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啟迪讀後感

《啟迪》是我在圖書館尋找《從概念到形式》一書時無意間發現的。之所以會借它的原因有那麼幾點:首先它很薄很小,讓我覺得不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去閱讀它。其次,看了下作者簡介,發現是個美國風景園林界泰斗式的人物,並且已經故去,我想大師寫的東西應該不錯。最後,就是我的借書卡還剩下很多空餘的借書額度,不借白不借。總之,最終的結果是,我沒有借到想借的,而抱著入得寶山怎能空手而回的想法借了很多本意想不到的書,其中包括《啟迪》。

在我閒暇的時候,我第一選擇就是拿起它來看,而不是選擇那些大部頭的書。或許我的潛意識裡還是有從易到難的想法吧。只是當我閱讀完它之後才發現,的確它花費不了我多少時間精力,裡面作者的一系列經歷也挺精彩,但是,我卻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它。因為書中包含了很多的道理,很多和園林設計規劃有關的想法,這些都是作者人生經歷的濃縮。無怪它幾乎成為美國園林界必讀的一本書了。

我從書中學到的第一點:學會觀察。我自認觀察力不錯,因為我小時候視力挺好,即便後來戴上了眼鏡,但是至少矯正視力也在5.0。但是事實是我不懂得觀察,我只是簡單的用眼睛看,被動的接受著信息。至於能獲得多少信息,完全靠著所謂的天賦。而觀察則不同,它需要我們去發現事物細微的部分,尤其是特點。一個會觀察的人,會覺得事事都是這麼新鮮。或許每個人在嬰兒時代都是一個很好的觀察者,因為他覺得什麼都是新鮮的。當人長大了之後,對於這個世界越來越熟悉,因此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將未知的東西當成已知的東西,從而忽略了觀察這樣新事物。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人生一片灰暗,因為一切都是熟悉的,除了某些特殊人群,我想,生活在沒有變化的世界上的確是件折磨人的事。之前的我一直處在這麼個狀態,所以一直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尋找新鮮事物。在閱讀完《啟迪》後,我才發現,其實新事物一直在我身邊,只是我不善於觀察。因此,要學會觀察,這是我給自己的一個目標。問題是:怎麼去觀察呢?近來也常常思考這個問題,得到的結論是,首先必須需要耐心。在學習手繪時,老師強調要觀察畫面。我花費1分鐘觀察之後畫出來的畫和花費10分鐘畫出來的畫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在我看來,學會觀察的第一步就是要靜下心來去認真看一樣東西。其次,要用心。這點就比較神了,有種靠感覺的意思。只是自己也沒有太大的經驗,無法細說。

我學到的第二點是關於園林建築方面的一些想法,很多很多,因為此書本身的對象就是從事園林設計規劃的人,所以讓我知道了不少相關的知識。只是如何將知識運用於實踐,這需要我好好考慮考慮。從書本上學習知識總是很快的,但是如何運用卻是個大問題。那些大家之所以成為大家,因為他們能自如運用這些知識,只是中間他們經歷了什麼,無人知曉,畢竟,成功是最值得宣傳的,至於中間的內容,為了造神的需要,自然可以進行藝術化的忽略,最多也就是挑選一條兩條挫折來襯托一下罷了。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想要獲取信息實在是易如反掌,如何甄別信息,如果活用信息就成了關鍵的問題。我看了很多,但是卻用的很少。我的想法是,想要活學活用,首先要去用,然後才是別的。這也是我目前最大的毛病,只知道想,不知道做。難道我天生就是個所謂的哲學家——我印象中哲學家就是思考的人。

我學到的第三點就是,淵博的知識需要去積累。作者的前半生,至少是30歲前,是坎坷的,有時候甚至連購買回國船票錢都不夠。但是他走了很多地方,尤其是亞洲。中國,日本,爪哇島等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而正是東方園林師法自然的思想影響了他,使他成為了一代園林大師。相比之下,我不怎麼喜歡去到處走。這裡面的原因是複雜的,但是總體表現就是不愛動。但是我想,無論是建築師還是園林設計師,大量的知識積累,實地感受是必不可少的。其實對於旅遊的厭惡可能是來源於小時候某一次旅遊經歷吧。在我的映像中,旅遊是件累人的事,路上只顧著趕路,反而忽略了身邊的風景,當然花錢也不少。映像最深的一次是小時候去東錢湖,那天太陽太猛,以至於即使母親抱著我還頂個傘,我還是覺得很累,並且睜不開眼睛(太陽刺的),好像家裡的相冊中還有一張照片呢。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回來的路上我中暑了,還被曬蛻皮了。還有一次跟父親去旅遊,他們公司組織的,結果走著走著我跟錯了團,好像跟到了另外個建設集團的旅遊隊去了。當然最終我還是幸運地,不然今天就不知道到在哪裡了。好像也是那次旅遊,在海邊玩的時候還被大浪給掀翻,要不是父親眼疾手快抓住了我的腳踝,或許我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了,要知道,我那時還不會游泳!我也自己進行過「長途」旅行。那會家裡剛剛搬離市區,主到父親的公司家屬區,離上學地方很遠,因此要乘坐單位的班車來去。我的第一次嘗試獨立就遭到了挫折——我坐錯了車,好像坐到了一個旅遊公司的班車上了,畢竟,兩輛車是一個牌子的,而廠標在門的另一面……當然,我還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家屬樓和我家還算近,一個好心的叔叔帶我回到了我家小區,我父親也來接我了。其實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稍微有點改變,或許我的人生就完全不一樣了。從心理學上來講這些或許是我不喜歡亂走亂逛的潛在的原因吧——我懼怕。是躲避這些困難還是克服它們使得自己的人生不遭受苦難,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我當然也是。()

其實《啟迪》每篇小短文後面都有作者的感悟,在驚嘆於作者豐富的經歷的同時,也為他能對身邊的一些事,大的小的,作出一定感悟的能力感到欽佩。絕大多數人總是在經歷著,忘卻著,從來沒想過去記錄點什麼,因此即便偶有感悟也會迅速遺忘。然後當老去的時候回首發現,這輩子幹了什麼都不知道。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是悲哀的,即便是苦難也是一種回憶,證明自己存在過。或許日記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醒自己,我存在過,因為我留下了點什麼——無論大小。從另一個側面來說,Blog的作用不也是一樣嗎?

返回頂部