝西。兩座大門正中的頂端,還有個方形比碗口還大的洞穴,直通馬道。敵人用火或刀斧毀器朝下射擊,保衛大門安全。大門的兩塊門板,約5寸厚,是質地最堅硬的木料做成的。

土樓在建築上還有個別致之處,就是在縷的四周挖了一條寬5米,深2米左右的蓄水溝,使土樓易守難攻,更為安全。

看完了古老建築,我們到充滿傳奇色彩的天星池去玩一玩。天星池的面積約20餘畝。相傳是天上隕星下墜留下的窟窿。清澈的池水猶如一面明如玻璃的鏡子,藍天白雲、翠竹古樟、紅花綠樹倒映在池水中宛如一幅美妙無比的風景畫。那古老的樟樹橫臥在水面仿佛是一位悠閒的老人在盡情地欣賞著微波蕩漾的池水。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麼清新自然。清早,傍著晨曦,勤奮好學的中小學生到池邊晨讀; 白天,一些釣魚愛好者在池中垂釣;傍晚,我們在這裡散步,呼吸清新空氣,欣賞變化莫測的晚霞;夜晚,在皎潔的月光下,三三兩兩的人們在池邊乘涼,消遣勞累了一天的疲勞。清代清流詩人雷可升曾賦詩讚道:

大地東流水,茲池契杳冥。

月疑雙鏡滿,天與四時青。

岸闊牛羊小,源深氣化停。

曾聞垂釣者,獨坐見仙靈。

雖然幾百年來從未見有甚第仙靈出現,但天星池確有許多奇特的地方。

奇特之一,天星池從未乾枯過。1963年,清流靈地發生百年未遇大旱,不公無法插秧,而且飲水也困難,但池中泉水仍汩汩面來積水不乾。

奇特之二,天星池放養的鰱魚,小小的魚苗,到了3斤重以後,魚尾巴上便會長出一顆比黃豆還大的紅痣(魚越大,痣也越大)。而近兩年來,1斤多重的鰱魚有的也會長紅痣。

奇特之三,用天星池的水用來做豆腐和米粉,其出腐率與出粉率,比用河水或井水做的要高得多。據說,過去曾有人做過一個試驗: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水缸,一個缸裝滿天星池的水;另一個缸裝滿井水,然後兩面個缸加上蓋。三年之後,打開缸蓋一看,裝井水的缸內,水上長滿小蟲,而盛天星池水的那個缸內,則水清見底。原因何在,有待遇於科學家們去解謎,但這三奇卻是家喻戶曉。

各位遊客由於時間緊,我們的旅遊行程就到此結束,大家對我的服務有什麼意見或是對靈地旅遊景點的開發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賜教。大家先回旅店休息一下,待會我們到李家農家樂去品償獨俱特色的鮮水魚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