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幸福與教育讀後感

幸福與教育讀後感(一)

近日,讀了《幸福與教育》這本書。什麼是「幸福教育」呢?該書從人性觀界定了哲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的幸福概念,認為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倫理幸福的辯證統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時的主觀感受;幸福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得以健康統一的價值標準;頗有見地,值得深思。

書中寫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需置疑的。教育以幸福為目的既是一種實然事實的存在,也是一種應然價值的追求。幸福教育是為「人」的幸福的,幸福能力表現為發現、創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也只有當這種能力變成了學生的內在素質,他的幸福才是自由的和終身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我們的教育就是培養學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讓他們學會感受幸福、和享受幸福。

其實要讓學生們感受幸福的體驗其實很簡單。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小小的紅鉤、一個肯定的微笑、一陣響亮的掌聲,一朵鮮紅的小花、一個可愛的笑臉,都足以讓孩子們歡欣鼓舞,能讓孩子的臉上泛起幸福的笑容,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容易滿足﹗孩子臉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我們也就幸福地醉了,賞識我們的學生,用愛溫暖他們的心靈,就能創造無數個奇蹟。我們不如慷慨一些,多給孩子們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勵。陽光會灑進學生的心裡,孩子心理就有了幸福了。

書中又寫道:「幸福的人有四大性格特徵:首先,幸福的人自尊,對自己多持肯定的態度;其次,幸福的人自制力很高,克服困境的能力也較大;再次,幸福的人很樂觀,對生活所求甚少,所以常有意外的驚喜;最後,幸福的人多外向,易於他人共處,有較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生活的一個標誌。年齡、性別和收入(只要能保證生活必需)都和幸福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幸福,最好從他的性格特徵、是否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否有能夠獲得社會支持、目的和希望的信仰來判斷。培養良好的個性特徵與提高學生的幸福能力具有內在的積極聯繫。」知曉了這些幸福的特徵,作為教師,我們要以學生的幸福為幸福,努力塑造好學生的性格,與學生攜手步入幸福路徑,享受幸福生活!

幸福與教育讀後感(二)

暑假期間,仔細閱讀內爾·諾丁斯著、龍寶新譯的《幸福與教育》一書,深受啟發,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話「因為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而且,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和發展」內涵豐富,值得回味。這句話告訴我們,教師幸福,就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學生也就會感到幸福。沒有教師的幸福感,就很難有學生的幸福感。因此,教育事業需要幸福的教師!

怎樣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我認為,首先要有「苦中作樂」的觀念。對待工作、生活的態度決定著幸福的心態。教師工作辛苦,條件艱苦,生活清苦,承擔的教學任務重,承受的教學壓力、家長壓力、社會壓力大。我們必須認識到教師職業所擔負的沉重壓力和超負荷付出,同時,應該認識到,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雖不是處於社會的上流,但是衣食無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平常可以傾聽音樂,欣賞作品,交流想法,這是精神世界中的補充和裝點。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教師都是自由的、獨一無二的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三尺講台上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我們要不斷調整自己心態,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苦為樂,苦中作樂,不管壓力輕重,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不讓幸福遠離自己。

其次,要有一顆平常之心和寬容之心。幸福是一種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教師缺少平常心,就會對學生提出過高過嚴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細心、冷靜和理智。有這樣一句話:「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引領著另一個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走進我們的學生中去尋找自己的幸福,雖然孩子們淘氣貪玩,反覆叮嚀的話兒不聽,糾正幾遍的錯誤,接連又犯;桌椅擺放歪了,作業又忘了了……但我知道,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錯?孩子各有差異,怎能整齊劃一?懂得了這些,我會悄悄地告訴自己:少一點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點批評,多一些微笑——讓學生在我們的理解中成長,讓我們在自己的寬容中幸福。

再次,還要有一顆感恩之心。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實都有積極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們敬重與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是知足常樂的心態。作為一名教師,如果能懷著感恩之心去看待孩子:會被孩子們眼中飽含的渴望和純真所鼓舞;被他們的尊重和認可感到身心愉悅;被節日裡的卡片、小禮物所深深感動……此刻的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是如此可愛,生活是如此美好。一個幸福快樂的教師,才會有一群幸福快樂的學生。

其實不管是平常心、寬容心,還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擁有陽光般的心態,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將教育視為一種藝術,樂此不疲雖苦猶甜,那麼你就能夠擁抱幸福!我想,這是幸福的開始,我相信,我們每個教師都在延續著這份幸福。

幸福與教育讀後感(三)

《幸福教育論》從教育學角度對幸福概念做了創造性的界定,並認為教育與幸福具有天然的聯繫,只是當代教育實踐使幸福與教育的這種天然聯繫受到了損害。

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們多少肯定在閒暇時間總會去捫心自問一下,現實的教育當中當然也下了不計其數的定義了。而劉博士卻還能給我們一個更豐富卻本質的觀念:「教育就是為了人的幸福」!那麼什麼是幸福呢?有的人認為有錢是幸福,有的人認為健康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陪伴家人就是幸福……正如皇帝也有會苦乞丐也會享樂這道理,幸福觀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體驗,就是相同的一件樂事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會作出結論可能截然相反的評價。本書中劉博士認為幸福的獲得雖要以一定的外界條件為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人自己的感受性和生活態度。

讀完了這本書,我就在想,今天我們的教育怎麼了?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學習時感到很累?為什麼教材的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難呢?記得自己小時侯,學習就是很輕鬆,多餘的時間,老師會帶著我們一同去春遊,一起去野炊……,那時給我的感覺就是做老師很幸福,有那麼多的孩子可以陪伴,以後會有那麼多的人記得。那時的感覺促成我現在也成了一名老師。可是走上工作崗位,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和家長只關注學習,而對於學習以外的事關注的甚少,實踐的很少。記得在學校舉行的演講活動中班主任原是選擇一位成績優秀的孩子,想培養她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可是演講稿給她幾天她還是不會背,問其原因競是父母不重視認為成績最重要學校的活動參不參加都沒關係,從而也讓孩子形成這中觀念。最後班主任只能換另一個小朋友。我們的教育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在培養人,而是在培養書呆子。給我感觸最深的是,關於夏令營的故事,中國的孩子根本就沒有吃苦耐勞的意識,碰到困難就退縮了;而國外的孩子意志力十分堅強,連他們的家長都是這樣的支持的。知識固然需要,但它不是謀生賺錢的手段;考試固然需要,但它不是割裂學生的刀斧;紀律固然需要,但它不是禁錮人性的鎖鏈。

作為一名教師,怎樣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呢?()我想,在分數的壓力下,我們還是可以有很多的自由的時間去實踐自己的教育思想。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時候,一個小小的紅鉤、一個肯定的微笑、一陣響亮的掌聲,一朵鮮紅的小花,都足以讓孩子們感到幸福。記得本學期期末考試前,我找了幾個平時成績中等但是懶或者是粗心的小朋友談心對他們鼓勵了一番,其中一位小朋友樂滋滋的回家告訴媽媽今天老師表揚了我,說我其實是很聰明的並信誓旦旦的保證期末要認真考個好成績。在期末考試中考出了98的高分。拿到成績單時,可以看出他是發自內心的高興。其實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和孩子換位思考一下,我喜歡怎樣的學習環境,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只要我們蹲下,用心和學生交流,多為孩子著想,孩子的臉上就會有幸福的笑容。賞識你的學生吧,用愛溫暖他們的心靈,就能創造無數個奇蹟。試問,我們為什麼不慷慨一些,多給孩子們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勵呢?偶爾放下乾枯的粉筆、嚴肅的教鞭,摸一摸學生的頭,一個無聲的動作,陽光會灑進學生的心裡。

現在家長最易犯的錯誤就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心理來評判兒童的存在,他們往往指責兒童「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幸福不是一種客觀存在物,它並不表現為外在的物質條件,幸福在我們心中,讓我們把心中的法碼向幸福這邊偏移,讓孩子與幸福一起成長。自己的心感到幸福了,工作、學習就幸福了,生活也就幸福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